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allory‘s三色染色显示海湾扇贝外套膜创伤的组织学修复过程,外套切割3小时、6小时、伤口处涌出血淋巴细胞,有非颗粒变形细胞与颗粒变形细胞两种构成。切割24小时伤口内出现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至切割后8天,伤愈组织内出现少量成肌细胞,16天,愈合物内肌纤维增多,并可见到血窦形成,切割32天,肌纤维含量丰富,但这些肌纤维并未形成明显的肌肉束。组织化学观察表明,高碘酸Schiff反应发现血淋巴细胞质内 相似文献
2.
运用光镜、透射电镜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缢蛏消化盲囊的结构与功能。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它们在分布位置、结构及功能等方面各有其特点:E-细胞主要存在于近端(与导管相连处),体积较小、核质比大,能分化为其它类型的腺细胞;F-细胞内含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功能是合成、分泌消化酶;R-细胞以脂肪滴和糖原粒的形式储存丰富的能量;B-细胞只见于远端,游离端具发达的微绒毛,内含大量的次级溶酶体和消化残体,有很强的吸收和细胞内消化功能;B-细胞和R-细胞消化脂类的能力较强。导管壁由单层短柱状纤毛细胞和丰富的粘液细胞构成,纤毛柱状细胞能合成、分泌消化酶。消化盲囊参与无机盐代谢。 相似文献
3.
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方法研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肠的结构,并探讨其功能。结果表明,肠壁由内向外可分为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缺乏肌层,其中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粘膜上皮为单层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微绒毛柱状细胞和分泌细胞构成。纤毛柱状细胞除了能运输食物外,还具有细胞内消化、贮存能量及细胞外消化的功能;微绒毛柱状细胞具活跃的吸收、细胞内消化和贮存能量的功能;分泌细胞以顶浆分泌方式分泌酶原和粘液,其分泌的酸性和中性混合粘液物质可起到润滑肠道、保护粘膜的作用,分泌的消化酶参与肠腔中进行的细胞外消化。粘膜肌层为薄层环行的平滑肌。粘膜下层为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肠道具有消化脂类的能力,还参与钙、铁等无机盐代谢。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大菱鲆的消化生理,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胃黏膜上皮由柱状细胞组成,胃腺上皮由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构成,幽门盲囊与肠黏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数量不等的黏液细胞组成。胃黏膜柱状细胞呈现酸性磷酸酶和一定的脂酶活性;胃腺Ⅰ型细胞分泌黏液,Ⅱ型细胞呈现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与肠黏膜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其游离端胞质和质膜还分别具有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肝细胞呈现蛋白酶活性,另有贮存糖原和脂肪等功能。胰腺仅显示较弱的脂酶及非特异性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虾蛄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虾蛄( Squilla oratoria) 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中肠腺组成,前者包括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和中肠盲囊、后肠以及肛门。中肠腺甚为发达,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由分泌细胞、储存细胞、吸收细胞和胚细胞4 种类型细胞组成。分泌细胞的顶端有一明显的分泌囊泡,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可通过分泌囊泡外排或顶端细胞质崩解而向腺腔分泌水解酶类,后者进入消化道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吸收细胞细胞质内含丰富的RNA 和蛋白质,表明该细胞具有旺盛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储存细胞含有糖原和脂类,其基部质膜显示碱性磷酶酶活性,表明储存细胞可将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转运至腺管间的血窦。胚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嗜碱性,但细胞核大而圆。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柱状细胞,贲门胃和幽门胃上皮细胞表面有几丁质层覆盖。贲门胃肌层发达,主要起机械研磨食物的作用。幽门胃的几丁质层特化形成间壶腹脊和壶腹上脊,两者相互配合而起过滤作用。中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无几丁质层,上皮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表明中肠也能分泌消化水解酶。中肠上皮细胞具有微绒毛,亦表明中肠可能参与食物的吸收。后肠肠腔虽宽大,但其上皮细胞仅呈现较弱的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故后 相似文献
6.
我国淡水育珠蚌外套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贝类形成珍珠,是贝的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即壳侧表皮细胞),进入贝的体内,形成珍珠囊,再由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而形成珍珠。由于外套膜在形成珍珠和贝壳上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研究贝的外套膜,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已从各方面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如在组织学方面,日本的小林等(1938)观察到珍珠囊表皮细胞与外套膜表皮细胞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Kawakami,I.K.(1952)作过海产的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的组织学观察;Kenny(1964)进行过美国的双壳类心脏组织的培养和细胞增殖的研究;町 相似文献
7.
8.
9.
褐菖鲉消化道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褐菖鲉消化道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Study on histology and histochemistry of digestive tract in Sebastiscus marmoratus[刊,中]/石戈(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4),王健鑫,刘雪珠,王日昕//水产学报.-2007,31(03).-293~302
利用光镜技术对褐菖鲉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组织学研究表明:褐菖鲉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4部分组成。口咽腔较大,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并含有大量黏液细胞和少量杯状细胞;食道粗而短,上皮组织包括扁平上皮层区域和单层柱状上皮层区域,上皮含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粘膜层的固有膜中含有腺体;胃呈Y型,包括贲门、胃体和幽门3个区域,胃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在贲门和胃体部的粘膜层中有厚的结实层,上皮有大量的胃小凹和胃腺组织;胃幽门部括约肌明显,幽门上皮不含胃小凹;胃与肠相接处有8~9个指状幽门盲囊,其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前肠类似;肠道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丰富的微绒毛形成明显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肠道系数为0.54。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幽门、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幽门盲囊及肠道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贲门部和胃体部的固有层以及幽门上皮还检测到酯酶活性,且酯酶定位于幽门柱状上皮细胞胞质的上半部。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结果表明褐菖鲉食道有润滑和微弱的消化作用,胃有消化脂类和吸收糖类的功能;幽门和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整个消化道结构与其肉食性功能密切相关。图3参29 相似文献
10.
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斑篮子鱼口小,口咽腔不宽阔。上颌具细长、尖锐齿,下颌齿短,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和舌上无齿。鳃耙齿分叉,食道细长,胃部稍膨大,“V”型,幽门盲囊5~6条,肠长比为2.73。胃腺发达,为管状腺体,开口于胃小凹。幽门部粘膜褶高度降低,褶皱上开始出现类似肠绒毛结构。前肠均分布有许多长条形粘膜褶,空泡状杯状细胞丰富。依据AB—PAS的染色结果将该鱼}肖化道的粘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I型呈红色,Ⅱ型呈蓝色,Ⅲ型呈紫红色,Ⅳ型呈蓝紫色。食道以Ⅱ型和Ⅲ型为主,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主要以Ⅱ型和Ⅳ型为主,后肠中Ⅱ型〉III型〉IV型,其中中肠和后肠Ⅱ型占总粘液细胞的比率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三种淡水育珠河蚌外套膜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贝类的外套膜与形成贝壳和珍珠有关,因而从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Beedham(1958)研究指出,外套膜的外表皮细胞有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Kado(1960)使用碱性磷酸酶抑制剂,研究了长牡蛎外套膜Ca^45的代谢量变化。Bevelander and Nakahard(1966)研究指出, 相似文献
12.
驼背鲈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用HE和AB-PAS染色法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食道内表面分布较多宽大的粘膜褶;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盲囊部厚度最大;前、中、后肠粘膜褶丰富,后肠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10~13个,结构与前肠相似。食道,胃,前、中、后肠及幽门盲囊均以分泌中性粘多糖的Ⅱ型粘液细胞为主。驼背鲈消化系统的结构表现出与其肉食性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栉江珧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江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栉江珧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唇瓣、中肠和上行肠的上皮层还有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消化(吸收)细胞组成.皮下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结缔组织和血腔隙中有"颗粒细胞".食道、胃、中肠、晶杆囊及消化盲囊能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结缔组织、"颗粒细胞"也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唇瓣、食道、晶杆囊和中肠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中的"颗粒细胞"内含铁,结缔组织中含钙.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江Zhao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栉江Zhao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唇瓣、中肠和上行肠的上皮层还有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消化(吸收)细胞组成。皮下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结缔组织和血腔隙中有“颗粒细胞”。食道、胃、中肠、晶杆囊及消化盲囊能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结缔组织,“颗粒细胞”也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唇瓣、食道、晶杆囊和中肠的上皮细胞及结组织中的“颗粒细胞”内含铁、结缔组织中含钙。 相似文献
15.
16.
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平鲷(Rhabdosargus sarba)消化系统结构进行观察,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鲷口咽腔宽大,具不同类型发达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纵行粘膜褶;胃分为贲门、胃旨囊和幽门,贲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胃盲囊厚度最大;肠道具丰富粘膜褶;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8~10个.肝小叶分界不明显,管状结构丰富.胰腺腺泡和胰岛分布于肝脏内大静脉周围,腺泡细胞染色深蓝色.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消化道粘液细胞分为4型,Ⅰ型为红色,Ⅱ型为蓝色,Ⅲ型为紫红色,Ⅳ型为蓝紫色.胃部町见极少量Ⅱ型及Ⅲ型粘液细胞,其余部位均以Ⅱ型粘液细胞为主.结果表明,粘液细胞消化系统不同部位的分布密度与对应部位消化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大黄鱼脑垂体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脑垂体的形态结构和各种促激素分泌细胞的分布。结果表明:(1)大黄鱼脑垂体呈“鸡心“形,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组成,腺垂体可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垂体中间部(PI)。(2)RPD部有3种细胞,分别为催乳激素(PRL)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促性腺激素(GtH)细胞。(3)PPD部位于腺垂体腹面,也有3种细胞,其中1种为促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呈嗜酸性,另2种呈嗜碱性,分别为GtH细胞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4)垂体中间部有2种细胞,1种为促黑激素(MSH)细胞,呈嗜酸性,另1种为GtH细胞,呈嗜碱性。随性腺发育成熟,大黄鱼GtH细胞的分布从中外侧部扩展至前外侧部和中间部背面;GtH细胞胞质空泡可作为其分泌活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用寄生在史氏黄黝鱼体腔内的Apatemon pellucidus Yamaguti,1933(Strigeidae)囊蚴和寄生在岐尾斗鱼、麦穗鱼和线细鳊肌肉内的Cyaltrocotyle sinense sp.nov.(Cyathocotylidae)囊蚴对家鸭作人工感染试验的结果。描述了两种鸮形吸虫的发育,并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其囊蚴壁的构造和成分。另外,还对两种囊蚴壁的起源作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囊蚴壁的内壁属胶元纤维结构,外壁为网状纤维结构;囊壁的组织化学成分主要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复合物(包括粘蛋白、糖蛋白和中性粘多糖),囊蚴壁外壁的DNA含量不多,RNA含量较丰富。外壁含酸性脂肪;内壁不含脂肪。作者认为两种囊蚴的外壁可能来源于寄主的网状内皮系统;内壁可能为幼虫本身分泌物形成。 相似文献
19.
河蚌外套膜的免疫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组织学角度对褶纹冠蚌的组织切片移植到三角帆蚌以及三角帆蚌同种蚌之间的外套膜移植所产生的免疫反应进行了定性到定量的研究。移植后受体蚌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蚕噬细胞中的蚕噬颗粒明显增多,腺细胞则逐渐排空;而小片中的嗜碱性粒细胞增加;同时还报导了三角帆蚌创伤后的伤口愈合原理。 相似文献
20.
河蚌外套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形成珍珠的外套膜,国内外曾作过组织学、组织化学、正显微结构、珍珠囊形成等研究。本文作者利用扫描电镜的立体感强、景深大,可观察整体标本表面结构的优点,观察了河蚌外套膜内、外表皮及结缔组织表面结构,并对珍珠质等分泌物来源及分泌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