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陆盐碱地池塘养殖,由于地下水高pH、高碳酸盐碱度、离子比例失调的特性,对池塘的水交换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养殖过程多采取少量多次逐渐补水的原则。入夏后,随水温升高,残饵、粪便等的蓄积,水质富营养化增强,水中藻类繁殖与衰败的突变速度加快,若藻相不能很好控制,给养殖生产会带来较大影响。笔者近几年在指导盐碱地养殖生产过程中,充分采取系列措施,使得藻相平衡得以维持,水环境得到很好调控,有效防止了由此引起的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松刚  邹勇 《科学养鱼》2006,(10):80-80
俗话说“好水养好鱼”,可见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性。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水体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调节好水质,不仅能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而且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养殖产量,达到养殖增产增收的目的。水质的调控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水位的控制、水质理化因子的调节以及水生植物的栽培等方面。一、水位控制水位适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长。例如对于养鱼池,特别是混养池塘要考虑到各水层鱼类的生长,合理的水位可以减少鱼类相互之间的干扰,让它们有效利用水体中的…  相似文献   

3.
池塘藻相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陆德祥 《河北渔业》2014,(12):65-67
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水质可以通过直观的水色进行判断,水色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由其中的藻相所决定。藻相是指水体中藻的种类、数量和结构比例。水体中的藻相结构以及是否平衡稳定是真正决定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养殖过程中池塘经常会出现几种优良水色和不良水色,要培育和稳定优良水色,防止转化和老化,对不良水色要加以调控和转化。不同的养殖对象需要不同的藻相结构,同一种养殖对象在不同的时期对藻相也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对太子河流域着生藻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理化特征进行了野外调查.基于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着生藻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出着生藻101种;物种密度平均值为9.10×106 cells/L;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为2.92;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2.90.典范对应分析得出,太子河流域着生藻群落结构的驱动因子是电导率、水深、河宽和总氮.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太子河流域着生藻多样性相对较高,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高效藻类塘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效藻类塘(HRAP)的技术原理,分析了国内外在高效藻类塘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认为高效率藻塘技术是净化养殖富营养化水体的一种有效途径。应用高效藻类塘净化养殖水体,应充分利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转化关系,并与生态工程化技术、藻菌固定化技术、微生物技术等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世界渔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深,环境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各种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应激对鱼类的影响也日益严重。水产养殖环境的特点和它们对鱼类的影响,已经迫使养殖者在发展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注重各个实际操作的设计,以控制和减轻可能对鱼类产生的应激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刘冉  崔龙波 《水产养殖》2014,35(10):11-15
本文从水质、底质、养殖动物等方面对藻类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综述,旨在为水生动物养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生长性状是水产养殖鱼类最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以不同的养殖鱼类为对象,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鱼类生长主要受环境、基因,以及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具体为:(1)环境是生长性状调控的外因,其对生长的影响一般呈现出剂量效应的规律。温度、光照、营养等主要环境因子的过量和不足均可能对鱼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寻求最优条件是制定最佳养殖环境的终极目标,人为调控多种环境因子在现代水产养殖业中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2)基因是生长性状调控的内因,其对生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因果效应的关系。某些基因的单碱基核苷酸多样性、基因结构变异、染色体倍性变化,以及转基因等都表现出对鱼类生长产生统计显著性的影响。鉴于生长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寻找主效基因并在选育中加以利用是改良生长性状的重要基础。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生长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以及辅助分子育种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3)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来自基因型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具有特异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目前对其量化研究非常有限。但在制定大规模商业育种计划之前,考虑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充分理解环境、基因,以及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水产养殖鱼类生长的影响能更好地对其生长性状加以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养殖成本和发挥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分析光合细菌对水产养殖水质和菌藻生物的影响,为水产养殖户优化水产养殖环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池塘养殖时,当水体的环境因子发生特殊变化不良藻类往往大量繁殖并成为优势种群.抑制有益藻类的生长,导致水体的生产力下降,严重时对养殖水产品的安全造成危害。常见的不良藻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病害频发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生物絮团技术(BFT)具有净化水质、提高饵料利用率及病害防控等优点,被认为是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一定规模的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重点介绍了生物絮团的形成与培养、生物絮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认为,BFT能够改良水质、节约养殖用水、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对象存活率、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将BFT与生物膜技术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维持养殖水体中适宜的生物絮团含量,避免生物絮团的过量沉积,并能提高水质改良及增产增收的应用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水绵和刚毛藻为代表的青苔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水体和养殖水体,其过度生长对水体环境和养殖动物构成威胁。为探究青苔发生的关键因子,本文通过走访调查,筛选了5组环境相同且隶属同一家养殖户的有青苔池塘和无青苔池塘,重点对水质、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含量及青苔繁殖体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发现,5组有青苔塘、无青苔塘整体水体氮磷水平无显著差异(P > 0.05),而有4组无青苔塘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有青苔塘(P < 0.05)。5组有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含量为15.72 ± 3.60 mg/kg,而无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氮为13.22 ± 1.97 mg/kg,较前者低2.50 mg/kg。5组有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72.26 ± 10.57 mg/kg,无青苔塘底泥平均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为50.33 ± 12.62 mg/kg,较前者低21.93 mg/kg。底泥生物可利用性氮磷比在5组中均小于0.5,而无青苔塘平均较有青苔塘高26.32%。低氮磷比会抑制浮游藻类的繁殖,而青苔则对低氮及低氮磷比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养殖开始时,底泥低氮及低氮磷比的条件使得浮游藻类在与青苔的初期生态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检测到的浮游藻类OTUs数量高于青苔繁殖体,也不能使其在上述条件下成为优势种。另外,对青苔繁殖体的检测发现,其广泛存在于有青苔塘、无青苔塘及水源的水体和底泥中,即使清塘、晒塘依然检测到繁殖体的存在,但清塘、晒塘能够减少青苔繁殖体的数量。因此,单独依靠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并不能完全杜绝青苔的发生,但可以作为一个辅助防控措施,而通过调控养殖系统的生物可利用氮含量及氮磷比左右种间生态位竞争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前景的青苔防控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近交及其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马大勇 《水产学报》2005,29(6):849-856
因大多数野生物种的捕捞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可开发的限度,因此必须大量增加水产品的养殖以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要。目前,许多水产养殖种类的苗种来源于野生亲体或野生种苗,但是当野生种群被过度捕捞或数量大量减少时,越来越多的苗种将来源于人工蓄养的亲体群体。  相似文献   

14.
卫育良  徐后国  梁萌青 《水产学报》2019,43(10):2060-2073
鱼粉短缺是当今水产饲料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水产品加工副产品占水产品的总重量超过60%,因此,充分利用水产品加工副产品,提高其营养价值,是解决鱼粉短缺的重要途径。水解鱼蛋白是水解水产品加工副产品而得到的富含游离氨基酸和不同肽链长度的蛋白寡肽,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性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水解鱼蛋白的制备、营养特性及水产饲料中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展开综述,系统论述近年来水解鱼蛋白在水产动物营养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在水产饲料中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以期为水解鱼蛋白在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凌海  缪天音  王元  向阳  胡鲲  房文红 《水产学报》2023,46(5):059414-1-059414-10
为探究水产养殖中恩诺沙星用药后在水环境中的归趋,本实验在模拟池塘水产养殖系统中,恩诺沙星以18 mg/kg剂量药饵投喂异育银鲫,每天2次、给药周期6 d,研究恩诺沙星在异育银鲫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规律,以及在水体和底泥中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异育银鲫组织中恩诺沙星峰浓度 (Cmax)依次为肠道>肾脏>肌肉>鳃>肝脏>血浆,分别为14.15、13.31、14.15、7.48、7.94 mg/kg和2.94 mg/L;各组织中均可检测到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其峰浓度与恩诺沙星峰浓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10%、1.70%、6.28%、2.97%、2.90%和6.53%;组织中恩诺沙星清除率 (CLz)顺序为血浆>肝脏>肠道>鳃>肌肉>肾脏。随着给药次数增多,水体中恩诺沙星残留浓度快速升高,在最后一次给药后6 h时达到峰值 (5.23 µg/L),随后开始下降,但水体中一直未检测到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底泥中恩诺沙星首先呈现上升趋势,在240 h达到峰值 (796 µg/kg),之后略有下降,480 h时降至587 µg/kg;底泥中环丙沙星残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480 h时残留量为382 µg/kg;底泥中代谢产物环丙沙星残留浓度与恩诺沙星浓度的百分比为27.5%~65.1%。药饵给药后药物残留主要存在于养殖生态系统的底泥中,底泥中药物残留百分比为41.86%~46.69%,且消除较慢,药饵投喂后残留在底泥中的药物生态安全风险应引起重视。本研究为养殖生产科学用药提供技术支撑,为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 2 0年来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 ,工业化高密度养殖规模日益扩大 ,与此同时 ,未处理养殖废水和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使近岸海水受到严重的污染 ,养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致使养殖业病害频繁发生。目前主要使用广谱抗生素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而过度的使用抗生素药物不仅使细菌耐药性增加 ,破坏和干扰养殖环境的正常生物区系 ,导致微生物的生态失调 ,产生二重感染 ,还使抗生素在生物体内残留 ,人长期摄入含有残留抗生素的食品 ,可导致慢性中毒等 ,对人体产生危害。近年来 ,人们开始尝试在养殖水体中使用微生态制剂 (Probi otics)来改善…  相似文献   

17.
陈愿  张永安  周洋 《水产学报》2021,45(9):1605-1615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高,细菌性疾病暴发频繁。现如今主流抗菌手段是抗生素,但其大规模且不规范的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问题越发严重。为了有效防治水产细菌性疾病,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人们亟需寻求新的抗菌手段来缓解当今的局面。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细菌和古细菌的病毒,具有专一性强、不易产生抗性、代谢快、易开发及成本低等优点。在国内外被广泛研究,同时也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控,其相关产品也获得认可,但其本身存在的限制也不容忽视。本文首先综合介绍了噬菌体治疗的原理和优势,然后对噬菌体治疗在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噬菌体治疗现存的困难和应对策略进行讨论,最后在此基础上作出展望,期望能够为后续噬菌体在水产上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内陆、滨海地区有丰富且尚未有效开发利用的盐碱水资源,在盐碱水域进行水产养殖已成为其重要的开发利用途径之一,而盐碱水体的高pH、高盐、高碱特点严重限制了水产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益生菌具有净化水质、调节pH、降低氨氮和提高鱼类盐碱耐受能力等综合作用,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水质改良剂。合理使用益生菌可有效改良盐碱水体,提高水产养殖效益。文章综述了光合细菌、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不同菌种制剂及其在适应、改良盐碱水体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survey the nutrient loads of receiving waters and evaluate the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organic matter budget of the conventional fishponds in Hungary. The average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organic matter (OM) concentrations in the filling-up water of the fishponds were 2.51 ± 1.25, 0.57 ± 0.57 and 23.8 ± 13.4 mg l?1, respectively. Contrarily, the N, P and OM concentrations in the effluents of fishponds were 1.64 ± 2.19, 0.37 ± 0.51 and 30.2 ± 20.5 mg l?1, respectively. The sediment nutrient content in the fishponds during the operation was 5.77 ± 4.42 mg g dry sediment?1 for N, 1.25 ± 0.75 for P and 30.5 ± 43.3 for total organic carbon. The retained nutrients represented on average 53 % (84 kg ha?1 year?1) of N, 74 % (21 kg ha?1 year?1) of P and 74 % (2400 kg ha?1 year?1) of OM, introduced into the fishponds. In the fishponds, the ratio of input N, P and OM accumulated in fish biomass was 18.4 ± 6.7, 10.4 ± 4.4 and 6.8 ± 2.1 %, respectively. The investigated fishponds discharged 48 % less N and 62 % less P into the recipient waters than received with the intake water. However, 78 % more OM was discharged with the effluent from the fishponds than received with the inlet and supplement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