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畜禽业》2014,(6)
<正>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6月5日宣布,历经5年时间,他们完成了对绵羊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及分析工作。研究表明,绵羊染色体上有141个大结构改变、近1万个拷贝数变异(即片段缺失或片段复制异常)、  相似文献   

2.
正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相建海和李富花课题研究组主导,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合作,历时十年成功破译了凡纳滨对虾基因组,获得了世界上首个高质量的对虾基因组参考图谱。研究成果于1月21日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为甲壳动物研究及对虾基因组育种和分子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东星斑,鮨科、鳃棘鲈属,暖水性岛礁鱼类.在我国南海和马来西亚东部均有分布.2009年后,我国首次进行人工育苗及饲养.东星斑生性凶猛,残食严重,对水质要求甚高,而且生长缓慢,一个养殖周期至少15-18个月,生产管理技术要求严格,一般的池塘养殖无法保障东星斑的成活率.我国目前东星斑的产量只有500万斤,而市场需求量估算高达...  相似文献   

4.
5.
东星斑学名豹纹鳃棘鲈,属暖水性岛礁鱼类,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区,是典型的海水养殖名贵品种.东星斑营养价值丰富、适应条件广、养殖效益明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东星斑价格高且稳定,很多养殖户利用养虾池或育苗池经过适当改造转养东星斑,加上近年来台风等自然灾害减少,大部分养殖户利润可...  相似文献   

6.
张琼 《畜禽业》2000,(11):9
中国科学家破译疯牛病/从玉米蛋白中提取玉米黄色素获成功/棉籽饼粕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生产线开发成功/国家"九五"细毛羊培育课题通过验收/未来20~30年可使蛋鸡年均产380~400个蛋/专家认为我国可依靠遗传改良增产玉米/鸡食牧草可增加蛋中β-胡萝卜素/日本利用鸡蛋黄生产脑营养品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2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华大基因和新加坡A~*STAR研究院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联合破译了虎尾海马(Hippocampus comes)的全基因组,有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海马隶属于海龙科。与其它硬骨鱼不同,海马呈现高度特殊的形态,例如头部前方具有管状长嘴,无腹鳍和尾鳍,尾端卷曲,全身覆盖硬骨骼,没有鳞片等。另一个特殊的地方在于其雄性育儿及性别角色逆转,  相似文献   

8.
<正>10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在线刊发了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研究员课题组和相建海、李富花研究员课题组主导,天津生物芯片技术公司、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等单位合作,由张晓军、孙丽娜、袁剑波等青年科研人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协力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sea cucumber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visceral regeneration"。该研究首次完成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俗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9月28日,日本水产研究教育机构宣布,该研究机构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东星斑的完全人工养殖。近年来,东星斑在世界范围内的渔获量逐年减少,东星斑的资源保护逐渐受到各方重视。目前为止,东星斑种苗的生产需通过捕  相似文献   

10.
东星斑,又名豹纹鳃棘鲈、花斑刺鳃鲈、七星斑、红条等,属鲈形目、艏科、石斑鱼亚科、鳃棘鲈属,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的热带海域,海南东岸和南部海域均有分布,但数量稀少。东星斑营养丰富,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经济价值较高,又因其色彩鲜艳,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水产》2011,(6):67-67
5月6日,“鲤鱼基因组计划”学术报告会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应用基因组研究中心、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共同实施的“鲤鱼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了鲤鱼全基因组测序,并绘制了鲤鱼基因组框架图谱、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水温对东星斑幼鱼摄食、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温度设5个水平(15、20、25、30、35℃),东星斑幼鱼在玻璃蓄养槽内养殖40d。结果显示20℃组、25℃组和30℃组的鱼没有死亡,35℃组的存活率为88.9%,15℃组的存活率仅为50%;总摄食量在30℃组最高,15℃组最低;特定生长率在30℃组最高,15℃组、35℃组为负值;在可以生长的组别里,30℃组饵料系数最小。本研究表明,水温对东星斑幼鱼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东星斑的适宜摄食温度为20~30℃,最佳摄食温度为25~30℃;水温<20℃东星斑幼鱼不能正常摄食、生长,甚至会死亡,水温15℃时,几乎不摄食;水温>30℃,东星斑幼鱼可以正常摄食,但是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会死亡。  相似文献   

14.
15.
正东星斑学名豹纹鳃棘鲈,属鲈形目、科、鳃棘鲈属,其肉质白而鲜嫩、营养丰富,属名贵高档食用鱼类,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区,在我国台湾、海南岛及南海各岛礁海域均有分布,野生种群数量稀少。随着东星斑繁殖技术的突破,人工育苗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在海南进行工厂化养殖已初具规模,但海南冯家湾地区海水水质逐年下降,该地区东星斑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2014,(3):53-53
<正>记者2014年2月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获悉,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哥本哈根大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破译了迄今为止首个比目鱼——半滑舌鳎(俗称"龙脷")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温度诱导,半滑舌鳎  相似文献   

17.
<正>由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吴常文领衔,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科学家参加的研究团队最近联合完成了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大黄鱼基因组图谱,并成功解析其先天免疫系统基因组特征。日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是继半滑舌鳎之后,我国公布的第二个海水鱼类的基因组图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石首科鱼类基因组图谱,揭开了我国大黄鱼基因组学研究的序幕,有望解决养殖过程中大黄鱼病害频发的瓶颈问题。下一步我们的研究将重点挖掘其他更多的免疫基因,阐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观赏渔业研究室在珠江土著鱼类斑鳠基因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斑鳠雌雄端粒到端粒基因组,为进一步开展其繁育和雌雄鉴定研究提供了基因资源.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期刊Scientific Data.  相似文献   

19.
据新华社北京今日晚报报道,多年来一蹶不振的我国对虾养殖业有望重振旗鼓。我国科学家最近成功测定了虾病“祸首”──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从而在世界上率先破译了虾病病毒的遗传密码,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力拨头筹。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由约30万个碱基对组成的病毒,是世界上迄今已知的最大动物病毒,且很可能是一个新病毒。对虾养殖业曾是我国海水养殖业中普及面最广、发展速度最快、产值最高、出口创汇最多的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对虾养殖年产量为2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而从1993年对虾暴发流行性病毒病…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产》2009,(9):71-71
7月31日,豹纹鳃棘鲈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由厦门大学、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项目验收组的现场验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