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我县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已有17年的历史。前四年单一早秋制种,从经济效益看不划算。且春末夏初期间稻田搁闲,浪费了土地和温光资源。为此我们又摸索出“油一制一制”的耕作制度。虽然“同田两季”制种经济效益较高,但由于春制的结实期间易遇高温或阴雨季节,影响种籽品质,加之季节太紧,仍不理想。后来,我们探索了一条经济效益高,且缓解季节矛盾,群众十分欢迎的制种新的耕作制度“油-稻-制”的路子,即收获油菜后,种一季早稻再制种。 我们从1988年在制种区试制815亩,从验收结果看:“中油821”亩产菜籽112.6公斤,年产值159.89元;早稻品种“926…  相似文献   

3.
雪里蕻(Brassica juncea var multiceps),俗称雪菜,是芹菜类菜中叶用芥菜的一个变种.耐寒力强.一般通过腌制后即食用,具有鲜、脆、嫩、绿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5.
道县在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温、光、水、土资源,连续3年开展"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生产,实现了粮、油双丰收。"稻—稻—油"三熟制生产存在生产季节偏紧、劳动力缺乏、秋冬干旱以及低温影响油菜冬发等障碍因素,可以通过科学选择早中熟品种、合理安排播插期、机械化生产、减灾避灾栽培等配套技术解决。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潮汕平原地区过去有零星冬种油菜,但都是白菜型油菜,主要种植“兴海早”和“潮阳油菜”等品种。1973年以来,由于冬种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引进甘兰型油菜之后,油菜生产有了较大的发  相似文献   

7.
刘海清 《作物研究》2009,(Z1):135-136
在双季稻区发展油—稻—稻生产,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耕地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提出了湘潭市发展油—稻—稻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玉米-稻水旱轮作耕作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玉米-稻两季均在最佳光、温条件下正常生长的要求,阐述了在闽北地区玉米-稻水旱轮作耕作制的选地备种、良种配套、季节安排及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省邵武综合农场现有茶园3059亩,茶园土壤缺氮、磷,有机质含量只1.5%。为了提高茶叶产量,从1979年起每年秋后在500  相似文献   

10.
红黄壤区“豌豆-稻-稻”高产高效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红黄壤区稻田5年的研究(1995~1999年),从品种引进筛选、适播期、适播量3个方面研究了稻田冬种豌豆的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由“豌豆 稻 稻”的豌豆、早稻、晚稻品种筛选得出豌豆、早稻、晚稻3季品种优化搭配方式。通过“豌豆-稻-稻”3年连作试验,得出豌豆因连作而病害日益严重,产量逐年下降的结论,并对其低产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了“豌豆-稻-稻”与“大麦-稻-稻”3年1轮作的持续高产增收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薯-稻-稻”轮作模式下双季稻施肥减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冬种马铃薯收获后土壤肥力残留较多,早晚稻施肥量大,造成肥料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薯-稻-稻轮作模式下早晚双季稻施肥减量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种植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晚双季稻的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T1)的80%(即T2)时,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不大;但当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肥量(T1)的60%(即T3)时,对双季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冬种马铃薯收获后的田块种植早、晚双季稻,其合理施肥量应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的80%。  相似文献   

12.
 根据洞庭湖三熟制稻区的生态特点及生产实践,提出了“旱育多两大”三熟制早稻育秧方式。这一方式将耐寒旱育秧与“多两大”两段育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抗逆性强、秧龄弹性大、肥水集约管理、秧苗个体发育均衡、秧苗素质好及增产、节膜等特点。这有利于温光资源较差的三熟制稻区选择迟熟早稻、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实行品种搭配“满负荷”但不超负荷而促使早晚两季三熟全年高产。  相似文献   

13.
棉地套种草莓,是改变棉地种植结构和综合效益低的状况,合理地利用光能和生产季节,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棉花、水果双丰收的有效途径。九江市庐山区新港乡杨家桥村于1988年秋在棉地套种草莓10亩,尽管植后秋旱严重,仍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并初步掌握了莓、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88年采收鲜果5000公斤,平均单产500公斤,最高单产达900公斤。1 莓、棉套模式栽培中实行三二式,即三行草莓(行距为33—40厘米,株距14—16厘米)亩栽8000—10000株;2行棉花,亩植3500—  相似文献   

14.
15.
1 稻田改制的背景龙海市地处九龙江下游平原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历来稻稻麦三熟高产 ,全市粮食平均年单产1978年突破“双纲” ,1989年超过 1t,但是比较效益低。为了提高稻田产出效益 ,市政府于 90年代初提出改“稻稻麦”制为“稻稻菜”制的战略性决策 ,即稳住双季稻面积 ,提高稻谷单产 ,稳定粮食总产 ,冬季改种小麦为种蔬菜 ,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据项目区 1994~ 1996年统计 ,“稻稻麦”平均年 667m2产值为 2 0 5 8元 ,纯效益为 877元 ,而“稻稻菜”平均年 667m2 产值为 2 85 2元 ,纯效益为 145 4元 ,产值提高 37% ,纯效益提…  相似文献   

16.
17.
黑刺粉虱,又名桔刺粉虱,体小,以幼虫固着叶背吸食汁液,使茶树生长衰竭;其排泄物能诱致煤病发生,使茶树叶片乌黑,阻碍光合作用,引起大量落叶,严重影响产、质量。全国各主产茶区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浙江绍兴的试验摸索得出:在水田种植一季早稻后,翻耕播种黑麦草,用黑麦草做鹅青饲料,用稻谷做鹅精饲料,用稻秆做鹅栏垫料。一般每hm^2水田能产粮食7500kg左右,产鲜草15万kg左右,养鹅3000只,净收入可达4.5~6.0万元,是一条农民致富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物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在抓好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的同时,积极搞好耕作制度的调整、改革,建立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以不断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 稻田三熟制也面临着一个调整、改革的问题。为了建立合理的生态平衡,提高产量,从湖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可以在稻田三熟面积稳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三熟制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及头季叶片衰老频度对再生力特性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10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这些品种的再生力、再生季产量及头季衰老强度等若干性状。结果表明,头季不同品种结实率与再生季再生力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20,头季千粒重、叶干质量下降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产量与再生季再生力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0.516、-0.637、-0.676。再生季有效穗数与再生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活芽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和-0.615。头季结实率、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以及再生季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再生力的重要因素。综合两季产量和再生力特性来看,深两优5814、C两优608、准两优608、丰两优香1号等4个品种可以作为再生稻在江西中北部的三熟制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