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邛崃山脉东南缘,建于1963年,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多年来,卧龙保护区在大熊猫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990年至2001年成功人工繁殖大熊猫34胎、51仔、成活42仔,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大熊猫认养活动。 近年来,保护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自然资源保护的各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林业管理模式中。由于互联网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优势被充分发挥了出来,使得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对森林资源进行全方位监控,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的信息化监控。基于此,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设计出了一种信息化林业生态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林区管护人员的在线管理以及森林火灾预警、监测与管理,从而能有效提高我国信息化林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狄瑜  李姗敏  徐奕  华崟婷  郭晋 《绿色科技》2019,(17):181-182
指出了“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新的标签,“互联网+”在影响档案工作走向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的同时,也给农业科研机构的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提出了首先是要开展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其次要创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丰富智慧渔业内涵,再次是筑牢农业档案安全防范体系,合理制定备份策略,这“三步走”可让农业科研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更“创新”、更“协调”、更“共享”。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财务会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线上财会工作模式不断涌现。我国也在不断建设会计信息化系统,完善互联网会计等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互联网+会计”的信息化财会工作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慢,仍然存在信息化会计法律政策较为滞后、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不足、信息化管理会计体系不健全、信息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通过对目前“互联网+会计”模式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提出了制定和完善“互联网+”下的会计法律政策、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素养、健全管理会计体系、加快会计行业信息安全化建设、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等建议,以期为“互联网+”下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横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地势,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保护区数量多,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的任务重。文章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猫保护区为例,分析自然保护区如何通过生态建设项目推动保护区内社区发展以及实现发展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林业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其物种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为国内外罕见。由于周边社区集体森林破坏严重,使保护区受到周围村社的“蚕食”,给高黎贡山的森林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对村社集体林地的管理与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性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对乡村集体森林的管理,发展社区林业,实行“以林养林”,即以发展集体林来保护国有林、保护区,使社区林业的发展既为当地农户提供日常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需的非木材林产品、薪材及木材,又为保护区构筑一道以集体林为主的绿色屏障,以实现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围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智慧林业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林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关系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文章在分析Openstack平台特征的基础上,分析Openstack平台在智慧林业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林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智慧林业,是在林业管理中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等,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的现代化。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森林资源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整理以及应用等,同时依托于数据库以及平台建设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彻底改变传统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模式。立足于林业发展实际情况融入智慧林业理念,并建立全新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完成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以及森林资源监控等工作,推进我国林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智慧林业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慧林业是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以《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发布和第三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全国林业信息化从"数字林业"进入"智慧林业"的新阶段。文中重点论述了智慧林业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基本思路、建设目标、核心技术、重点任务等若干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对推动全国智慧林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秦戈 《绿色天府》2019,(4):54-55
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3年,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崇州市境内的鸡冠山,总面积10141.4公顷。保护区将卧龙、蜂桶寨、黑水河等自然保护区连接起来,构成了邛崃山系大熊猫的保护网,是大熊猫种群交流的关键通道和连接纽带,对促进邛崃山系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种群基因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誉为邛崃山系大熊猫的“爱情走廊”。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调查样地资料,采用相关系数和欧式聚类法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类型进行了数量分类。结果表明,卧龙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植被属于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12个群系组,14个群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及时获得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采用样线与样方网络、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个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428 343hm2,在布设的547条动物样线上,遇见大熊猫11次、大熊猫伴生动物1 202次;发现其他活动痕迹1 196处;大熊猫喜欢在乔木郁闭度0.4以上、灌木盖度30%-69%之间的天然林栖息地活动;竹子盖度在30%以上的竹林所占百分比为48.14%,无竹子面积占32.63%;放牧、挖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较大,耕种、其他采集干扰中等,割竹、偷猎、砍伐、砍柴、旅游、采矿、竹子开花干扰较轻。因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基本保护,大熊猫活动正常,处于稳定期;人为干扰活动基本得到控制,有一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分布、保护及管理现状,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存在的问题、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了剖析,以期为今后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In May 12, 2008, a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d in Wenchuan County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It registered 8.0 on the Richter scale with an 11-degree quake intensity, killing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nd causing extensive damage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Wo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s about 30 km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habita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impacts of the Wenchuan 512 earthquake and those of other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reviews and discusses effects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geomorphology, soil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forests, bamboo growth, biodiversity, and giant panda habitat. This information may be useful for scientists when undertaking research projects on natural geograph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habitat restoration in the Reserve and the disaster area.  相似文献   

15.
利用森林经营方案这个平台,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不断提高科学经营森林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方针与目标。利用森林经营方案这条纽带,可以有效地衔接森林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扎实做好森林分类区划、立地质量调查与评价、林业数表编制与检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基础工作,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促进我国各级森林资源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卧龙"五一棚"区域内的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冬季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红腹角雉冬季喜欢在2 400~2 800 m海拔段东坡陡峭坡面(﹥45°)的中坡位和下坡位活动,活动生境一般位于距水源近(0~100m)、林下植被盖度(0.10~0.15)和竹子盖度(0.6~0.9)较好,大树较多(5~10株.样方-1)的位点。通过与前人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选择研究的对比,发现虽然红腹角雉与大熊猫同时分布于五一棚相同海拔段和竹子盖度相似的区域,但选择的坡度不同(大熊猫选择20°~40°的坡度),并且两者在食性上差异显著。对自然因子和主要食物要求的差别,可能正是红腹角雉和大熊猫能长期共存于"五一棚"区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生态旅游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旅游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结合生态旅游的知识阐述了大熊猫生态旅游的定义、特点以及开发现状,分析了大熊猫生态旅游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科学开发大熊猫生态旅游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因适应竹子资源的季节变化而进行垂直迁徙,关于其迁徙模式和影响迁徙的因子目前还不甚明确。为了探究影响大熊猫垂直迁徙的因子,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设立了9条样线,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垂直迁徙时间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气象监测数据探究气温、降雨量、湿度和积雪覆盖等因子对大熊猫迁徙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垂直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7月主要在高海拔秦岭箭竹分布区活动,而2月则主要在低海拔巴山木竹分布区活动。大熊猫从冬居地向夏居地迁徙迅速,仅1~3d即可完成,而从夏居地向冬居地迁徙经历时间较长。气温、积雪覆盖、湿度和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对大熊猫的迁徙活动产生影响,大熊猫喜欢选择在“最适温度”区域活动,当高海拔区域出现积雪覆盖时,就会迁徙到低海拔活动。湿度和降雨量主要通过控制竹子发笋和生长来影响大熊猫的迁徙。研究证实了大熊猫的垂直迁徙现象,并获得了关于大熊猫迁徙模式和影响因子相关的较为详细的基础数据,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林业信息软件开发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林业信息软件开发中基于组件对象模型的构架模式。本文以天然林保护工程县级系统为例,分析了该开发模式的优点。指出这种开发模式是现代林业信息软件开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