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岩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内蒙古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物种,为准确了解保护区内岩羊的分布及种群数量,2022年4~5月,采用样线法开展岩羊分布和种群数量调查。通过调查得出:岩羊主要分布在格尔敖包(岩画沟)和鸡鹿塞,其次是苏木图沟和阿贵庙沟,零星分布在鸡鹿塞西沟、乌斯台沟和查斯口沟;种群数量估算为490±140只,密度为0.008±0.002只/hm2,遇见率为37.5%。  相似文献   

2.
采用样线法对新疆西昆仑地区野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并运用Distance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密度为3.075头/km2,北山羊(Capraibex)的种群密度为1.27头/km2。在设定的3个调查区域:矿区、公路区、低干扰区内,岩羊的种群密度依次为:2.55头/km2、3.17头/km2和4.38头/km2;北山羊在3个调查区域的种群密度依次为:0头/km2、2.28头/km2、0.16头/km2。对动物群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公路的对动物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矿点分布对动物的分布和行为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清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滇金猴的种群数量及生境状况,兰坪县林业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通过与当地群众座谈、访问等收集相关信息及实地观察等方法初步查清了三个猴群的种群数量、生境情况、活动规律、生存现状。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从2008年起采用长期巡护监测路线和临时路线相结合的方式,对黑白仰鼻猴种群进行不间断地监测。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区内分布有3个黑白仰鼻猴种群,数量约350只,各猴群的种群数量和组成结构存在差异,繁育高峰期各有不同。由于各种群呈岛屿状分布,季节性活动区域比较固定,非外因改变路线情况罕有;受干扰因素影响,被动选取栖息地的情况时有发生;种群数量增幅与天敌假说有关。对猴群的家域范围、干扰因素以及行为活动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及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周边7个村寨开展村寨访谈,结合步行样线调查和村寨同步监测方法,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选择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6个种群,包括目击到的实体和足迹、粪堆等痕迹,推断在尚勇子保护区内生存的亚洲象最小种群数量为66~71头,重点活动区域在勐满上中良水库—不足不沙—三岔河区域。亚洲象觅食区域以热性竹林为主,取食和休息区域以竹阔混交林为主,在灌丛或林下灌木丛区域路过或休息。文中就亚洲象种群数量估计、栖息地选择以及种群分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藉此提出保护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对青海都兰县沟里乡和巴隆乡内岩羊(Pseudois nayaur)、白唇鹿(Gervus albirostris)、马鹿(Cervus elaphus)、盘羊(Argali sheep)和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进行了种群数量调查。结果表明:区域内的岩羊增长了约30%,白唇鹿增长了900%,马鹿增长了约200%,盘羊下降超过80%。该研究可为县域大型有蹄类种群数据整理分析以及制定野生动物管理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状况,布设了长为3000m的固定监测样线17条,并结合随机样线,定期、不定期地采用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或拍照后识别的方法监测动物种类、密度、分布、种群变化等情况.对2006~2009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滇金丝猴、岩羊、苏门羚、斑羚等.野生动物受威胁因子主要有人为活动、自然灾害.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滇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跟踪调查、村寨走访调查、半结构式访问调查等方法,分析了野生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自然保护区种群数量与分布变迁情况。结果表明,如今野生亚洲象数量越来越多,种群数也有所变化,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活动区域和栖息地逐渐朝北迁移,并且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亚洲象的生存环境现状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麋鹿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加大对其野化繁育研究,探讨其野外生存、繁衍规律,对提高其生存能力、扩大种群数量、优化种群结构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在通过对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野化繁育研究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基础上,初步探讨麋鹿野化繁育产仔、疾病、活动等相关生物因子及规律,旨在为麋鹿野化繁育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基础科学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于2021年,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内建设的固定样地(1 hm2)中的木榄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中径级代替龄级方法对其种群的结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此区域的木榄种群径级结构呈纺锤型,Ⅰ—Ⅳ龄级的个体数量之和占种群个体总数的75.4%,Ⅳ龄级后植株个体数量降低趋势明显。(2)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反映出该区域的木榄种群为增长型的种群,但种群较为不稳定,外界干扰下种群数量增长趋势不显著。(3)此区域的木榄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类型,意味着其种群的低龄级阶段个体的死亡率相对较高,高龄级阶段个体死亡率趋于平稳。(4)此区域木榄种群的静态生命表、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以及生存分析反映出该区域的木榄种群在低龄级阶段的动态变化相对较为剧烈,发展到高龄级阶段种群的动态变化相对平稳。(5)该区域木榄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分析也反映出,低龄级个体数量经历2~3个龄级时间后种群数量均逐渐下降,中龄级的个体数量在经历2~9个龄级时间的种群发育过程中,种群个体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种群总体个体数量随着龄级时间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森林内各梯度的温度、湿度、风速进行系统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森林小气候影响下的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温度:各梯度月平均温度均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降低值均高于理论值,林内日变化速率快于大气变化速率,森林-大气边界在日变化规律上具有一定的边缘效应;②湿度:森林具有一定的增湿作用,年平均湿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湿度变化与降水量均密切相关,并且夏季相对湿度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大气湿度基本无日变化;③森林具有显著的防风作用,年平均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林内风速基本无日变化,4、5、11月湿度低、风速大,是小兴安岭林区高火险时期,而在此期间,每日的14时前后的风速最大,湿度最小,这时尤其要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地类杉木连栽地营建福建柏、杉木等树种块状混交林7处,面积67.8 hm2。经5~6年生幼林期调查,福建柏材积年平生长量在山区与杉木基本持平,在半山区和丘陵区大于杉木。福建柏材积年平生长量在山区杉木连栽地存在海拔高差异,其材积年平均生长量600 m>700 m>800 m。在海拔600 m杉木连栽地营建福建柏与杉木混交林,两个树种生产力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选择了高海拔和低海拔2种立地条件,研究了不同立地对马尾松和湿地松生长和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的湿地松胸径和树高均显著低于低海拔,高海拔地区湿地松平均胸径为7.65cm,平均树高为4.23m;低海拔湿地松平均胸径为10.69cm,平均树高为6.93cm。无论是高海拔地区还是低海拔区上,湿地松的单株日产脂量均显著大于马尾松,高海拔地区湿地松的单株日产脂量为1.33g,马尾松为0.41g,低海拔区湿地松的单株日产脂量为3.96g,马尾松为2.36g;在不同海拔高度上,两树种的产脂量均为低海拔区大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4.
于2004年在龙山县八面山海拔1 200 m地段用1年生华榛实生苗造林,2013年调查造林成效。结果表明:11年生华榛人工林植株保存率84.4%;平均树高6.68 m,树高生长量0.61 m/年,变异系数11.8%~20.6%;平均胸径7.18 cm,胸径生长量0.65 cm/年,变异系数11.4%~32.1%;冠幅面积8.16 m2/株,变异系数68.1%;11年进入初果期,结实率8.1%。分析认为,华榛造林易成林,适宜八面山规模化栽培。光照是影响华榛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对西南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香甜竹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适合香甜竹生长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香甜竹在年均温12~16℃、年均降水量1 000 mm以上的暖温带、北亚热带或中亚热带地区生长良好,在滇中地区海拔1 600~2 200 m范围可以推广种植。种植密度以1 111丛/hm2为宜。香甜竹的直径与秆高、鲜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机动车样线和步行样线两种调查方式,采用距离取样方法,对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岩羊(Pseudoisnayaur)和北山羊(Capra sibirica)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分析。采用AIC拟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机动车样线调查获得的岩羊密度为2.652只/km2~4.344只/km2,北山羊密度为0.046只/km2~0.070只/km2.步行样线调查获得的密度较低,岩羊密度为0.315只/km2~0.427只/km2,北山羊密度为0.117只/km2~0.175只/km2.机动车样线调查模型中,遇见率在两种有蹄类动物密度差异中贡献最大,从72.6%到98.6%;在步行样线调查模型中,遇见率对北山羊的密度差异贡献最大。群个体数对步行样线有蹄类动物密度差异的贡献率高于机动车样线调查。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类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4~1990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观察站,海拔2300~3400m地带,对主食竹种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和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种群的空间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初步了解到它们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消长规律,可作为保护和发展大熊猫的食物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收集法,结合川西北实际情况,筛选出典型自然和人为因子,分析因子变化趋势及与沙化面积变化相关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川西土地沙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60年来,川西北年平均气温、年大风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和沙化面积变化显著正相关(P=0.000);年降水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平稳,其相关性不显著;年平均风速有明显减小趋势,和沙化面积变化显著负相关(P=0.014);总人口、畜牧产值、大牲畜存栏数、牛羊肉产量等人为因子均明显增长,且和沙化面积显著正相关(P≤0.009);分析认为,川西北土地沙化是自然和人为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人口、牧业产值、大牲畜存栏数、年平均风速、年平均温度组成的第1主成分是川西北土地沙化的主要驱动力,其贡献率为59.174%。  相似文献   

19.
对用尾叶桉扦插苗2001~2004年在元江县造林的林木进行胸径及树高生长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在490 m的低海拔干热河谷地区,4.5 a生尾叶桉的平均树高达20.1 m,年均高生长4.5 m;平均地径达22.8 cm,年均生长5.1 cm,其生长量均超过国家速生树种标准的4倍以上;在海拔1 100、430、800、1 500 m范围内,尾叶桉树高及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与海拔2 100 m和1 750 m生长的树木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尾叶桉的适生海拔范围是430~1 500 m;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尾叶桉平均年树高生长量分别比兰桉、赤桉和柠檬桉高0.8、0.7和0.9 m,平均胸径生长量比兰桉、赤桉和柠檬桉高1.8、3.2和3.3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