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0年,Hickling首次报导通过用雌性英桑比克罗非鱼(Sazotherod on mossambicus)与雄性桑给巴罗非鱼(S.hornorum)杂交,结果获得一种全雄性不育的、生长迅速的罗非鱼杂种。此项研究结果鼓舞了从事此项研究的科学家,加强了通过罗非鱼种间杂交获得全雄性杂种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施海涛  蔚明燕 《齐鲁渔业》2005,22(11):24-25
罗非鱼是热带性鱼类,抗寒能力较差,在我国多数地区不能进行自然越冬。为此,我站于2002年承担了“罗非鱼大棚越冬保种技术研究”项目,经过2年来的组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罗非鱼大棚越冬保种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的优点,且易于推广,必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罗非鱼越冬保种主要模式。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是我国罗非鱼养殖大省,其产量约占全国罗非鱼总产量的50%。而有“中国罗非鱼之乡”之称的高要市则是广东罗非鱼生产、加工出口的重要基地。自2006年以来,高要市连续三年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项目的主推品种就是罗非鱼。池塘养殖罗非鱼是高要市罗非鱼养殖的主要模式,作者对高要市较为典型的罗非鱼池塘养殖模式进行总结,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不同的养殖模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王贺 《海洋与渔业》2012,(12):72-73
罗非鱼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2010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到133.2万吨,占世界罗非鱼产量的一半。罗非鱼为暖水性鱼类,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因此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华南地区为罗非鱼主产区。由于罗非鱼不耐低温,越冬时节必须搭建温棚,此举提高了罗非鱼的养殖成本。近年来,极端天气时有发生,简易温棚内养殖的罗非鱼时有冻死,选育出耐寒能力强的罗非鱼品种显得较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罗非鱼鱼糜的加工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罗非鱼具有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鲜美且无细刺等优点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并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繁育、养殖、加工和病害防治等产业基地,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显示,罗非鱼是最适合产业化加工的淡水鱼品种之一。我国罗非鱼养殖除青海和西藏外,其它省份均有分布,其中广东以27.2万吨位居首位。我国台湾省2000年输美罗非鱼产品总量达17729吨,产值2769万美元。美国是较大的罗非鱼消费市场,2001年的消费量为6.2万吨,其中90%依赖进口,比2000年增加了40%,因而…  相似文献   

6.
奥利亚罗非鱼养殖和生产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婷婷 《淡水渔业》1996,26(2):16-18
奥利亚罗非鱼养殖和生产潜力吴婷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1983年我"中心"夏德全先生从美国引进38尾奥利亚罗非鱼,开创了我国养殖奥利亚罗非鱼和奥尼杂交鱼。在引进后的十几年中,我们进行了选种、杂交、遗传特性及抗寒相关因子的研究,先后获得...  相似文献   

7.
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夏德全先生领导下的课题组经过几年的研究,今年终于获得罗非鱼和鳜鱼杂交的成功水科院重大课题,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重要意义的成果。罗非鱼和鳜鱼虽然同属鲈形目,但罗非鱼属丽鱼科,鳜鱼属鱼旨科,一般说来,不同科间鱼类的杂交难以成功。夏德全先生在长期研究中,不因几百次失败而气馁,仍坚韧不拔地坚持研究,终于在今年获得了杂交鱼,现正在饲养中。这项成功,主要包括两个关键突破:①罗非鱼人工繁殖的突破。是国内外专家梦寐以求想解决的,这是由于罗非鱼属多次产卵型鱼类,其繁殖过…  相似文献   

8.
我省于79年引进尼罗罗非鱼以来,经过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营渔场等单位两年的研究试养,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它除了具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全部优点外,最大的特点是个体大,增长效果显著,当年苗,一般的饲养水平,体重可达3—7两,次年可达1—1.5斤,所以它很受群众欢迎,目前已发展到全省大部份地区,大有取代莫桑比克罗非鱼之势。下面根据两年的试验观察,对尼罗罗非鱼的越冬和苗种生产,在技术上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洋 《内陆水产》2009,(12):11-11,10
对华南各大罗非鱼种苗场而言,2009年无疑是非常艰辛的一年。2008年年底商品鱼的大幅跌价,不少养殖户选择了罗非鱼的越冬,这导致2009年上半年罗非鱼的存塘量非常大;而在今年销苗的旺季4、5月份,罗非鱼的价格又比较低迷,不少养殖户显得信心不足,  相似文献   

10.
<正>罗非鱼是温水性鱼类,水温低于12℃可致其死亡,在罗非鱼主产区的许多地方不能安全越冬。2008年元月,我国南方省份遭受了50年一遇的冰冻灾害,罗非鱼养殖业损失惨重,国家级广西南宁罗非鱼良种场根据财政部、科技部联合下达的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亚热带主要水产养殖品种抗寒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罗非鱼耐寒新品种的选育》,全面开展了罗非鱼的低温生物学研究、罗非鱼耐寒品种选育及罗非鱼耐寒品种商品鱼的养殖示范试验  相似文献   

11.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据罗非鱼具有食物链短、生长快、抗病力强、易养、肉质鲜美的优点,向世界推荐作为养殖对象。在许多国家及地区,罗非鱼的养殖和发展很快,产量迅速增加。但人们同时也发现罗非鱼在成鱼养殖过程中有过度种内繁殖的习性,造成密度过大,产量不高,商品率低,效益差的问题。为此,开展研究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周小平  郭哲生 《内陆水产》1997,22(10):14-14
尼罗罗非鱼系热带性鱼类,原产非洲尼罗河。我市1981年引进养殖,经过16年的养殖推广,由于尼罗罗非鱼具有生产周期短,生长速度快、食性杂、病害少、耐低氧,肉质鲜美,上市畅销等优势,因此备受群众欢迎。山区池塘套养尼罗罗非鱼,几乎可以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条件下,每667m2增产50-60kg,较差的也可亩增产30-40kg。我市钟楼村1993年在一个4hm2的池塘里套养尼罗罗非鱼,于6月17日每667m2放养1000尾1.5cm左右的尼罗罗非鱼夏花苗,经6个月左右饲养,至年终放塘时,平均每667m2收获尼罗罗非鱼近50kg,仅这项措施年增产3000kg。尼罗罗非鱼…  相似文献   

13.
据近期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人年平均罗非鱼消费量从2001年起连续三年增长。2004年每人年平均罗非鱼消费量已超过O.5磅,较2003年同期的罗非鱼消费量大幅增长,2002年时罗非鱼仅列名美国前十名最受欢迎水产品之末位,现已爬升至第6名,后劲相当看好。  相似文献   

14.
红罗非鱼肉质氧化快红罗非鱼体色美、生长快,尤其适于咸淡水养殖。为比较红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肌肉营养含量,美国科技大学食品系的研究人员与农业试验站联合进行了测定。将尼罗罗非鱼(黑体色和蓝体色)和红罗非鱼在同样环境下繁殖和养殖,生长季节过后发现:蓝体色尼...  相似文献   

15.
《河北渔业》2006,(6):61
国家级中捷罗非鱼良种场自2002年与上海水产大学进行技术合作以来,今年又迎来了第二个技术合作的春天。2006年4月17日,上海水产大学首席教授、国内罗非鱼育种知名专家李思发先生和上海水产大学蔡完其教授第四次来到中捷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两位教授就耐盐罗非鱼新品种开发等技术合作项目与良种场负责人进行了洽谈,双方达成了进一步技术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尼罗罗非鱼种质选育;耐盐罗非鱼新品种开发;技术人员队伍培训等。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生物学家把罗非鱼推荐为世界水产养殖的主要对象。回顾历史,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24年,肯尼亚开始进行科学养殖罗非鱼。其后,迅速地扩大到整个非洲;远东四十年代末、北美五十年代初移植罗非鱼养殖相继获得成功。经过水产养殖学家们35年试养罗非鱼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农业部把罗非鱼作为七大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加速发展,并作了布局规划,其中广西被列为罗非鱼优势区域,南宁市作为全区最大的罗非鱼养殖产区自然成为重中之重。而武鸣县是南宁市罗非鱼养殖重要基地之一,年产罗非鱼4000t,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是目前国际上养殖最广泛的鱼种之一。在我国,罗非鱼产量正逐年增长,据统计,2001年我国罗非鱼产量为69万吨,2002年为70.7万吨,2003年约为104万吨。罗非鱼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必将带动加工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罗非鱼加工产品较为单一,酸渍法用于鱼的加工在国外有见报道,但在国内尚未见到,在鱼制  相似文献   

19.
奥尼罗非鱼是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的杂交子一代,是我国罗非鱼养殖的首选品种。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罗非鱼亲本种质退化、繁殖力下降、工厂化生产程度不高、优质的奥尼罗非鱼养殖普及率低等问题,制约了罗非鱼产业化的发展。广西水产研究所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了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等2种亲本,进行了奥尼罗非鱼工厂化高产繁育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过4年实施,选育出了种质较好、生长速度快、遗传稳定、体型好的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高纯度亲本,并利用40亩池塘每年生产杂交奥尼罗非鱼4000万尾~6000万尾,…  相似文献   

20.
大庸县罗非鱼场、湖南省水产研究所、湘西自治州畜牧水产局共同承担的“地热条件下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发育及其渔业利用研究”课题,于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八~三十一日由湖南省农业厅、湘西自治州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在大庸县召开了技术鉴定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