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滇中林区防火生土隔离带上有大量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在防火期内,这些紫茎泽兰茎干枯易燃。为了解生土隔离带上紫茎泽兰茎的热解特性,选取当年生长、前1年干枯和前几年干枯紫茎泽兰的3种不同茎,分别进行热解试验。采用热重分析法,在25℃~800℃的温度下、流量为20mL/min的氮气作为保护性气体、升温速率为20℃/min的条件下进行热解实验,利用Coats-Redfern公式计算得出了相应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建立了紫茎泽兰茎的3个动力学方程。分析表明,当年生长、前1年干枯和前几年干枯的紫茎泽兰茎的着火点分别为241℃、277℃、271℃;活化能从大到小排序为:当年生长的紫茎泽兰茎前几年干枯的紫茎泽兰茎前1年干枯的紫茎泽兰茎。  相似文献   

2.
应开展紫茎泽兰的综合利用紫茎泽兰为菊科泽兰属植物。茎紫红色,叶对生,叶缘有粗锯齿,花白色,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50年代从边境传入我国云南,现分布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及东南亚国家大部分地区。目前,紫茎泽兰还停留在防治阶段,我省曾用泽兰石蝇寄...  相似文献   

3.
【目的】枯草芽孢杆菌Y13UV对油茶炭疽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研究其在油茶体内的定殖动态,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法引入绿色荧光蛋白质粒,构建荧光标记菌株。通过喷叶、灌根、喷叶灌根结合处理多种接种方式及重复接种,测定菌株在油茶体内不同组织部位的定殖数量,分析其定殖规律及能力。【结果】标记菌株可以在油茶根、茎和叶内定殖,单次接种当天,根内回收的标记菌株数量为1.07×10~5cfu·g~(-1);喷叶灌根结合处理7天后,油茶根、茎和叶内标记菌株的数量分别为8.70×10~2、5.00×10~2和7.30×10~2cfu·g~(-1),均高于喷叶、灌根单独处理。重复接种时,油茶根茎叶内标记菌株的定殖量在接种3~5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呈现稳定趋势,20天时定殖量开始大幅下降,第30天喷叶灌根处理的油茶根内的定殖量仅为5.30×10~2cfu·g~(-1)。荧光标记菌株生长较好,稳定表达,对炭疽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结论】枯草芽孢杆菌Y13~(UV)能通过喷叶灌根方式接种在油茶体内定殖并传导,有较好的定殖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苍耳根、茎、叶作为试验材料,以丙酮、80%乙醇、乙酸乙酯、蒸馏水作为提取溶剂,利用滤纸片法研究了苍耳不同器官4种不同溶剂提取液对2种细菌和1种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苍耳各器官的不同溶剂提取液抑菌效果不同。对溶剂来说,苍耳叶丙酮、乙酸乙酯提取液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16.32mm、15.66mm,叶的乙酸乙酯提取液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15.64mm,4种不同溶剂提取液的总体抑菌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丙酮、乙酸乙酯、80%乙醇、蒸馏水;对不同器官来说,苍耳各器官提取液抑菌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叶、根、茎,尤以叶的丙酮提取液抑菌效果最佳,乙酸乙酯次之。苍耳叶的丙酮、乙酸乙酯提取液对枯草芽孢杆菌、苹果轮纹病菌均表现为较强的抑菌活性,但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利用林业废弃物杨木屑,将杨木屑进行预处理和酶水解制备了富含单糖的酶水解液,并将杨木酶水解液作为培养基中的碳源培养枯草芽孢杆菌.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培养基组成,研究了培养基中氮源、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以及各组分添加量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采用软件Design?Expert 12设计响应面优化试验,对培养基组...  相似文献   

6.
采集人工种植2年的铁皮石斛,将根、茎和叶研磨为粉末,采用NA培养基分离纯化其内生细菌,酶切去除冗余,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铁皮石斛根、茎和叶中分离得到的49株内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49株内生细菌在根、茎、叶中分别有24株、15株和10株,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的5个种、假单孢杆菌属的1个种和沙雷氏菌属的1个种。分离出的内生细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细菌区系相似性,也表现出细菌区系的器官特异性。铁皮石斛内生细菌在石斛根部分布的属、种数量明显比茎、叶多,土壤可能是铁皮石斛内生细菌的主要来源;铁皮石斛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群落种数根>茎>叶。研究获得荧光假单胞杆菌20株,占总内生细菌数量的40.82%,判断其可能为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7.
紫茎泽兰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除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紫茎泽兰(Eupatorium coelestinum L.)在入侵与扩散边缘区域的危害、发生、繁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进行了生物替代和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的试验。生物替代选择了马尾松、板栗、桉树、麻疯树四个树种,4年后调查:马尾松的年均高生长最高74.25cm,最低51.75cm,年均径生长最大1.66cm,最小1.43cm,生长量与荒山造林无差异,减少紫茎泽兰盖度47%~55%;板栗林下减少紫茎泽兰盖度58%,种植2年后就可减少29%;1年生桉树林下可减少紫茎泽兰盖度44%。验证了生物替代的生态工程法,是紫茎泽兰严重发生区的有效实施治理。同时,对人工和机械除治、化学除治紫茎泽兰的措施以及紫茎泽兰综合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夏虹 《绿色科技》2013,(2):48-50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分析了蓝桉成熟叶和枯落叶的水浸提液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为紫茎泽兰的生物防治提供新途径。实验结果表明:成熟叶和枯落叶各浓度的水提液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参数全部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当浓度为6、30g/L,与对照相比,全部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通过对供体化感潜力的综合评价得知,两种蓝桉叶的水提液对紫茎泽兰的综合效应指数的绝对值都在40%左右,并且成熟叶要比枯落叶稍大一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入侵植物和当地伴生植物模拟氮沉降,研究了土壤氮含量的增加是否会加剧外来植物的入侵。结果表明:三种植物单种时对氮营养变化表现出很高的可塑性,适量氮素增加会促进植物生长。植物的叶生物量在较少的氮添加范围内会随氮的增加而下降。紫茎泽兰和佩兰的竞争关系小,和山蚂蝗的竞争关系激烈。氮沉降对紫茎泽兰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表现在植株总生物量上。土壤氮含量的增加会加剧外来植物紫茎泽兰的入侵,同时,紫茎泽兰和山蚂蝗混种时紫茎泽兰的生长受到竞争抑制作用,此试验的研究,为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董欣悦  王见 《绿色科技》2013,(12):63-65
概述了紫茎泽兰的基本特征、起源和在我国分布的情况。综述了紫茎泽兰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从遗传特性上探讨了紫茎泽兰的生长优势;分析了紫茎泽兰的化学成分;研究了紫茎泽兰提取液的提取方式;根据紫茎泽兰提取液的化学性质做了杀虫活性的研究;最后指出了目前我国紫茎泽兰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对紫茎泽兰提取液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的激活,为应用内生细菌防治桉树青枯病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恶臭假单胞杆菌WCS358r、荧光假单胞杆菌WCS374r及其嗜铁素缺失突变体JM218和Mut2,荧光假单胞杆菌WCS417r及其脂多糖缺失突变体WCS417OA-(B4)作为外源激活菌株,在限菌系统中采用尾叶桉无菌实生苗与外源菌共培养方法,外源菌作为激活因子对桉树非培养内生细菌进行激活,使植物体内非培养内生细菌恢复可培养状态,并依次利用抗利福平检测、革兰氏染色反应和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到的内生细菌进行鉴定。【结果】3种外源菌WCS358r、WCS374r和WCS417r分别与同源同代桉树苗共培养后,WCS358r和WCS417r处理的桉树苗中均获得被激活的细菌。WCS358r可定殖于桉树体内,且在不同部位激活出2株解淀粉芽孢杆菌;WCS417r可在桉树根、茎和叶内定殖,且在根和茎内的定殖量显著高于叶片,但不能激活桉树体内的非培养内生细菌。不同种子桉树苗经WCS358r激活后,分离到的菌株种类存在差异,分别激活出链霉菌、苏云金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其他芽孢杆菌,且WCS358r在根、茎内的定殖量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在滇中昆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紫茎泽兰连续分布区设置样地,进行外业调查、采集样品,并在实验室测定燃烧性参数,包括活紫茎泽兰(带枝条和叶)、枯死紫茎泽兰和紫茎泽兰凋落物的点着温度、热值、灰分含量等。结果表明:枯死、活紫茎泽兰的载量不到为0.5kg/m2,凋落物的载量为(0.97±0.06)kg/m2,载量不大;枯死和活紫茎泽兰的点着温度分别为(236.7±4.8)℃,(243.4±4.8)℃,凋落物的为(281.7±1.9)℃,点着温度都很低,很容易着火;枯死、活紫茎泽兰的热值为分别为(21 075.2±8 627.2)kJ/kg和(18 527.9±913.7)kJ/kg,凋落物的热值为(16 223.2±1 257.6)kJ/kg,处于较高水平;枯死紫茎泽兰的灰分含量为(9.89±0.33)%,活紫茎泽兰的灰分含量为(4.44±1.01)%,凋落物的灰分含量则高达(17.22±5.93)%。  相似文献   

13.
蓝莓根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蓝莓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从蓝莓根围土壤中分离的纯化菌株对蓝莓根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n oxysporun的抑菌活性。筛选出10株有拮抗作用的细菌;B6,B7,B9菌株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依次为83.89%,82.44%,79.39%;选择抑菌率较高的B6,B7,B10菌株在温室内盆栽蓝莓幼苗上测定其抑菌作用,B6菌株抑菌效果最好,发病率仅为13.3%;结合形态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拮抗细菌的鉴定,10株拮抗细菌均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B2、B10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B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亚种B.amyloliquefaciens subsp.,B4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B5、B6为暹罗芽孢杆菌B.siamensis,B7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B8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B9为枯草芽孢杆菌亚种B.subtilis subsp.。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云南松、地盘松、华山松易燃的活针叶在森林防火期动态变化和紫茎泽兰分布不规律的特点,测定了云南松、地盘松、华山松有叶段枝的形态学指标和相应段易燃针叶质量及紫茎泽兰茎形态学指标和质量,拟合了易燃可燃物质量与形态学指标的关系方程。经检验,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结果间差异不显著,利用枝和茎的形态学指标估测易燃可燃物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多种方式结合,调查了紫茎泽兰在乐山峨眉山景区的生长可能性及结果。报道了乐山城区目前紫茎泽兰的生长情况及传播可能,结合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及峨眉山景区的生态气候特征,对峨眉山景区预防紫茎泽兰入侵的生态条件及风险进行了评估,提出应加强紫茎泽兰的宣传及动态监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紫茎泽兰不同部位水提液对蓝桉的化感作用,用紫茎泽兰植株的鲜叶、花、枯叶、茎和根的不同浓度水提液对蓝桉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花和鲜叶水提液对蓝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远大于枯叶、茎和根的水提液.浓度为0.067 g/mL时,对花和鲜叶的水提液来说,几乎是蓝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致死浓度,此浓度的枯叶、茎和根水提液对蓝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导致发芽量明显下降及幼苗在形态上发生明显变形;浓度为0.020 g/mL时,花和鲜叶水提液对蓝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在发芽量明显下降及幼苗明显变形,而枯叶、茎和根水提液对蓝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下降,甚至有促进作用,幼苗变形已大为减轻.浓度为0.005 g/mL时,不同部位的水提液对蓝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进一步下降,而促进作用增强,幼苗已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7.
紫茎泽兰种群生态学特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Spreng.)为一种严重为害农、林、牧生产的恶性杂草。我省于1983年成立“紫茎泽兰防除技术研究”课题组。对紫茎泽兰进行联合攻关。各协作组对紫茎泽兰种群、个体特性及防除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光照因子与紫茎泽兰关系未作详尽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几种桉叶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叶桉、柠檬桉、尤曼桉(A、B)叶乙醇提取物和大叶桉、尤曼桉B叶提取物浓缩浸膏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组分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黄瓜枯萎病菌的抗菌活性和以及这几种桉叶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4种桉叶提取物对4种供试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强,对黄瓜枯萎病菌作用弱。大叶桉、尤曼桉B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强,这两种桉叶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组分对4种供试菌抑菌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项研究在云南省宜良县进行。在紫茎泽兰密度较大(40%以上)的地方,营造藏柏、柳杉、圆柏、华山松等树种,来替代控制紫茎泽兰。试验面积3162.8亩,造林的平均保存率达85%,长势良好,基本上控制了紫茎泽兰的危害。引进天敌泽兰实蝇的生物防治,两年内已经扩散到全县以及毗邻七个县区的紫茎泽兰滋生地,扩散面积达4150km~2。还发现了引起紫茎泽兰得叶斑病的泽兰尾孢菌。染病的紫茎泽兰,高生长显著下降,种子发芽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抑菌圈法检测内生枯草芽孢杆菌CN181对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并用尾叶桉实生苗蘸根法,探索枯草芽孢杆菌CN181的生物防治效果及促进生长作用,同时以生防菌株荧光假单胞杆菌WCS417r作为有效对照,结果表明:CN181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强于WCS417r;在生防试验中,CN181对桉树青枯病菌生物防治效果为66%,WCS417r的防治效果为26%,与对照相比CN181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在促生试验中,CN181对桉苗的生根和鲜重有抑制作用,对苗高生长没有影响,而WCS417r对苗高和鲜重有抑制作用,但对生根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