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相建海和李富花课题研究组主导,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合作,历时十年成功破译了凡纳滨对虾基因组,获得了世界上首个高质量的对虾基因组参考图谱。研究成果于1月21日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为甲壳动物研究及对虾基因组育种和分子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5.
6.
中国科学家破译疯牛病/从玉米蛋白中提取玉米黄色素获成功/棉籽饼粕生产生物蛋白饲料生产线开发成功/国家"九五"细毛羊培育课题通过验收/未来20~30年可使蛋鸡年均产380~400个蛋/专家认为我国可依靠遗传改良增产玉米/鸡食牧草可增加蛋中β-胡萝卜素/日本利用鸡蛋黄生产脑营养品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水温对东星斑幼鱼摄食、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温度设5个水平(15、20、25、30、35℃),东星斑幼鱼在玻璃蓄养槽内养殖40d。结果显示20℃组、25℃组和30℃组的鱼没有死亡,35℃组的存活率为88.9%,15℃组的存活率仅为50%;总摄食量在30℃组最高,15℃组最低;特定生长率在30℃组最高,15℃组、35℃组为负值;在可以生长的组别里,30℃组饵料系数最小。本研究表明,水温对东星斑幼鱼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东星斑的适宜摄食温度为20~30℃,最佳摄食温度为25~30℃;水温<20℃东星斑幼鱼不能正常摄食、生长,甚至会死亡,水温15℃时,几乎不摄食;水温>30℃,东星斑幼鱼可以正常摄食,但是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会死亡。 相似文献
14.
15.
正东星斑学名豹纹鳃棘鲈,属鲈形目、科、鳃棘鲈属,其肉质白而鲜嫩、营养丰富,属名贵高档食用鱼类,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区,在我国台湾、海南岛及南海各岛礁海域均有分布,野生种群数量稀少。随着东星斑繁殖技术的突破,人工育苗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在海南进行工厂化养殖已初具规模,但海南冯家湾地区海水水质逐年下降,该地区东星斑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观赏渔业研究室在珠江土著鱼类斑鳠基因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斑鳠雌雄端粒到端粒基因组,为进一步开展其繁育和雌雄鉴定研究提供了基因资源.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期刊Scientific Data. 相似文献
19.
据新华社北京今日晚报报道,多年来一蹶不振的我国对虾养殖业有望重振旗鼓。我国科学家最近成功测定了虾病“祸首”──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从而在世界上率先破译了虾病病毒的遗传密码,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力拨头筹。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由约30万个碱基对组成的病毒,是世界上迄今已知的最大动物病毒,且很可能是一个新病毒。对虾养殖业曾是我国海水养殖业中普及面最广、发展速度最快、产值最高、出口创汇最多的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对虾养殖年产量为2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而从1993年对虾暴发流行性病毒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