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抗虫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和栽培模式的改变,棉花种植密度出现很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棉花生产水平。为了摸清蒜套棉栽培模式下棉花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作者设置了蒜套棉栽培模式下棉花密度对比试验,摸索产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找出最能发挥地力条件的理想密度,为棉花生产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红麻纤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红麻纤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主要农艺性状值降低,个体发育受到影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红麻纤维产量降低,种植密度以18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0,自引:28,他引:70  
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粒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在不同成熟阶段及收获时均呈下降趋势,而超出这一范围,这些物质的含量有所提高。玉米子粒中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低含量与高产密度相对应,但这些物质的高含量却不与较低产量的密度相对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密度对中秆和矮秆黄秋葵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对中秆和矮秆黄秋葵进行了6个栽培密度研究,分析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密度处理对中秆、矮秆黄秋葵的生育进程和花后4d嫩荚性状影响不大;对株高的影响较大,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增高;对嫩荚产量的影响最大,中秆—黄啾葵在密度为37500株m2时产量最高,矮秆黄秋葵在密度为49500株/hm2时产量最高。【结论】确定了中秆黄秋葵与矮秆黄秋葵的适宜栽培密度分别为37500、49500株/hm2。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罗瑶年  张建华 《玉米科学》1994,2(4):023-025
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因其受光条件不同表现在叶片衰老变化不同,密度增加群体内透光性减弱,促使叶片功能期缩短,衰老进程加快。密度达到65000株/公顷产量下降.电导率比其他生理指标更能够反应出随密度变化叶片衰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高肥水的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下单株铃数、单铃重、表分及皮棉产量的变化,并进行关联度分析,并确定各因素与密度之间的关联序。蛄果表明.在12000-57000株/hm^2的栽培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铃数逐渐减少.而单铃重、表分的变化很小,皮棉产量有下降的趋势,在12000株/hm^2栽培密度下皮棉产量最低。在21000株/hm^2的栽培密度下单株铃数最多、单铃重最大、皮棉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夏大豆群体结构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南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品种,研究不同密度及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密度与株行距配置显著地影响产量,品种类型不同,其对密度要求不同,主茎结荚型品种密度以3.0万株/亩为宜,而分枝型品种以1.0-1.5万株/亩为宜,相同密度下株行距愈接近,则产量愈高,因而建议均匀种植。文中分析讨论了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原因,并对结论的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茶园种植密度与光能利用关系十分密切,合理密植是获得茶叶优质高产的关键。1国内外茶树种植密度试验和发展趋势世界上主要产茶国家的种植密度试验见表1,其基本要点是:(1)随纬度北移,个体生长量减少,种植密度逐步增加;(2)最佳种植密度,均未超过1200~4000株/666.7m2;(3)随商业化加强,种植密度在上限内有增密趋势。我国对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自七十年代以后,几乎遍布各省,如以中国农科院茶研所研究结论是(l)密植增产有一定范围,超过范围,效应下降或消失;(2)在现行密度基础上(2000~4000株/666.7m‘),增密1~2…  相似文献   

9.
以优质高产品种鲁棉1131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鲁棉1131成铃均以中下部1~10果枝和第1~2果节为主,第1~2果节成铃数占总成铃比例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第5果节以上的成铃比例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随密度增加,伏前桃占总铃数的比例逐渐增大,但伏桃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以中密度处理较多。随密度增加而铃重和衣分略有降低,纤维品质无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鲁棉1131在山东植棉区的最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群体冠层结构较好,皮棉产量最高,僵瓣率较低,纤维品质均衡性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油菜后期的源库大小,结果表明:(1)群体中角果皮面积占总光合面积的比例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茎杆和分枝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但其变化幅度较小;(2)每角粒数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密度较小时下降的幅度小,密度较高时下降的幅度大;(3)单个籽粒体积、每角籽粒总体积、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数(SNPA)和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体积(SVPA)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杂交水稻Y两优143号为材料,采用30 cm×60 cm机插硬塑秧盘,分别以50、60、75、100 g/盘播种密度进行育秧密度对比试验,设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秧苗质量与播种密度相关,适当稀播有利于秧苗质量的提高;机插漏蔸率与播种密度相关,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密度增加有利于降低漏插发生率;在经济效益上比较,50 g/盘、60 g/盘和75 g/盘等3种处理的经济效益相差不大,而75 g/盘处理要比100 g/盘处理的效益高802.65元/hm2。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普通油茶炭疽病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密度调整对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炭疽病发病程度的影响,基于金华东方红林场的普通油茶资源收集圃的3个重复小区,对105个普通油茶品种进行炭疽病病情调查,采用病情指数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密度调整及品种差异对病害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密度调整后大部分无性系的病情指数都有相应减小,88个无性系的抗病水平与密度调整前差异显著,其中高抗无性系增加4个,抗病无性系增加58个;密度调整对不同品种影响不同,15号、17号、21号等41个无性系在密度调整前后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10号、20号、24号等47个无性系在密度调整前后病情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有17个普通油茶无性系在密度调整前后病情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密度调整对炭疽病害发生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对不同普通油茶品种的影响存在差异,本研究可为普通油茶抗病品种选育和郁闭林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3 种不同栽培密度对散尾葵生长及切叶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60 cm×60 cm 时,每盆可切叶片数最多,但一级品切叶数量不多;种植密度为80 cm×80 cm 和100 cm×100 cm时袁散尾葵植株生长最好,其中种植密度为80 cm×80 cm 时,每盆一级品切叶数量最多,经济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4.
密度对亚麻纤维细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密度与亚麻纤维形成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亚麻植株横切面上的纤维细胞数无论密度如何变化,均以中部最多,下部次之,上部最少。纤维细胞大小:下部最大,中部次之,上部最小。在快速生长期以前,茎中部的纤维细胞数量随密度的增加增而增加,而纤维细胞群数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通过播量300~900万粒/hm2的九个密度处理试验,分析了密度对莜麦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出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旱地莜麦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播量600~675万粒/hm2,基本苗400~500万株/hm2。该密度范围下,群体和个体生长良好,产量各构成因素间关系协调,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水平也随之增加.超过一定密度.产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抗逆性也随之下降。试验结果表明.豫单998在6.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株高、穗位、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比较适宜,抗逆性较强.为豫单998在当地肥力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农林复合系统中,各组分根系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其对系统内资源的竞争能力,是复合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带状分层挖掘法,对槟榔–象草复合系统中二者的根系密度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用Levins提出的生态位重叠公式计算槟榔与象草的地下竞争指数。结果显示,槟榔根系的生物量密度(1343.88 g/m3)是象草(558.53 g/m3)的2.41倍。在水平方向上,槟榔细根(0~2 mm)、中根(2~5 mm)和粗根(>5 mm)的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及竞争指数随根系距槟榔树干基部距离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象草的根系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及竞争指数则随距离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分布相对均匀。水平方向上,在距槟榔树干80 cm内时槟榔的整体根系生物量密度显著大于象草,120~140 cm处时象草的根系生物量密度显著大于槟榔,其余距离内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0~40 cm处槟榔的根长密度大于象草,但差异不显著,其余水平距离内象草根系的根长密度均显著大于槟榔;除距离树干20~60 cm处,其余区域内象草的竞争指数均大于槟榔。垂直方向上,0~20 cm土层内槟...  相似文献   

18.
花生不同密度群体喷施三十烷醇和B9,研究其对生长发育和氮素代谢的影响,三十烷醇对花生主茎生长和茎尖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B9则抑制主茎生长,提高了主茎茎尖过氧化物酶活性。密度越大,B9的效果越明显,两种调节剂及密度对分枝及叶片出生速度及无显著影响。三十烷醇增加了前期花而B9减少了后期花,密度的增大也减少前期花。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郑单958种子生产田在中等地力下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品种的种子生产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千粒重、穗行数、穗粒数呈下降趋势。密度对郑单958种子生产田的产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小麦花生两熟制种植方式花生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得出:群体密度是限制套种花生产量的主要因素;百果重是夏直播花生产量的主要矛盾;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百果重呈正相关;适当增加公顷株数,既可增加密度本身的增产效果,同时还可通过提高百果重对产量产生间接的正效应;单株结果数与密度、百果重均呈负相关。花生高产栽培应在适当增加群体密度,稳定单株结果数的前提下,主攻百果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