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实地考察美国纽约口袋公园如佩雷公园、绿亩公园、高线公园并以它们为案例研究对象,阐述了美国口袋公园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口袋公园现象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了口袋公园对建设我国城市高密度中心区休憩环境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3.
4.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1,44(5)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微空间更新改造成为当前城市更新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小巧精美的口袋公园成为微空间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更成为游人休闲、健身等活动的好去处。口袋公园也同样是城市生态休闲系统绿地的重要补充。从城市微更新的角度出发,以武汉市创新路口袋公园作为研究的对象,开展实施生态智能口袋公园的设计方案。对口袋公园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进一步探索在现代城市新环境下的口袋公园与游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口袋公园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口袋公园作为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以及口袋公园的公共利益分配方式,结合粤港澳地区口袋公园的实地调研,提出口袋公园发展进程中的利益关系重构以及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口袋公园发展模式.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重构利益关系,除了政府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服务意识外,还需要多元主体参与供给与多方协同治理,尊重个人利益与服从公共利益相统一.构建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口袋公园发展模式需要采取优先利用闲置土地进行存量改造,提供政策激励从而引入多元社会资本,倡导社区共建进而培育公共精神、健全监督与管理制度,构建口袋公园品牌体系等措施,以口袋公园的全面发展促使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更好的保护,关注口袋公园的可持续供给与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之间的关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的急剧发展,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大,城市绿化用地逐渐减少。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现状,口袋公园的建设成为城市公园发展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国外口袋公园进行研究分析,对口袋公园的概念、特点、类型、功能等进行了分析,概述目前中国城市的建设用地现状,进而研究如何高效的利用城市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来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并倡导口袋公园的建设,最后总结我国口袋公园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由于口袋公园能充分利用城市规模很小的开放空间,为居民带来身边的\"微幸福\",增加城市活力,完善和提升城市品质,在国内外口袋公园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以武汉通过全国征集入选的3个口袋公园为案例,分析了口袋公园面积小、布置灵活、特色突出、使用频率高的特点,从社会参与、空间场地、文化特色、设施数量、智慧城市等多个方面探讨提出了... 相似文献
8.
潘温文;陈婷婷;柴红玲;扬子静;赖星琴 《温带林业研究》2024,7(3):71-76
【目的】 通过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为口袋公园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模式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以丽水市城区10 个代表性口袋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从植物种类、生活型、观赏特性、应用频率、景观要素等开展分析与研究。【结果】 10 个口袋公园共有植物102 种,隶属于57 科86 属,优势科主要为蔷薇科、百合科及木樨科;植物应用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乔、灌比接近1 : 1。植物观赏特性以观叶类植物为主,其次为观花类植物、复合型植物、观果类植物及观茎类植物。植物应用频率较高的有沿阶草、桂花、鸡爪槭、香樟等;景观空间营造主要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等配置方式,借助障景、框景等艺术手法营造空间布局。景观层次上采用乔木+ 灌木+ 地被+ 草坪;植物季相变化较丰富,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景观意境营造上采取将植物与公园主题相结合,与主题之间形成良好的呼应,相得益彰。【结论】 口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要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坚持引培并举、整合资源,培育一批具有乡土化、地域化的特色植物,进一步开发植物疗愈功能;在艺术性方面,应更加注重空间营造,巧妙布局,同时结合层次、季相及意境等方面营造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有效提升口袋公园绿化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科技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出2011—2021年国外城市口袋公园相关文献122篇,借助共词分析法归纳分析其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当前国外口袋公园热点研究领域为步行到访与身体质量指数、可持续发展、环境效益、社会健康和体育活动设施5个方面,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口袋公园步行到访研究与居民身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环境公平与生态环境是衡量口袋公园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口袋公园内环境布局与社会心理、生理健康呈正相关;口袋公园内各类设施配置与促进体育活动频率呈正相关。基于上述结论并结合我国目前口袋公园发展状况,对未来我国口袋公园建设提供了适老化优化设计、可持续环境效益评价、园内健康性活动区域及文化设施设计等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现代社区口袋公园如何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以深圳市福田区景田片区9个口袋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社区生活圈营造作为切入点,采用行为观察、现场拍摄记录、问卷评价等方法,从多角度分析不同类型口袋公园基本现状、居民的使用满意情况,和使用者行为特征、使用需求,总结出公园现状特色缺失、同质化,互动空间缺失、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可达性差,以及设施配套与需求错位等问题。并从居民生活圈打造和需求出发,提出建设多样化公园,空间叠加优化布局,构建功能合理、布局完善的公共设施体系,以及打造宜人尺度的绿色开放空间等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本文以环境要素中的自然要素、感知要素、休息要素和活动要素作为评价居住型口袋公园景观互动性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熵权—TOPSIS法对公园互动性水平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活动要素总体权重值大于其他3类要素,重要性程度分别为活动要素>自然要素>休息要素>感知要素;(2)4类环境要素层面的互动性水平综合评价依次为:活动要素(0.403)>自然要素(0.395)>休息要素(0.368)>感知要素(0.364);(3)16个景观指标因子中的活动设施数量、种类、铺装样式和地形蜿蜒性的评价值最高,景观空间的吸引性、环境卫生的整洁性和园内安全性的评价值最低。因此,要注重提升休息要素和感知要素方面的互动性,加强空间氛围舒适感、完善公园管理制度,促进人与景观间的互动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黄河入海口,海拔较低,地下水位较高,为湿地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滨海盐碱又对湿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东营市明月湖城市湿地公园就是在滨海盐碱地上建设的,在保护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对湿地水面进行人工植被建植,在增加景观的同时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现就植物的建植及管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巴塞罗那城市规划与空间更新作为世界典范,其城市公园更新与发展历程也值得学习与借鉴.结合对巴塞罗那城市更新计划与政策背景的分析,梳理与分析了巴塞罗那城市公园发展的历史进程,将其分为3个主要阶段:注重将自然引入城市的萌芽期(19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期(20世纪80—90年代);思考人、自...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中心区滨水公园是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承载城市记忆,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娱乐功能的场所。广州的滨水公园在2000年后曾经历各种升级改造,但均未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与景观效果。以流花湖公园品质化提升为例,探讨城市滨水公园在防洪排涝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历史延续、景观营造和生态持续。项目首次采用了园林、水利、市政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提出了有序列地全面打开公园围墙,循序渐进地构建全园清水型生态系统,以尊重历史为原则的全园建筑整改,以及结合市民情感需求打造流花十景等策略,使一个封闭、衰退的老公园重新焕发新活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