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同一栽培地点的不同油松植株的种实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株间的球果颜色与大小、果鳞位置、出种率、种皮与种翅颜色、种子重量、发芽指标等性状均存在广泛的多样性。株间种子重量变动在41.11~64.73 g之间,均值为52.36 g,差异极显著(F0.01=595.56**);株间种子发芽率变动在65%~100%之间,差异显著。株间遗传差异是导致种子性状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京桃不同植株种子为材料,研究其出种率和种子重量差异,结果表明:各植株出种率均值为34.7%,变化范围在31.22%~38.46%之间,出种率高低排序依次为5号树3号树2号树1号树4号树。各植株种子重量值变化范围在2 585.0~4 852.5 g之间,平均值为3 650.9 g,最高为最低的1.9倍,种子重量大小排序依次为2号树5号树3号树1号树4号树;经方差分析和F检验,株间种子重量差异极显著(F0.01=2 659**),立地环境与气候条件基本一致,株间遗传性不同是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吉林省集安市分布的南蛇藤为材料,对其不同植株间的有关种实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株间果实、单枚果实包含的种子数和种子大小存在一定差异。株间种子千粒重变化范围在7.4~9.3 g之间,平均重量为8.6 g,差异极显著(P〈0.01),主要由株间遗传差异所致,而且具有母本遗传性起主要作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濒危植物格木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濒危植物格木在我国中心分布区种群的果荚和种子表型性状测量分析,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及变异规律,结合地理气候信息探讨影响表型变异的关键因子,为格木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个格木天然种群114个单株的13个果荚及种子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格木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水平、进化和适应性潜力、表型变异规律、表型分化水平、种群聚类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格木表型多样性水平中等,13个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1. 911 1(种形指数)~2. 103 9(果荚周长)之间,平均2. 027 8;8个种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0. 920 9(P6)~1. 885 6(P8)之间,均值为1. 474 7。格木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轻,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 544 6%(种子长)~18. 868 5%(果荚面积)之间,均值为12. 410 9%; 8个种群的变异系数在8. 852 9%(P1)~13. 984 8%(P5)之间,均值为12. 410 9%。13个表型性状的极大值为极小值的1. 395 2(种形指数)~2. 805 6(每荚种子数)倍,均值为1. 791 7。巢式方差分析表明,格木13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 01),说明这些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种群内的变异(40. 387 1%)远大于种群间(11. 948 9%)。种群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1. 857 9%,各性状的分化系数变化幅度在7. 476 5%(种形指数)~38. 674 0%(果荚宽)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13个表型性状之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果荚宽度、种子周长等性状和温度指标呈负相关,与纬度呈正相关,格木在气温高、降雨量大的地区往往具有小果荚、小种子的特征,随着温度指标降低和纬度增加,格木果荚及种子有变大的趋势。格木13个表型性状可提炼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 382%。8个天然群体基于欧氏距离可分为3类:第1类2个种群呈现果荚小、种子小的特征,该类表型主要出现在格木分布区的南端;第2类5个种群呈现果荚大、种子大的特征,该类表型主要出现在格木分布区的北部,仅1个种群位于分布区的南部;第3类1个种群呈现果荚小、种子少、种子大而薄的特征,该类表型出现在格木南北分布区的中间衔接部。【结论】格木的表型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在个体上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在群体及物种水平上,格木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轻,各个性状分布相对集中,较为稳定,不易发生群体分化,拥有特殊表型的格木单株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果荚及种子大小进化及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种形指数最不易产生变异。种群内的变异是格木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格木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可减少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广西省容县和龙圩区的格木种群是格木遗传多样性保护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重点区域。年均温等温度因子是影响格木表型及分布的最主要因子。果荚及其中种子的大小是格木种群间聚类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吉林省集安产地的长白忍冬为材料,观测株间种子性状,结果表明:株间种子大小存在差异,长度值变动于3.0~5.0 mm之间,平均值为4.2 mm;宽度值变动于2.0~3.0 mm之间,平均值为2.8 mm.种子扁状椭圆形,发芽处微尖,一面有纵向微凸起,种皮无光泽,相对光滑,株间无差异.株间种子千粒重变化范围在4.4~6....  相似文献   

6.
以青杄云杉为材料,观测种子发芽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植株种子发芽率变动在86%~94%之间,均值为90%;发芽势变动在57%~73%之间,均值为65%,发芽率的差异由株间遗传性不同所致。种子具有发芽启动快、整齐的特点,发芽观测时间以14 d为宜。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年份、不同植株(产地)的怀槐果实与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实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同一年份各样品间果实长度、宽度分别变动于4.9~5.9 cm和0.9~1.1 cm之间;株间(产地、年份)种子长度、宽度分别变动于6.8~8.2 mm和3.4~4.2 mm之间;千粒重平均值为62.92 g,变动于54.12~68.95 g之间,差异极显著(F0.01=454.167**)。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变动于80.7%~93.1%和41.7%~59.5%之间。怀槐种实性状普遍存在着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对吉林省桦甸市生长的鸡树条荚蒾不同植株果实和种子的有关性状进行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产地不同植株间果实和种子的有关性状均存在遗传差异。果实属浆果状核果,红色、鲜红色或深红色;种皮颜色有橙黄、浅粉、深粉色的变化,种子形状为扁状卵形或扁状心形,每果有1粒种子;果实和种子大小排序依次为2号树1号树3号树。1号树、2号树、3号树的种子重量分别为36.2 g、38.6 g和31.0 g,排序依次为2号树1号树3号树,2号树和1号树之间差异不明显,2号树和1号树的种子重量分别为3号树的124.5%和116.8%,差异极其明显。平均出种率为9.7%。  相似文献   

9.
王云  路森 《吉林林业科技》2011,40(1):1-3,45
以长春市街路绿化树种复叶槭为调查对象,研究不同栽培群体的性别分化和有关种实性状,结果表明:在几乎相同的栽培环境中,不同群体雌雄株性别分化比例差异显著,雄株多于或显著多于雌株;株间种实的大小与翅果开张角度等形态性状存在差异或明显差异;株间的种子饱满度变动在33.8%~84 1%之间,差异极显著;株间种子的千粒重变化范围在...  相似文献   

10.
地涌金莲野生与栽培种群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滇川两省的12个地涌金莲野生和栽培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10条随机引物在12个种群中共扩增出8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85条,整个种的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B为96.59%,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89 0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41 6.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68 2,即43.1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56.8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略高于种群内.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变化范围为在0.66~0.95之间.聚类结果显示:野生种群之间遗传距离较近,与地理分布基本相一致;栽培种群遗传距离较远,与地理分布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林口青山红松无性系种子园216个单株生健康嫩叶为试验材料,利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的试验结果表明:从100条引物中共筛选出11条具有多态性的ISSR引物,经ISSR-PCR扩增后共获得102个位点,多态性谱带102条,多态位点比率为100%,单株有效等位基因数变动范围为1.0046~2.000,群体总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33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0164~0.6931,期望杂合度为0.0046~0.5000,红松种子园单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在红松阔叶林和白桦次生林两种生境中人工模拟松鼠埋藏红松种子,研究种子消失率与鼠类及其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鼠类在10日内对人为埋藏红松种子的平均消耗率为74.7%±6.9%,红松阔叶林为92.5%±3.9%,白桦次生林为57%±10.9%,差异显著(t=-2.986,P<0.01);而种子消失率与啮齿类数量呈正相关(R2=0.742,P<0.01)。白桦次生林红松更新幼树为75~130株.hm-2,显著大于红松阔叶林的6~15株.hm-2,与鼠类消耗种子速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翅果油树天然群体果实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平陆县三门镇、乡宁县西坡镇和崖下镇、翼城县甘泉镇4个代表性区域内的翅果油树为研究对象,对翅果油树的树高、地径、冠幅、果实和种子的长、宽、出仁率、出种率等经济性状测定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翅果油树果实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5%,且变幅表现为果长(12.0%)果宽(10.8%),种长(12.1%)种宽(10.0%);崖下镇果实的果长、种长、种长/种宽明显高于其他3个分布区的;各分布区翅果油树的不同表型分化系数变化范围为0.00%~29.52%,群体间方差分量最大、最小的2个值分别是种长/种宽、果宽,群体内方差分量最大、最小的2个值分别是种宽、果长/果宽,变异来源于群体内单株间和单株内。  相似文献   

14.
对露水河红松无性系种子园中不同分布亚区优树群体的结实和生长性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结实株率、种子平均产量以南亚区优树群体最高,其次为北亚区,中亚区最低;单株平均结实数、球果平均长度与宽度、单果平均重量、千粒重以南亚区优树最高,其次为中亚区,北亚区最低,与纬度呈现反比状态,而与温度和湿度呈正比。南亚区优树群体的平均树高生长量最大,为10.2 m,分别高出北亚区、中亚区及对照的29.11%、59.38%、92.82%。胸径平均生长量各分布亚区的优树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分别高出对照24.87%、21.64%、18.41%。  相似文献   

15.
A juvenile radiata pine clonal seed orchard (Pinus radiata D. Don) in Sergude (northwestern Spain), comprising 57 clones, was evaluated for fertility, offspring diversity and genetic drift during 4 years. Flower and fruit production was used to asses clone fertility in the orchard. Fertility variation measured as “sibling coefficient” was found to be an average of 1.5, having high genetic diversity (0.99) and low coancestry (0.013). The clones varied in fertility from year to year.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in the orchard was between 35 and 40, indicating that between 60.30 and 69 %, the clones contributed effectively to seed yield. One way to improve seed yield in the orchard is by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Thinning and pruning highly reproductive clones of gibberellin application might be useful in increasing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The orchard’s parental balance showed consistent improvement over time. Cone and seed characteristic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genetic variation exists among clones for cone width and length; total, sound and empty seed number; as well as 100 seed weight. The seed orchard is still in a juvenile phase; moreover, the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and variation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very valuable in the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the existing radiata pine clonal seed orchard and can be also used for better planning of advanced generation of clonal seed orchards in Spa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前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及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为在油松林皆伐后植被恢复和发育阶段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林分结构稳定、发挥更高生态效益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经营措施建议。【方法】采用时序研究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一致的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32年中龄林、40年近熟林、53年成熟林)和皆伐后不同时间(5、10、24 a)的天然更新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与土壤水分间的相关性。【结果】1)皆伐前后6种林分样地共出现灌木植物21种,草本植物65种,不同样地林下植物组成存在差异。胡枝子在各林分样地均有出现,且重要值均> 20%,在灌木层优势地位明显;草本层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18种,其次是蔷薇科和禾本科,分别为6种和4种。2)不同林分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皆伐前随着林龄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皆伐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且变化幅度明显,伐后10 a灌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分别为1.40、0.61、1.24和0.74,与53年样地差异不显著。皆伐后不同时间的天然更新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均与伐前53年样地的差异不显著,皆伐对灌木层植物的影响较大。3)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较一致,表现为伐前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加,伐后5~10 a仍保持较高水平,伐后24 a出现下降,经相关分析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水分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草本层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伐前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主要与林分密度降低、光照条件改善有关,伐后主要与油松天然更新及种间竞争有关。依靠油松天然更新恢复的林地保持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在皆伐10 a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建议在此时对油松更新苗进行人工抚育、降低密度以维持植物多样性。土壤水分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和林下植被的恢复和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7.
对北京百花山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共记录野生植物51科149属226种,并系统分析了野生种子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结果表明:种子植物科的分布类型有10个,属的分布类型有19个,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根据不同的园林用途,归纳出花坛、花境、水边湿地、地被层、岩石园和药用园可应用的野生植物种类,并针对开发利用时不同植物的适应性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