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有效研究出高原地区牦牛育肥最佳饲养方式,促进牦牛商品化发展,减少死亡概率,使用高效饲养技术,转变传统饲养模式,促进牦牛行业化发展.本研究选择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的高原地区牦牛全舍饲、放牧育肥方法,对牦牛的具体生长情况以及育肥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短期六个月的育肥后,发现全舍饲育组、放牧组、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索牧区牦牛育肥的最佳饲养方式,促使牦牛商品化,消除越冬时消瘦和死亡风险,实施牦牛高效饲养技术与适时出栏技术相结合,改变本地区传统的放牧饲养模式,促进牦牛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为今后普及牦牛全舍饲育肥、放牧补饲育肥等饲养方式,提供可靠数据和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方法]于2012年11月~2013年4月,在贵南县开展了牦牛全舍饲、放牧补饲两种育肥方法,并对其生长情况及育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4个月的育肥,全舍饲育肥组、放牧补饲组、对照组的体重分别为162.00、164.70、100.40。且对照组与牛舍饲组、放牧补饲组的体重增长影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中度放牧条件下放牧方式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开展了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6混牧(MG1∶6)、牦牛藏羊1∶4混牧(MG1∶4)和牦牛藏羊1∶2混牧(MG1∶2)5个控制性放牧试验,研究了牧草生长季不同生长时期对家畜日增重的影响以及不同放牧方式对牦牛和藏羊暖季增重、牧草营养和家畜采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牧草返青期和生长期,牦牛和藏羊的日增重显著大于牧草枯黄期(P<0.05);2)牦牛和藏羊日增重在不同的放牧方式下无显著差异(P>0.05),而牦牛暖季增重在YG下最高,在MG1∶2和MG1∶6相对较高,藏羊暖季增重在MG1∶2中最高,在SG和MG1∶4相对较高;3)不同放牧方式下牧草营养和单位面积家畜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单一家畜放牧单位面积增重SG最高,牦牛藏羊两种家畜混合放牧则MG1∶2单位面积增重最高。综上,牧草枯黄期牦牛和藏羊的补饲对于维持其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且MG1∶2对于牦牛和藏羊生产是一种较优的组合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牦牛放牧强度对甘南高寒草甸群落特征与牧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长期牦牛放牧干扰对高寒草地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的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植物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以及牧草营养品质等。结果表明,1)牦牛放牧强度对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在放牧压力为零的对照区牧草地上生物量最大,约418.15 g·m-2;在高强度(6.5牦牛·hm-2)放牧下,牧草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2)高强度放牧干扰降低了植被物种丰富度,但对植被群落密度、可食与不可食牧草生物量比重影响不显著(P0.05);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0-10 cm)含水量和地表温度(0-10 cm)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放牧强度增大,表层土壤含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地表温度呈递增趋势;3)放牧强度对牧草品质也有一定影响,但各放牧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适宜强度的牦牛放牧可能会促进牧草地下生物量生长,潜在影响不同经济类群的比重,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5.
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优化牦牛放牧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植被和牦牛生产力变化为目标研究草地不退化的最大放牧强度,在垂穗披碱草/星星草高寒混播草地3年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1)优良牧草比例和牦牛个体增重的平均年度变化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牦牛个体增重和优良牧草比例的平均年度变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因此确立了不同放牧强度下优良牧草比例的年度变化是评价高寒混播群落放牧价值的直接度量指标.2)虽然群落相似性系数和草地质量指数可以评价草场的相对变化,但相似性系数的变化与牦牛个体生产力没有显著关系,因而不能反映草场放牧价值的变化,而计算草地质量指数时,不同植物类群盖度的测定和适口性的判别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因此它也不是一个很客观的指标.3)当放牧强度为9.97头/hm2时,优良牧草比例和牦牛个体增重的年度变化能维持基本不变,因此,可以认为该放牧强度是高寒人工草地生长季放牧不退化的最大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讨冷季不同饲养方式———放牧与舍饲对大通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牦牛冷季育肥和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 kg]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组15头。放牧组牦牛为传统放牧方式,舍饲组牦牛为舍饲全混合日粮(TMR)。预试期15 d,正试期190 d。试验结束后测定2组牦牛的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显示:1)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牦牛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牦牛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了22.93%和63.46%(P<0.05)。2)饲养方式显著影响了牦牛的瘤胃发酵参数(P<0.05)。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牦牛的瘤胃液pH和乙酸/丙酸分别降低了5.61%和24.09%(P<0.05),瘤胃液氨态氮、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分别增加了54.07%、15.65%、13.85%、98.61%、32.35%、88.60%和68.12%(P<0.05)。3)饲养方式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区每公顷草地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放牧季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放牧季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004和2005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通过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8.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区每公顷草地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放牧季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放牧季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004和2005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通过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9.
青海牧区由于季节性牧草限制,春季和冬季天然牧草供给不足,导致牦牛生长发育缓慢和繁殖性能低下的问题。现针对青海省牦牛养殖发展现状,就牦牛良种选择、推行现代繁殖技术、现代化养殖技术、犊牛饲养管理、防疫保健等饲养管理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对牦牛养殖业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牦牛放牧强度与小嵩草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分析牦牛放牧强度对小嵩草(Kobrecia parva)高寒草甸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优良牧草比例和牦牛个体增重的年度变化呈正相关;在牦牛放牧条件下,优良牧草比例年度变化是评价小嵩草高寒草甸放牧价值的直接度量指标;而相似性系数和草地质量指数的变化与牦牛生产力没有明显的联系,只能指示植物群落整体的相对变化程度;当放牧强度为1.86头/hm2时,能维持优良牧草比例和牦牛年度增重,是保持小嵩草高寒草甸不退化的适宜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11.
传统放牧管理是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模式,在这种放牧管理模式下,会使生产性能与牧民生活产生较大的矛盾。因此,本试验从牦牛短期育肥技术、犊牛半舍式饲养和成年母牛半舍式饲养来探讨牦牛的半舍式饲养技术,从而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促进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高牧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2.
红原县是纯牧业县,牲畜以饲养牦牛为主,占总数的85%以上,成为这个县农牧业的支柱产业。全县草场面积116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121万亩;有各类牲畜达50余万头。但是,由于牧草生长期短,枯草期长,草畜矛盾十分突出,主要靠自然放牧,且沼泽草地较多,牦牛感染寄生虫病机会增多,给畜牧业发展带来许多制约因素,造成大批犊牛死亡。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饲养牦牛35万多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放牧条件下暖季牧草不同生长期影响牦牛生长的主要因素,采用3×2双因素设计,选取1、2及3岁生长期健康牦牛各25头,每个年龄段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放牧不补饲,试验组在归牧后自由采食精料补充料。经120d试验期,发现1岁牦牛的增重率最高、料重比最低,补饲组1岁牦牛体重与2岁对照组牦牛接近,牦牛育肥时间可缩短1年;夏初和盛夏两阶段,营养和年龄对生长期牦牛的日增重均存在极显著(P0.01)的影响,且存在极显著(P0.01)的互作效应;夏末,年龄对生长期牦牛的生长无显著(P0.05)的影响,营养成为限制牦牛生长的主要因素。可以得出,夏初和盛夏时期,年龄和营养均是影响生长期放牧牦牛生长的重要因素,且两者存在互作效应;夏末时期,营养是限制牦牛生长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暖季放牧条件下人工草地牧草的生长特点,为制定合理放牧制度提供依据,于2001~2003年开展了暖季放牧牦牛对多年生人工草地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放牧2年后轮牧人工草地播种牧草比例为95.27%,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86.15%,无放牧人工草地为58.01%。轮牧人工草地牧草月风干重最高值3 198.8 kg/hm2,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3 023.2 kg/hm2。放牧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生长率,轮牧人工草地的牧草生长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放牧还影响着第2年播种牧草的生长,轮牧能促进种子出苗数,播种牧草的鲜重,风干重和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5 088.88 kg/hm2,3 053.33 kg/hm2和480 kg/hm2,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和无放牧草地,轮牧人工草地杂草鲜草产量最低,为193.33 kg/hm2。适宜的放牧是保持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牦牛饲养管理水平和技术措施,受牦牛分布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和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者的文化科技水平、生产经验、劳动技能、风俗习惯,甚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既有现代畜牧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又有原始传统的自然生产方式,现代和原始的生产技术相互并存,这是我国牦牛饲养管理的一大特点.但从总体而言,牦牛的饲养管理比较粗放,没有脱离"靠天养畜"的范畴,仍依靠天然草地牧草获取维持生命、生长、繁殖等所需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6.
高寒草原牧草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试验就不同牦牛放牧强度对牧草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的放牧活动在随后的3年中牧草的产量基本保持一致,其差异性不显著(P>0.05),也就是说低强度放牧活动不但对草原牧草构不成危害,而且还有益处。禁牧及高强度放牧活动,在随后3年的牧草产量逐年下降,差异显著(P<0.05),即它们对草原牧草的危害较大。禁牧及不同放牧试验区在全部禁牧之后的3年平均产量的分布曲线呈现倒“V”字形,禁牧及放牧强度过大对草原有破坏作用呈现“双向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4,(9):34-35
在牧草生长盛期选择体重相近的1、2及3岁公牦牛各20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3个对照组放牧无补饲,3个试验组分别按0.6、0.8及1.0 kg/头·d补饲玉米+菜粕饲料,试验期100 d。结果表明:试验期间1岁、2岁、3岁公牦牛3个补饲组的全期平均增重分别为45.4 kg/头、65.7 kg/头、72.6 kg/头,均显著(P<0.05)高于3个对照组的33.6、50.0及59.4 kg/头;平均日增重分别为各自对照组的135%、131%、122%;分别可增加收益155.6、206.6及91.2元/头。说明在牧草生长旺盛的暖季,仅靠放牧采食所摄取的营养,仍不能满足牦牛生长发育的需要,在放牧的基础上对牦牛进行一定的补饲能提高牦牛的生长速度,短期内可获得较高的增重,达到育肥目的。  相似文献   

18.
肉羊的饲养方式主要有放牧、舍饲及半放牧半舍饲3种,在饲养中应采用何种方式,可以根据所饲养肉羊品种的生活习性和当地实际条件综合而定。由于各地具体条件不同,在草场资源丰富牧草多的地区,可采用放牧的方式;在牧草资源匮乏,农作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暖季补饲矿物元素复合舔砖对放牧牦牛生长性能及产奶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牦牛140头,按年龄、性别组成相同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补饲组,每组70头。补饲组在归牧后可自由舔食矿物元素复合舔砖,对照组不补饲,试验期为60 d,测定牧草中矿物元素含量、牦牛生长性能、泌乳母牦牛产奶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补饲组犊牦牛和青年牦牛总增重和日增重极显著提高(P0. 01);青年牦牛和成年牦牛日增重显著高于犊牛(P0. 05)。与对照组相比,补饲组泌乳牦牛产奶量无显著变化(P0. 05),7,8岁泌乳牦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5岁以下泌乳牦牛(P0. 05)。说明在牧草生长旺盛的暖季给牦牛适当补饲矿物元素复合舔砖能提高牧草的利用率和日增重,而犊牦牛和青年牦牛的补饲效果优于成年牦牛。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牦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试验牦牛被分为放牧、放牧补料、舍饲和舍饲补料4种饲养方式。结果表明:在DGGE指纹图谱中,不同饲养方式处理的牦牛都获得了丰富的细菌条带,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统计显示4种饲养方式对牦牛瘤胃细菌多样性影响差异不显著;相似性聚类分析发现各泳道代表的个体仍会按照放牧、放牧补料、舍饲和舍饲补料的处理方式聚集在各自的饲喂处理下形成分支,进一步形成放牧分支和舍饲分支,这也表明本试验中的不同饲养方式对牦牛瘤胃细菌多样性还是有影响,只是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