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方法】以杂交籼稻岗优63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研究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差异,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结果】播种量、施肥量和秧龄3因素对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秧龄播种量施肥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超过30 d后秧苗生长受阻,秧苗素质变差,不适宜机插;随着秧龄的增加,应减少播种量;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能够满足30 d以内的秧苗生长。【结论】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 20 d秧龄时播种量为90 g/盘,当秧龄为25~30 d时播种量为70 g/盘; 30 d以内秧龄的施肥量为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适合机插的用种量是提高栽插质量和保证机插秧水稻高产的关键。以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每蔸苗数变异系数较高,漏兜率随着播种量的下降呈显著增加趋势。与播种量70 g/盘相比,90、110 g/盘分别增产21.3%、19.3%。3个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量在70 g/盘时有效穗数显著低于90、110 g/盘。分蘖期以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各生育期单位面积水稻有效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总量均呈增加趋势,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当播种量为110 g/盘时,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在保障较低的漏蔸率和较高的单位面积分蘖数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育秧播种量,有利于发挥机插秧水稻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稻田不同复种轮作模式下旱茬作物秸秆还田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可为多元化复种轮作模式下机插稻优质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宜香优2115’和‘晶两优534’为试材,研究麦-稻(T1)、油-稻(T2)、菜-稻(T3)复种轮作下前茬作物秸秆还田对不同机插杂交籼稻品种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结果】3种复种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品种对有效穗数、产量、垩白粒率、垩白度、崩解值、消减值等产量及米质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相对T1、T3模式,T2模式下稻谷产量分别增加16.26%~18.87%、10.83%~13.60%,垩白粒率分别降低17.77%~26.03%、9.33%~35.26%,垩白度分别降低26.07%~30.73%、11.55%~56.88%,崩解值分别提高3.13%~7.52%、10.35%~11.23%,消减值分别降低9.64%~9.84%、23.48%~24.74%。3种复种轮作模式下,机插晶两优534稻...  相似文献   

4.
宜香优2115是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强的优质杂交水稻,其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二级标准;麻育秧膜是以苎麻落麻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新型环保农膜,具有无污染、机插效率高、成本低收益高3大特点。本文从育秧、播种、田间管理、机插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宜香优2115的麻育秧膜机插育秧技术,旨在为生产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播种量对机插晚稻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杂交晚稻H优51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苗数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H优518每盘播种量以70 g/盘为宜。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播种量机播机插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早稻品种稻隆香优130,晚稻品种广两优201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秧苗素质无明显影响,对机插质量及产量有明显影响。随着播种量增加,机插相同种植密度下,密播秧苗缺蔸率低,机插整齐度高,有效穗和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机插杂交籼稻合理减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和F优498为试验材料,基于品种高产栽培施氮量(180 kg/ha,CK),在贵州贵阳和湄潭2个试验点,研究不同减氮量[减氮30 kg/ha(N-30)、减氮60 kg/ha(N-60)和不施氮(N0)]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在贵阳和湄潭试验点,减氮后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减氮程度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群体颖花量和实际产量均逐渐降低,稻谷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逐渐增加,综合食味值评分提高。与CK相比,减氮后机插杂交籼稻群体颖花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降低4.43%~35.08%和1.76%~38.77%,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分别降低2.08%~29.58%、3.57%~45.33%和3.10%~21.37%,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分别提高3.89%~49.28%、0.52%~13.24%和0.25%~5.67%;同一减氮处理下两试验点稻谷加工品质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整体上差异较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实际产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且实际产量和群体颖花量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大多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稻米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适宜的减氮量(N-30)能改善稻谷加工品质、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且产量仍能维持在9.80 t/ha以上,协同实现机插杂交籼稻稳产和优质;而过量减氮(N-60和N0处理)虽能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稻谷加工品质有变劣趋势,且产量显著降低,难以实现机插杂交籼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推广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大穗型品种超优10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30为材料,设置4个钵苗机插密度处理(D_1:33 cm×12 cm,D_2:33 cm×14 cm,D_3:33 cm×16 cm,D_4:33 cm×18 cm),分析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期群体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少;与低密度处理相比,大穗型品种高密度处理的成穗率更高,穗粒兼顾型品种成穗率受机插密度影响较小。(2)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下降,但叶面积衰减率降低、粒叶比增加。(3)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分别以D3处理和D2处理抽穗期群体质量较优,粒叶比大,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从而获得高产。(5)机插密度主要通过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产量。(6)水稻有效穗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增加,结实率有所降低,千粒重受影响较小。【结论】钵苗机插配套栽培大穗型杂交籼稻品种宜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在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更有利于高产;穗粒兼顾型品种需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适宜贵州稻区机插的优质籼稻品种,建立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品种的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以近年选育的34个优质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进行机插试验,对各品种的秧苗素质以及机插条件下水稻分蘖生长、干物质积累、抗倒伏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34个优质籼稻的产量变幅为6.1~10.5 t·hm-2,结合两步聚类算法,以产量为依据将参试品种划分为适宜机插和不适宜机插两类。适宜机插优质籼稻类型主要表现为产量均高于8.25 t·hm-2,其成苗率高、秧苗均匀性好、幼苗健壮;分蘖早生快发,易形成充足的有效穗数;植株能获得较高的花前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并重新分配到籽粒;茎秆粗壮,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强,倒伏指数小。综合来看,F优498、晶两优534和蓉18优2348等15个优质籼稻品种适宜贵州地区机插,且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关键评价指标为:成苗率>85%,秧苗均匀性>1.5苗·cm-2;倒伏指数<150%,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1 500 g;产量>8.25 t·hm-2,有效穗数225×104~300×104 hm-2,每穗粒数>140粒,结实率>7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5 t·hm-2,收获指数>0.45。研究为机插专用优质籼稻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适宜贵州稻区机插的优质籼稻品种,建立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品种的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以近年选育的34个优质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进行机插试验,对各品种的秧苗素质以及机插条件下水稻分蘖生长、干物质积累、抗倒伏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34个优质籼稻的产量变幅为6.1~10.5 t·hm-2,结合两步聚类算法,以产量为依据将参试品种划分为适宜机插和不适宜机插两类。适宜机插优质籼稻类型主要表现为产量均高于8.25 t·hm-2,其成苗率高、秧苗均匀性好、幼苗健壮;分蘖早生快发,易形成充足的有效穗数;植株能获得较高的花前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并重新分配到籽粒;茎秆粗壮,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强,倒伏指数小。综合来看,F优498、晶两优534和蓉18优2348等15个优质籼稻品种适宜贵州地区机插,且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关键评价指标为:成苗率>85%,秧苗均匀性>1.5苗·cm-2;倒伏指数<150%,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1 500 g;产量>8.25 t·hm-2,有效穗数225×104~300×104 hm-2,每穗粒数>140粒,结实率>7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5 t·hm-2,收获指数>0.45。研究为机插专用优质籼稻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明西南稻区杂交籼稻产量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筛选高产优良食味杂交籼稻品种。【方法】以长江上游审定通过并在西南稻区广泛应用的3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机插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各品种的产量、米饭外观、米饭口感和米饭综合评分的差异,并进行了类型划分。【结果】33个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介于6.70~10.50 t/hm2,变异系数为10.10%;米饭外观变幅为4.30~8.00,变异系数为12.07%;米饭口感介于4.80~7.50,变异系数为11.17%;米饭的综合评分变幅为62.15~85.10,变异系数为7.94%。进一步依据以稻谷产量、米饭外观、米饭口感和米饭综合评分的聚类分析结果,将33个杂交籼稻品种划分为高产优良食味、高产普通食味、低产优良食味和低产普通食味4种类型,分别占比为15.15%、30.30%、33.33%和21.21%。【结论】高产优良食味杂交籼稻包括晶两优534、晶两优华占、蓉18优2348、宜香优1108和宜香优2115,这类品种产量均>8.45 t/hm2、米饭外观均>6.40、米饭口感均>6.7...  相似文献   

12.
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开展不同播种量和秧龄机插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移栽秧龄条件下,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影响显著,播种量越低,秧苗素质越好,而相同播种量下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较小;播种量和秧龄对机插秧的漏丛率均有影响,随播种量增加及适当延长秧龄,机插秧的漏秧率降低;移栽秧龄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随着移栽秧龄增加产量显著减少,减少播种量可稍微减缓产量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3.
播种量对机插双季稻分蘖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机插双季稻育秧合理播种量,选择用双季早、晚稻共4个品种,各5个播种量处理,探讨育秧播种量对机插稻分蘖和成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素质和栽后分蘖、成穗均受到育秧播种量影响。秧苗干质量和假茎宽因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小。漏穴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增加播种量推迟秧苗主茎出叶1~2 d,推迟生育进程1~3 d。增加播种量,主茎第4~5叶以上叶和低位次叶的分蘖数减少,缺蘖位增加;常规稻品种的分蘖缺位多于杂交稻品种。低位叶一次分蘖成穗率随育秧播种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机插稻播种量对低位叶分蘖成穗率的影响大于高位叶,对早稻的影响大于晚稻,杂交稻品种高于常规稻品种。株两优819和盛泰优722以盘播种量75 g处理产量最高,中嘉早17和镇稻11以盘播种量105 g处理产量最高。综观不同播种量对双季机插稻秧苗素质、移栽质量、栽后分蘖成穗和产量形成等影响,育秧播种量杂交稻品种以盘播种量75 g左右、常规稻以盘播种量105 g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986—2015年由四川育种单位选育并通过四川省和农业部审定的总计436个杂交籼稻品种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产量构成因素演进与适应机插栽培的趋势,为今后四川杂交籼稻品种培育、栽培技术优化创新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来源于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的品种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和机插适应性的演进特点。【结果】近30年通过审定的四川杂交籼稻品种产量随年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增产幅度多为4%~6%,高产或超高产的品种少。年际间波动幅度大,其中共有12年未达平均值,2009年后波动减缓。每穗颖花数、千粒重、穗长、生育期随年份递进有所提高,而有效穗、结实率表现为下降趋势。以早熟高产为适宜机插,以迟熟高产为次适宜机插作为机插适应性筛选标准,筛选出适宜和次适宜机插的品种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并呈快速增加的趋势。【结论】四川杂交籼稻品种的演进趋势是大穗、高产,适应机插的能力越来越强,但需提高结实率,缩短生育期。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就水稻不同播种量对机插秧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品种两优2186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群体茎蘖数增多,产量不会随着增加,产量最高的是播种量70g/盘,达到了865.67 kg/667 m2,超过此播种量,产量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2种不同行距(25和30 cm)钵形毯状秧盘育秧适宜的播种量。[方法]以粳型水稻品种苏秀867为材料,研究播种量对2种行距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机插水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2种秧盘株高、黄叶数增加,叶龄、茎基宽、白根数和百株干重下降。25 cm行距和30 cm行距下钵形毯状秧盘播种量分别为100与120 g/盘时,水稻产量最高(9.84和9.80 t/hm~2)。[结论]该研究可为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播种量对连作晚稻机插秧秧苗素质、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各不相同。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区连作晚稻机插最适播种量为125g,相应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达488.01k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双季机插晚稻适宜的播种量,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H优518和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不同播量(22.5、37.5、52.5和60.0 kg/hm2)对机插晚稻秧秧苗素质、分蘖动态、生育期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播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生育期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有所缩短.水稻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明显.[结论]在该研究中,H优518和陆两优996作双季晚稻机插栽培时,播种量以5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机插早稻不同播种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杂交稻株两优819和常规稻中早39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苗数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株两优819播种量以75 g/盘为宜,中早39以播种量以140 g/盘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适宜荆门地区机插的优质高产高抗水稻品种,以丰两优4号为对照,选择了11个品质优良的中迟熟型两系或三系杂交稻品种进行机插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对照丰两优4号,在屈家岭机插秧栽培方式下,E两优2071、隆两优1212秧苗较为粗壮,晶两优534、巨风优650秧苗较为瘦弱;各品种长势与丰两优4号相当,在8月中下旬抽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