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土壤》2010,(2)
通过14个大田试验,研究了湖北省棉花P肥效应及适宜用量。结果表明,适量施用P肥对棉花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14个试验施P处理比对照处理增产子棉100~896kg/hm2,平均增产347kg/hm2;施P处理增产率2.1%~25.2%,平均增产率为10.4%;施P处理纯利润平均为1764元/hm2,产投比平均为6.61;P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P2O551.27kg/kg和P2O54.15kg/kg。根据肥料效应方程,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棉花生产的P肥经济用量平均为P2O5112.7kg/hm2,推荐幅度为P2O542.9~183.2kg/hm2。土壤有效P含量与棉花P肥经济推荐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628**,n﹦13),根据土壤有效P含量(x,单位为mg/kg)水平,湖北省目前棉花生产适宜用P量(y,单位为kg/hm2)可通过公式y﹦273.42﹣78.488ln(x)求得。  相似文献   

2.
油菜产量潜力受草害、肥料等影响,优化杂草管理和磷肥用量在直播油菜种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种杂草管理措施(不除草、除草)和4个施磷水平(P2O5 0、45、90、135 kg·hm-2,分别用P0、P45、P90、P135表示),测定油菜籽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油菜和杂草的生物量及磷积累量,并分析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不论除草与否,P90处理油菜籽产量最高,且与不除草相比,除草后P90油菜籽产量提高了66.3%,施磷和除草均主要通过增加收获密度和单株角果数来促进增产。不论除草与否,在施磷90 kg·hm-2范围内,油菜和杂草的生物量及磷积累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除草后更有利于提高油菜相对于杂草的生物量和磷素竞争力;与不除草相比,除草后3个时期的杂草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的占比分别平均降低了58.8%、67.1% 和60.4%;此外,不除草时杂草磷积累量占总磷积累量的42.0%~62.0%,而除草后这种比值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不断缩小。除草和施磷对油菜磷肥利用率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与不除草相比,除草后油菜的磷肥利用率平均增加了18.2%。在油菜-杂草农田体系中,直播油菜田中杂草养分吸收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除草和施磷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的生物量和磷积累量,增加油菜在总体系中的磷肥利用率占比,从空间和养分上削弱杂草的竞争优势,有效地提高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磷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7月在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农场,以4年生芦笋阿波罗(Asparagus officinalis L.cv.Apollo)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量在0~90 kg hm-2的范围内,绿芦笋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略有降低的变化趋势,单支重和支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不大;采笋后期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明显地高于采笋前期和中期。可溶性糖、粗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矿质元素含量在一定施磷水平下较高,高量施磷和不施磷处理含量均较低。在试验条件下,施磷量在72 kghm-2下,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4.
双季稻最佳磷肥和钾肥用量与密度组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为明确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和移栽密度、不同施钾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产量、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磷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磷水平(P2O5 0、60、90、120 kg/hm2,以P0、P60、P90和P120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 穴/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钾水平(K2O 0、90、120、150 kg/hm2,以K0、K90、K120和K150表示),密度设置同磷肥试验。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等指标。【结果】磷肥与密度试验中,同一施磷水平下,早稻产量和地上部磷素吸收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不再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磷素吸收利用率(REP)、磷素农学效率(AEP)和磷素偏生产力(PFPP)逐步降低,以P60D39处理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303.9 kg/hm2和24.4%,AEP为29.4 kg/kg; 晚稻则以施磷量在60 kg/hm2和33×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7246.9 kg/hm2和42.4%,AEP为36.2 kg/kg。钾肥与密度试验中,早稻的钾素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在120 kg/hm2和39×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率(REK)最高,分别为6376.3 kg/hm2和67.2%,此时钾素农学效率(AEK)为15.6 kg/kg; 晚稻则以施钾量在90 kg/hm2和33×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REK最佳,分别为7025.6 kg/hm2和74.0%,AEK为21.7 kg/kg。【结论】合理的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养分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但过高的磷肥和钾肥施用会抑制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建议本研究区域的早稻采用施磷量在60 kg/hm2、施钾量120 kg/hm2和39×104穴/hm2的密度组合,而晚稻采用施磷量60 kg/hm2、施钾量90 kg/hm2和33×104 穴/hm2的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磷增产效应及磷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磷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了磷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磷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早、中、晚稻施用磷肥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增产量分别为706、774和56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3.3%、11.3%和9.4%。不同类型水稻对磷肥投入的反应不同,相应的磷肥利用率也不同,早、中、晚稻的磷肥(P2O5)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3.3、13.3和11.6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116.4、148.0和157.5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4.2%、13.7%和11.3%,生理利用率分别为85.2、110.4和65.4 kg/kg。3种类型水稻对土壤磷素的依存率平均在87%~89%之间,说明水稻吸收的磷主要来自于土壤而不是肥料,其中晚稻对土壤磷素的依赖程度相对最大。  相似文献   

6.
灌漠土棉田氮磷化肥最佳用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在速效磷〉7mg/k的中肥力土壤上种植棉花,霜前皮棉产量与氮磷化肥用量的效应方程为:y=105.55+22.425N+36.66P+0.39NP=0.3n62-2.235p^2,由此模拟出的最佳经济效益施量为:尿素621kg/hm^2,重过磷酸钙168kg/hm^2,N:P2O5为1:0.27,其霜前皮棉经济合理产量为1770kg/hm^2。  相似文献   

7.
磷肥对水稻的效应及其最佳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陶胜  郭锦耀 《土壤》1997,29(2):88-91
依据磷肥用量试验结果,采用一元二次效应曲线和两条直线的方法,研究了磷肥对水稻的效应。获得了两种最佳肥料用量。经田间试验验证,两条直线法计算的最佳施肥量应用效果优于一元二次效应曲线法。在当前的生产水平下,磷肥的用量以每亩4kg左右P2O5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施磷对不同质地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以盆栽试验为基础,在不同质地(粘土、壤土、砂土)上设计5个磷素水平(P0、P150、P300、P600、P1200)研究棉田磷素状况和棉花磷素积累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质地棉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在苗期和蕾期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苗期时粘土、壤土、砂土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在P1200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0.94%、85.78%、94.41%,蕾期则分别增加了76.82%、85.10%、94.20%。苗期时,土壤全磷含量分别在粘土P600、壤土P1200、砂土P600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蕾期时粘土、壤土和砂土的全磷含量均在P1200处理达到最大值,土壤磷素活化系数在苗期时表现为粘土砂土壤土,蕾期磷素活化系数在粘土和砂土基本呈持续递增状态,最大值与对照(P0)相比分别增加了34.22%、85.71%。植物整株干物质积累在不同土壤质地表现为粘土砂土壤土。植物全磷含量则是壤土略低于粘土,砂土最低。棉花整株磷素积累量在不同土质上表现为粘土最高,壤土次之,砂土最低,且分别在P600、P300、P600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不同磷水平下,磷肥表观利用率在3种土壤质地上表现不同,粘土、壤土、砂土分别在P150、P300、P600时达到最大值,与P0相比分别提高了16.84%、29.19%、10.68%。同一磷水平下不同土壤质地磷素生理利用率表现为砂土壤土粘土。因此,在生产中应针对土壤质地合理施磷,粘土土质下棉田施磷量应控制在约150 kg/hm~2,壤土土质应控制在150~300 kg/hm~2,砂土土质施磷量总体应控制在300~600 kg/hm~2,才能促进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棉花磷素吸收,从而提高磷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早稻磷肥残效对当年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年的大田实验,研究了早稻磷肥施用量0、30、60、90、120、150kg hm^-2(以P2O5计)6个水平下的残效效应,分析了晚稻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及水稻实际产量与磷肥残效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磷肥残效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晚稻产量。晚稻增产百分率随着早稻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年际之间气候条件(主要是干旱因素)的分异,磷肥残效对晚稻增产效果在不同年际之间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磷肥对提高晚稻抗旱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早稻磷肥施用量应该控制在P2晚为85~135kg hm^-2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中国旱地及水旱轮作区经过长久以来多种施肥模式的调整,各区域土壤磷素状况变异较大,探讨各区域土壤磷肥盈亏量和作物磷肥偏生产力的时空演变及主要驱动因素,为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和磷肥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农业农村部1988—2019年在全国旱地及水旱轮作区开展的长期监测数据库为基础,分析东北、华北、长江中...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主要土壤的磷肥指数及适宜磷肥用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江苏省五种典型类型土壤为供试土壤,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稻季的磷肥指数和磷临界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磷肥指数和磷临界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磷肥指数表现为灰沙土>黄泥土>粉砂土>淤土>砂黄泥土,而磷临界值表现为淤土>黄泥土>砂黄泥土>灰沙土>粉砂土。并结合当地的特点,推荐了当地的适宜磷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2.
江浙油菜主产区冬油菜的区域适宜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2009和2009-2010年,在长江下游地区共布置10组冬油菜的氮肥用量田间试验,研究施氮对产量、干重、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肥效模型确定该区域油菜的适宜施氮量,为农民合理施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冬油菜施氮增产效果显著,施氮270 kg hm-2时油菜产量达到最高的2581 kg 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265 kg hm-2,增幅为121 %。施氮明显增加了油菜的地上部干重,促进其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但过量施氮导致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出现降低,并导致氮肥利用效率的显著下降。各试验点油菜的适宜施氮量平均为199 kg hm-2,此施氮量条件下不仅大幅减少氮肥投入,还同时获得较高的区域产量水平和氮肥利用效率。分析认为,当前长江下游地区油菜推荐施氮200 kg hm-2,不同地区和田块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元白菜施氮、磷、钾和锌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元白菜施氮、磷、钾和锌肥的效应研究表明,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元白菜施氮、磷、钾和锌均能显著增加产量,分别增产12.0%~35.8%(平均24.5%)、5.3%-14.1%(平均9.7%)、11.2%.15.3%(平均12.9%)和7.5%~11.3%(平均9.1%)。在较高、中等和较低土壤肥力水平下,元白菜经济最佳施氮(N)量分别为310.5、326.1~336.6和378.9kg/hm^2,适宜磷(P2O5)用量依次为60、60-90和90~120kg/hm^2。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地块元白菜适宜施氮时,氮肥(N)利用率在15%~20%,适宜施磷时磷肥(P2O5)利用率在9.3%~11.0%;元白菜上钾肥利用率随土壤钾素水平的降低而呈增加的趋势,不同土壤肥力地块元白菜施K2O120kg/hm^2时钾肥(K2O)利用率平均为20.4%。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元白菜施氮、磷、钾和锌肥的效应研究表明,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元白菜施氮、磷、钾和锌均能显著增加产量,分别增产12.0%~35.8%(平均24.5%)、5.3%~14.1%(平均9.7%)、11.2%~15.3%(平均12.9%)和7.5%~11.3%(平均9.1%)。在较高、中等和较低土壤肥力水平下,元白菜经济最佳施氮(N)量分别为310.5、326.1~336.6和378.9 kg/hm2,适宜磷(P2O5)用量依次为60、60~90和90~120 kg/hm2。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地块元白菜适宜施氮时,氮肥(N)利用率在15%~20%,适宜施磷时磷肥(P2O5)利用率在9.3%~11.0%;元白菜上钾肥利用率随土壤钾素水平的降低而呈增加的趋势,不同土壤肥力地块元白菜施K2O 120 kg/hm2时钾肥(K2O)利用率平均为20.4%。  相似文献   

15.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适度规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通过对建国以来新疆植棉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探究其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并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 构建植棉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型, 揭示新疆植棉业发展的适度规模。研究结果表明: (1)1949 年以来, 新疆植棉规模不断扩大, 从1949 年的33.41×103 hm2 上升到2007 年的1 782.60×103 hm2, 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三大棉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变化特点各异, 其中南疆棉区起主导作用; 按绿洲分类棉区中, 以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和西北沿边绿洲棉区变化明显。(2)现有条件下, 整个新疆棉花种植经营适度规模以800×103~1 000×103 hm2 为最优, 600×103~800×103 hm2 次之,400×103~600×103 hm2 再次之, >1 000×103 hm2 最差。该规模标准可作为制定新疆植棉业发展、安排植棉业经济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水稻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效率现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2006至2008年在湖北省17个县(市、区)分别布置早、中、晚稻试验54个、136个和61个,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明确当前水稻生产中的肥料贡献率及农学利用率现状,为湖北省水稻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早、中、晚稻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平均增产稻谷2153、2445和1908 kg/hm2,增产率分别为57.4%、44.0%和42.3%;分别增收1691、2413和1413 Yuan/hm2。肥料对早、中、晚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3.3%、28.6%和27.8%;肥料农学利用率分别为7.2、7.6和6.1 kg/kg。表明目前湖北省水稻平衡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平衡施肥是提高稻谷产量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张掖市加工型马铃薯氮磷钾最佳施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嘉海  李宏斌 《土壤》2011,43(4):570-575
经回归统计分析,张掖市加工型马铃薯N素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为0.100 t/hm2,N素最佳施用量时的理论产量为42.89 t/hm2。P素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为0.076 t/hm2,P素最佳施用量时的理论产量为40.98 t/hm2。K素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为0.198 t/hm2,K素最佳施用量时的理论产量为43.58 t/hm2。经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加工型马铃薯产量随N、P、K素用量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量、边际产值、边际利润、肥料贡献率则随N、P、K用量增加而递减,此趋势符合报酬递减律。  相似文献   

18.
水氮供应对棉花花铃期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揭示水氮供应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棉花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采用3种灌溉水平和5种氮素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水氮供应对花铃期棉花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 0~300 kg/hm2范围内,棉花花铃期日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超过N 300 kg/hm2时略有下降。施N 150、225、300和375 kg/hm2较不施氮处理籽棉产量分别增加33.9%、45.8%、50.9%和49.2%;灌溉水生产力分别提高33.3%、45.8%、50%和50%。3个灌溉处理间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灌溉水生产力依I1(10800 m3/hm2)、I2(9450 m3/hm2)、I3(8100 m3/hm2)顺序递增。棉花花铃期净光合速率与籽棉产量、秸秆生物量、单株铃数、铃重和籽指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施N 300 kg/hm2能够促进棉花花铃期净光合速率,有利于籽棉产量和水生产力的提高;与当地采用的10800 m3/hm2灌溉量相比,降低灌溉量至8100 m3/hm2不降低籽棉产量,使灌溉水的生产力提高27.5%。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 ,在粘质潮土上进行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棉花 4个产量性状和籽棉产量与氮磷化肥用量之间均可用二元二次回归方程描述 ,并达极显著水平 .经计算 ,要获得籽棉 2 50kg/亩的目标产量 ,应施N 1 2 2~ 9 1 1kg/亩和P2 O56 0 9~ 1 1 5kg/亩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