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提取方式对酱油糟油脂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酱油糟为原料,分别采用液压 压榨法、螺旋压榨法、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法以及溶剂浸提萃取法提取其中的油脂,分析酱油糟油脂的色泽气味、 水分及其挥发物含量、萃取率、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结果】两种压榨方式获得的酱油糟 油脂颜色都呈黑褐色,感官较差;对比其他 3 种提油方式,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法的得率和萃取率最高,分别为 31.2(±0.6)% 和 97.0(±1.7)%,其获得的油脂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为最低,分别为 96.4(±0.1) mg/g、 0.13(±0.01) mmol/kg、209.4(±0.3) mg/g。根据 GC-MS 检测,4 种提油方式获得酱油糟油脂的主要脂肪酸 组成相同,均为棕榈酸、棕榈酸乙酯、硬脂酸、油酸、油酸、油酸乙酯、亚油酸、亚油酸乙酯、亚麻酸,其中 亚油酸含量最高,4 种提取方式分别为 52.03%、42.81%、46.94% 及 52.82%;相比大豆油,主要脂肪酸组成多 了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结论】相比液压压榨法、螺旋压榨法和溶剂浸提萃取法,低温连续 相变萃取法为一种高效的酱油糟提油方式。除了压榨法导致酱油糟油脂颜色较深外,不同提取方式获得的酱油 糟油脂没有明显的差别,获得的酱油糟油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酸败,均已酸败变质,不宜作为食用,可经过加 工处理用于饲用或生物柴油等。  相似文献   

2.
连小燕  钟振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47-21750,21752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提取的玉米胚芽油理化性能差异。[方法]采用索氏抽提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水酶法3种方法提取玉米胚芽油,并优化提取条件。分别对3种方法提取的胚芽油的理化性质(折光率、过氧化值、酸价、皂化值、碘价)、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含量、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的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结果]索氏抽提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胚芽油的提取率均超过49%,水酶法低于25%,但3种方法各有其优点。3种方法所得胚芽油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主要为亚油酸和油酸;不皂化物组成也基本相同,主要为甾醇类及酯类物质,但在数量上存在差异。[结论]从胚芽油的提取率、理化性质及营养价值方面综合评价,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最适合玉米胚芽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热榨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和水代法3种提取方法对牛油果油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影响,为牛油果油的提取及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热榨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和水代法所得牛油果油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进行鉴定、组间区分及总体差异分析。【结果】热榨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和水代法3种提取方法所得牛油果油中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分别检出40、40和45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以碳氢类、醛类、酸类和醇类为主。热榨法中碳氢类17种,占比45.68%;醛类5种,占比3.31%;醇类8种,占比9.39%;酸类3种,占比21.65%;水代法中碳氢类13种,占比28.87%;醛类14种,占比26.42%;醇类8种,占比15.92%;酸类2种,占比19.53%。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中碳氢类21种,占比42.99%;醛类9种,占比12.77%;醇类4种,占比7.75%,酸类1种,占比20.23%。基于不同牛油果油样品中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含量进行OPLS-DA分析,实现热榨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和水代法所得牛油果油样品的鉴别。3种提取方法所得牛油果油样品的标志差异性化合物有56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有癸烷、甲苯等特有香气化合物13种,水代法有2-庚烯-1-醇、1-辛烯-3-醇等特有香气化合物16种,3种提取方法共有己醛、2-庚烯醛等18种香气化合物。【结论】通过HS-SPME-GC-MS结合OPLS-DA找到牛油果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性,从而筛选出差异性形成的潜在物质,可用于快速鉴别牛油果油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4.
棕榈油与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组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静  王永  杨耀东  雷新涛  肖勇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2):2124-2128
[目的]比较棕榈油与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为其作为优质食用油的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检测6种市售食用油及20份新鲜油棕果提取的棕榈油,比较各油脂的脂肪酸组分差异,并分析新鲜油棕果提取的棕榈油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6种食用油的油酸含量均较高,最高的是油茶油,油酸含量高达74.34%,最低的是葵花籽油,为15.25%;亚油酸含量则以葵花籽油最高(60.92%),油茶油最低(7.08%);棕榈油中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0.96%,其次为油酸,所占比例为35.31%;各食用油中的月桂酸、肉豆蔻酸和硬脂酸含量均较低.芝麻油、油茶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在76.00%以上.对20份新鲜的油棕果进行脂肪酸组分分析,发现部分油榈种质油酸含量较高,可达53.48%,亚油酸含量最高为16.64%;棕榈酸与油酸呈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8.[结论]棕榈油中脂肪酸组分与其他常见食用油的脂肪酸组分含量差异明显,其棕榈酸含量较高,油脂饱和度也较高,但棕榈酸与油酸呈负相关,可在育种工作中培育高油酸、低棕榈酸的油榈品种,使其成为优质的食用油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4个品种油棕果肉中的脂肪酸组分,为棕榈油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品种的新鲜油棕果为试验材料,参考国家标准GB/T 14772—2008提取果肉脂肪酸,利用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再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分,同时测定油脂营养成分。【结果】4个品种油棕果肉中脂肪酸种类相同,但成分含量所占比例不同。LS30果肉中棕榈酸含量所占比例最高(53.00%),油酸含量比例最低(22.56%);SJ64果肉中棕榈酸含量比例最低(43.94%),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比例最高(33.24%和7.10%)。4个品种油棕果肉脂肪酸组分中,棕榈酸平均含量所占比例高达48.47%,变异系数为0.05;其次为油酸,平均含量所占比例为27.90%,变异系数为0.08。脂肪酸组分中,月桂酸与肉豆蔻酸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90~1.00,下同),其相关系数为0.90,与其他4种脂肪酸均呈负相关;棕榈酸与油酸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3,与亚油酸呈较大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1,与月桂酸和肉豆蔻酸呈负相关,与硬脂酸呈正相关。对油棕果肉油脂各营养成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品种间α-维生素E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角鲨烯和β-谷甾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通过多重比较分析,α-维生素E含量在品种SD60和XJS30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SJ64和LS30间存在显著差异;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在4个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4个品种油棕果肉中均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其中SJ64果肉中的油酸、亚油酸,以及油脂营养成分α-维生素E和β-谷甾醇含量均最高,具有较高的营养开发价值,为今后棕榈油品质改良提供材料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5个沙棘(Hippopha觕rhamnoides L.)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建立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沙棘果肉油和种子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方法。果肉油和种子油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甲醇钠-甲醇法甲酯化衍生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结果表明,十九烷酸甲酯是气相色谱法测定沙棘果实中脂肪酸成分含量的理想内标物。果肉油和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果肉油中棕榈油酸(36.25%)和棕榈油酸(28.92%)含量高,α-亚麻酸含量低;种子油中亚油酸(33.65%)和α-亚麻酸(32.95%)含量高,棕榈油酸含量低。5个品种沙棘的果肉油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亚历山大12号果肉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4.84 g/100 g油;无刺丰种子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8.39 g/100 g油。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合沙棘油脂样品中脂肪酸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棕榈油的提取工艺,分析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方法]使用螺旋压榨法提取棕榈油,用气相色谱分析棕榈油的脂肪酸组分。[结果]提取得到的棕榈油含有7种脂肪酸成分,以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约占53.3%,饱和脂肪酸约占45.3%。[结论]螺旋压榨提取棕榈油的工艺可行,提取的棕榈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油体是植物种子贮脂的细胞器,通过分离油体来提取脂类为研究植物脂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首次建立了能源植物续随子种子油体的提取方法,提取了江苏海安和河南朱集2个产地的续随子种子油体,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测定油体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2个产地的续随子种子油体脂肪酸都以油酸为主,含量分别为83.32%、73.99%,其中含量较多的脂肪酸还有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等;2种种子中的脂肪酸以油酸(82.04%、75.63%)和棕榈酸(6.00%、11.75%)为主,相对含量差异显著,且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负相关,即油酸含量高的种子的棕榈酸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9.
紫苏油的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含量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气相色谱(GC)分析了紫苏油的脂肪酸组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紫苏油中维生素E含量,并对紫苏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苏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3.707%,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为60.752%,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15.761%和17.194%;紫苏油中维生素E的总含量为500.9 m g/kg;紫苏油比重为0.928 8,折光指数为1.481 7,酸价为2.9 m g/g,碘价为1 980 g/kg,皂化值为190.7 m g/g,不皂化物为0.6%,水分及挥发物为0.07%,过氧化值为3.7 mm o l/kg。紫苏油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营养保健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酶法辅助提取对橄榄油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为陇南油橄榄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陇南油橄榄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法提取橄榄油,将酶法提取与未经酶处理提取的橄榄油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以及理化指标测定。[结果]通过酶法辅助技术,橄榄油得率可提高3.48%,脂肪酸组分主要为油酸(81.78%)、棕榈酸(9.04%)、硬脂酸(1.50%)、亚油酸(7.01%)、棕榈油酸(0.52%),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了89%;酶法提取对橄榄油脂肪酸组分含量影响不大。橄榄油的酸价、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4种指标符合国际食用油标准,纤维素酶辅助提取的橄榄油碘值高于未加酶提取的,其他3个指标基本相同。[结论]酶法辅助提取橄榄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酸枣仁保健食用油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开发一种可食用的酸枣仁保健油。[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萃取酸枣仁油,然后通过分子蒸馏技术降低酸枣仁油的酸价与过氧化值,利用活性炭和白土的吸附特性进行脱色脱味处理。[结果]试验得到一种淡黄色澄清、味道浅的酸枣仁油,测得其酸价为2.03 mg/g,过氧化值为4 mmol/kg;气相色谱分析检测结果得出:棕榈酸含量5.00%,硬脂酸含量2.00%,油酸含量40.46%,亚油酸含量47.72%,亚麻酸含量0.39%。[结论]所得到的酸枣仁油基本上符合国家植物食用油卫生标准,可作为食用油使用,但其药理性质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54份可可种质材料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为可可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也为探究可可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4份可可种质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超离法、气相色谱法和福林酚法测定可可脂、多酚、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并对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54份可可种质中,XYS53的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均最低;XYS52的可可脂含量和脂肪酸总含量均最高;XYS18的棕榈酸含量最高;XYS17的硬脂酸含量最高;XYS52的油酸含量最高;XYS44的亚油酸含量最高;XYS20的多酚含量最高。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52%~18.74%,其中棕榈酸、亚油酸和多酚的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8.74%、18.62%和14.42%;可可脂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1.52%。可可脂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间、棕榈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及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多酚含量与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不同国家的可可种质间可可脂、硬脂酸、油酸、多酚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中国与泰国的可可种质间棕榈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发现,归属于类群Ⅰ的15份种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较好,且主要来自于中国和越南。【结论】可可种质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其来源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可可品种选育过程中,需结合性状间相关性综合考虑可可品质性状表现,可优先选择中国和越南的15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作为育种材料或亲本来培育优良可可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开发一种可食用的酸枣仁保健油。[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萃取酸枣仁油,然后通过分子蒸馏技术降低酸枣仁油的酸价与过氧化值,利用活性炭和白土吸附特性进行脱色脱味处理。[结果]得到一种淡黄色澄清、味道浅的酸枣仁油,测得其酸价为2.03 mg/g,过氧化值为4 mmol/kg;气相色谱分析检测结果为:棕榈酸含量5%,硬脂酸含量2%,油酸含量40.46%,亚油酸含量为47.72%,亚麻酸0.39%。[结论]所得到的酸枣仁油基本上符合国家植物食用油卫生标准,可作为食用油使用,但其的药理性质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8个烟草品种的烟籽油,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并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测定烟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除皂化值和折光率外,8种烟籽油在酸价、比重、过氧化值及碘值中均差异显著,红大和NC89两个品种的酸价最低,保山4号的过氧化值最低,NC89的碘值最高,大竖把直把品种的比重最大,8个品种烟籽油的皂化值范围为176.13~190.81 mg·g-1、折光率约为1.470,综合理化性质数据,品质较好的是Burley21,它的酸价、皂化值、比重、过氧化值、碘值及折光率分别是0.75 mg·g-1、185.04 mg·g-1、0.84 g·cm-3、1.17%、1520.5 g·kg-1及1.467 81。8个烟籽油品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785.99~965.99 mg·g-1),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PUFA/SFA)值在5.61~6.60,亚油酸在8个品种测得的所有脂肪酸中均含量最高(772.41~944.20 mg·g-1)。在8个品种的烟籽油中检测出棕榈酸甲酯、棕榈酸、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己内酰胺和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与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具有一致性。比较脂肪酸及挥发性物质结果,云雪2号及Burley21两个品种较好。综合理化性质、脂肪酸与挥发性物质结果,Burley21是较为理想的烟籽油原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不同地区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氧化稳定性,比较不同温度、不同天然抗氧化剂对紫苏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确定紫苏籽油最适宜的储存条件,为合理延长油品货架期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收集贵州、甘肃、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等不同地区的紫苏籽榨油,分别进行脂肪酸组成鉴定,对初榨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在不同温度、不同抗氧化剂条件下储存,比较紫苏籽油氧化稳定性。【结果】不同地区紫苏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均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不同地区紫苏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在行业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范围,5个地区紫苏籽油样品的酸值平均为1.38mg/g,过氧化值6.75meq/kg。4℃储存紫苏籽油可有效延长其储存期;天然抗氧化剂中,维生素C对紫苏籽油储存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最大,且在浓度为0.1g/kg时效果最佳。【结论】不同地区紫苏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相同,氧化稳定性均良好。添加0.1g/kg维生素C,于4℃条件下储存,是紫苏籽油最佳储存条件。  相似文献   

16.
对木瓜籽中提取的油脂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采用索氏提取法对木瓜籽中的油脂进行提取,甲酯化后运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和鉴定.木瓜籽油得率为(33.99±2.13)%;木瓜籽油脂中含有17种脂肪酸,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71.01%)、棕榈酸(22.91%)、硬脂酸(3.25%)、对苯二甲酸(1.34%)、氢桂皮酸(0.46%)、十九烯酸甲酯、肉豆蔻酸甲酯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1.5%以上.木瓜籽油的过氧化值为13.6 g/kg,低于我国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的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标准.木瓜籽油脂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山茶属油茶籽和茶籽的利用率,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索氏提取法及压榨法提取油茶籽油和茶籽油,结合感官特性、理化指标、脂肪酸组分及抗氧化作用综合评价茶油的品质。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所得茶油提取率最高,油茶籽油和茶籽油的提取率分别为28.1%和20.5%;而压榨法所得油茶籽油和茶籽油均为浅褐黄色、透明并具有清香气味,油茶籽油的酸价、碘值和过氧化值分别为1.13mg/g KOH、88.87mg/gI2和0.51mmol/L;而茶籽油的酸价、碘值和过氧化值分别为1.16mg/g KOH、96.18mg/g I2和0.62mmol/L,油茶籽油品质相对较好。不同方法提取所得茶油中脂肪酸成分一致,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茶油对DPPH·和ABTS+·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超临界萃取法所得的油茶籽油和茶籽油对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EC50值分别为10.56μg/mL、14.17μg/mL和15.89μg/mL、18.23μg/mL,但均弱于VC。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采用GC-MS对腰果种仁中的脂肪酸分析的可行性。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腰果种仁中的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所得脂肪酸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6种化合物,占脂肪酸总量的99.84%。腰果种仁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油酸38.02%,亚油酸39.66%,棕榈酸6.45%,棕榈油酸3.13%,硬脂酸3.09%,亚麻酸4.34%。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合理评价牦牛乳硬质干酪的品质及营养价值.【方法】以甘肃天祝牧区新鲜牦牛乳制作的硬质干酪为原料,分别用石油醚和氯仿作为溶剂提取脂肪酸,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石油醚溶剂提取物中共检出46种脂肪酸成分,氯仿溶剂提取物中共检出36种;在两种溶剂提取物中,均以棕榈酸、(E)-9-十八烯酸、硬脂酸、肉豆蔻酸和11-十八烯酸5种脂肪酸的含量较高.【结论】石油醚作为溶剂提取的脂肪酸种类多,含量高,提取效果更好,是研究与分析牦牛乳硬质干酪脂肪酸成分与其含量较理想的提取溶剂.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采用索氏抽提法,以石油醚为溶剂,研究酸枣仁油提取的工艺条件。实验发现,当液料比为3∶80克/毫升,提取时间5小时,提取温度60℃,酸枣仁油提取率最高为32.99%。GC-MS分析表明,酸枣仁油中脂肪酸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花生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