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国忠  蒋理 《广东园林》2008,30(1):27-29
烈士陵园作为一种纪念性园林,是城市绿地中集纪念、教育与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文章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从视觉美感感、环境心理、文化特性等方面对其植物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植物在纪念环境中所营造的场所精神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金瑞春 《绿色科技》2021,(5):54-55,61
指出了苏州河为上海重要河流,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成长和文化风俗,在2018年普陀区启动了苏州河沿线综合整治工程.以建成的普陀区建德花园段滨河景观改造为例,研究了上海苏州河边滨河景观改造的方式方法与运用.探讨了运用打通沿河步道、局部改造防汛墙、增加滨河景观节点、保留部分现状植物等设计方法在全上海苏州河改造及其他滨河...  相似文献   

3.
将场所精神引入城市带状公园设计中,可以延续地域文脉,让人们产生强烈的精神体验,对于园林的不同空间营造具有重大意义。从场所精神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相关概念,总结场所精神理论指导带状公园设计的重要作用,结合西安唐长安城遗址公园、洛阳洛浦公园两个案例,探讨带状公园实际应用中场所精神的表达。在带状公园设计中,场所精神可以通过3个方面来表达:合理利用场地现有元素,尊重场地历史文脉;以园林景物的象征手法再现场地景观元素;注重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以杭州千禧度假酒店项目景观设计为蓝本,以场所精神为探讨核心,对度假酒店的地形塑造与设计以及水体景观设计和植物景观营造等方面内容进行讨论。为了最大限度、毫无保留地诠释千禧度假酒店的场所精神,提出在整体景观设计的层面上,需要重点强调几点内容:一是最少改造自然,二是最大融入自然,三是最多角度观察自然,四是营造最舒适的三维空间界面。希望在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指引下,极力营造出一个能让人暂离世俗尘嚣的“世外桃源”,使度假酒店的整体品质得到提升,成为休闲旅游、商务会议、养生度假的绝佳胜地,最终目的是唤醒业界在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中对场所精神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深圳市盐田河综合整治工程中植物景观营造的理念、植物种类配置的原则及具体设计,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突出该工程的生态、景观、娱乐、休闲功能,为盐田营造出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城市生态景观走廊。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场所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以上林风景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为例,分析项目的区域特征,提出小区的设计理念。结合小区的地理特征和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功能分区和主要景点设计,探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精神途径,为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 建设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已经成为社会上下的共识 。近年 来 ,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 , 中国乡村由于具有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 其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表现出不同经济结构模 式和阶级人口更新等一系列的“ 乡村绅士化”现象 。伴随中国乡村绅士化的发展与推进 , 引发了 乡村绅士化进程中人 口迁 移或置换、乡村景观空间的更新与重塑、乡村经济结构模式的建设与重构等一系列问题 。本研究从中国 乡村绅士化的角度 出发 , 辨析中西方绅士化的差异 , 解释中国语境下乡村绅士化发展的背景与形成条件、发展过程以及影响机制 , 提出相应的 建议与对策 , 以期为城市更新环境下中国乡村的转型、更新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闽西南山区客家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独特,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突出。先采用影响要素叠加的方式,总结特定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闽西南自然水系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典型地域进行对比;然后从聚落选址、形态及传统理水手法方面,分析河坑村水系对村落空间构成的影响,并采取要素构成的方法,提取滨水植被、驳岸形态、滨水构筑、滨水人文活动等景观要素特征,剖析其自然和人文成因,为闽西南客家村落景观的保护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深圳大鹏新区是东江纵队红色革命文化的发源地。为探寻红色历史、追忆红色革命、传承红色文化,以深圳葵涌河景观提升工程为例,挖掘、提取红色文化,并将其与景观布局、文化载体、生态修复3个部分结合,引入到葵涌河景观规划设计中。在实现城市休闲功能、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设计策略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以叙事、隐喻、象征等设计手法再现红色历史,重塑景观内涵,进而呈现出红色底蕴浓厚的葵涌河景观。  相似文献   

10.
肖斌  王娜 《山西林业》2011,(2):42-44
基于玉门河公园现有植物景观调查评价结果,对评价分值高的植物景观案例结合园林植物和艺术美学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公众对公园植物景观的偏好,为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钟俊 《林业调查规划》2013,38(1):106-110
场所精神是规划设计的灵魂。在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项目中,从分析“烟渚渔村”场地肌理入手,提出“幸福就在拐弯处”这一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的设计理念,并依据“渚岛”式大园林景观规划结构,构建了“一轴(生态旅游带)、七区(7个功能片区)的空间结构形态,建立了“岛与岛一水与岛一水与水一水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交错的拓朴关系形态,探讨了各“渚岛”不同的情景规划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并结合地面资料对南瓮河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没有明显变化,主要以森林和草本沼泽为主;森林沼泽和道路呈增加趋势,而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永久性河流变化较小,呈现缓慢的减少趋势,森林群落呈现退化的趋势;景观异质性在增大,破碎化程度在提高;森林采伐和道路修建等人为干扰是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驱动力之一,火灾引发的森林及沼泽湿地大面积过火是湿地干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张亮 《绿色科技》2014,(1):255-256
指出了大学精神是一种十分崇高和让人敬仰的精神“产品”,是一所院校赖以生存的灵魂。高等院校展现的大学精神,渗透在学校办学的诸多元素之中,而校园景观则是这些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因为校园景观也是一种育人元素。景观中的花草树木在营造出美丽风景的同时,也在向人们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美丽表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就大学精神的体现与校园景观“美丽表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大学精神是一种十分崇高和让人敬仰的精神产品,是一所院校赖以生存的灵魂。高等院校展现的大学精神,渗透在学校办学的诸多元素之中,而校园景观则是这些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因为校园景观也是一种育人元素。景观中的花草树木在营造出美丽风景的同时,也在向人们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美丽表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就大学精神的体现与校园景观美丽表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栖息地生境格局对候鸟群落结构的影响,判定引起候鸟群落波动的驱动力指标及与候鸟迁徙活动相关性较高的关键生境因子,本文以大沽河河口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与适宜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大沽河河口湿地生境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候鸟群落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候鸟种类和数量均不同程度的减少,候鸟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2)研究区生境格局破碎度不断加深,多样性与异质性逐步降低,适宜候鸟栖居的空间逐步缩减。3)景观水平上,对候鸟迁徙活动的影响度排序结果为破碎度指标>多样性指标>聚散度指标>连通度指标。4)类型水平上,对候鸟栖息环境及迁徙活动影响度较高的生境为农田、盐沼植被群落和裸地。综上,城市化和人类开发活动是造成区域生境格局演变及候鸟群落结构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都市农业景观的角度,重点阐述了中粮智慧农场的植物景观营造方式及效果,并分析了农场绿化景观存在的植物单一、后期管护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景观营造应考虑景观的层次性、整体连续性等建议,以便为今后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农场积累经验,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伍晓华  王文华  佟超 《绿色大世界》2012,(5):104-104,107
指出了城市的景观建设应该对地方文化予以保护和继承,利用地方文化的渗入而使城市的景观更具特色,对凤河案观的重塑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廊坊现代景观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依恋是依托于公共空间产生的一种高级正向情感,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特殊性赋予了乡村依恋更深层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依恋情感的内涵释义与形成机理的研究,构建了依恋空间的研究框架,梳理归纳出了唤醒产生依恋情感有关联的空间条件与景观要素,包括植物、材质、构筑物、功能行为、民俗文化等方面.以增城大埔围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探...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走访实地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城市公园的公众使用情况和公园空间满意度情况,为城市公园的建设、管理和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景观如何塑造,如何统筹保护传统地域文化和实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仍是亟需探索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实地调研了贵州特色保护类村庄,阐述了特色保护类村庄乡土景观应具备地域文化性、形式美学性和田园趣味性,提出了民族文化深厚、农耕记忆传承、实现村民的建设意愿、实用功能与景观并存等4个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并归纳了乡土景观营造中元素原始运用、情景再现的传承方式,以及元素演绎和工艺更新的创新策略,以期为乡村特色保护和乡土景观营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