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住建部公布的全国55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依托经济、沿路、近景、亲水等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和气候适宜地区;空间分布总体集聚,形成了燕赵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及多...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区域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研究了辽宁省地市尺度的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结果表明:辽宁省可分为四个生态承载状况类型区:适度可载区、轻度超载区、中度超载区和重超载区,生态承载状况在整体上呈现沿海和内陆的分异;地市间生态潜力的差异是生态承载状况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环境治理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人口压力是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4.
以黄河流域67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等工具,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值、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省际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主要形成以青海省、山西省为主的两大高密度区;2)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首位因素,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其中,河网密度、年降水量、公路密度、人均GDP是影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及弘扬具有战略意义,文化旅游景区承载着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文中从文化底蕴(C)、自然环境(N)、经济基础(E)、社会条件(S)四个维度构建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CNES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呈现空间集聚形态.2)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单因子影响强度具有差异,交通、GDP、气温为影响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降水、旅游收入、博物馆、人口、河流为重要因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政策为一般因素.3)景区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以双因子增强类型为主.4)分析框架中各维度作用不尽相同,经济维度作用>社会维度作用>自然维度作用>文化维度作用,CNES分析框架在黄河流域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的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局域关联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集聚性、异质性和方向性特征等三大方面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集聚性特征:四时段核密度差异明显,武汉在四时段都为高度聚集区,连片区域随时间而增加,集聚范围和面积也都有所扩大。2)空间异质性特征:形成由最初的西热东冷到北热南冷再到后期的东西两头热中间冷的空间态势。后两个时段冷热点空间分布情况基本类似,其他时段差异较为明显。3)空间方向性特征:标准差椭圆覆盖面积不断增加,集聚范围不断加强,由最初的西部向东部迁移,都呈现出西北-东南的方向格局。4)影响因素分析:湖北A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化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状况以及经济产业情况等三大方面内外部力量的共同影响。生产总值、旅游收入、三产占比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人文类的因素是引起A级景区在空间上出现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8.
基于GIS和VSD模型框架,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加权求和模型、脆弱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其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8个县(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度整体介于0.3236-3.2229之间,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地区高,南北两翼低”的分布特征.总体上看,自然环境条件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财力有限等是制约研究区提高人地耦合系统适应能力、降低脆弱性的主导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村落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借助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贵州省苗族、侗族、汉族、土家族、布依族和水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除水族传统村落外,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和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聚特征,且空间分...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识别二者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实现协同发展是增强黄河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保障。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数量空间关系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二者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多项Logit回归模型对其空间相关性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传统村落与非遗数量分布不均,各省区差异较大。2)传统村落与非遗数量空间关联关系显著,整体形成显著的“高—高”类与“低—低”类各自集聚且分布范围较广、“低—高”与“高—低”各自分散且分布范围较窄的特征。3)传统村落和非遗分布空间相关性格局的形成是受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维度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城镇化率、交通通达性、政府主导,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有地形、气温、降水量。不同因素对传统村落、非遗空间聚类的高—高类,低—高类,高—低类区域分布影响异质性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气温、降水量和NCEP/NCAR地表径流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系数、相关系数和不规则区域网格化方法,研究了近60a来黄河流域地表径流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0年整个黄河流域均为升温趋势,北部升温幅度高于南部;降水量正趋势主要位于黄河源区,中、下游地区为负趋势;地表径流变化在黄河源区(处于青藏高原)和河套北部(阴山南麓)呈现为增加趋势,其余广大的地区呈现为减少趋势;从不同年代的地表径流来看,不论是黄河源区还是广大的中、下游地区,上世纪60年代的径流量均是最高的,而二十一世纪10年代径流量是最低的;从整个流域来看,径流量与气温和降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黄河源区以外的流域内,降水与径流的关系好于气温,而在黄河源区则相反,不同区域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清代晋南乡镇类型多样,商贸性质的乡镇占据主体,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乡镇在布局上主要集中于谷地、河流两岸、驿路与孔道沿线,各乡镇与府县城市的城市间距适中,体现了乡镇据点在地域上的规律性;到清代后期,晋南乡镇的总体数量有所增加,尤以商贸和驿递性质的乡镇为主,这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主要城镇发展潜力与城镇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内蒙古自治区20 个设市城市、68个旗县所在地镇的发展潜力进行多个因子定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速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优化城镇体系结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镇体系系统效益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结合文物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2003~2007年多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牧过渡带-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内209座历史城市的城市平面组合和子城进行了研究。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时期的城市平面组合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独立组合式和相连并列式。汉代城市的子城周长大致符合晁错的设计规模;子城以偏于地势较高和利于防卫的城内一隅为最常见的形态;子城作为城市中枢系统衙署所在,在位置选择中要得到最好的防御保障。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性及其CoKriging估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为研究区,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深度土层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绘制各土层盐分的随机性和结构性的半方差图以及空间分布图.分析表明: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各土层盐分均具有中等的变异强度和空间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试验区各土层盐分均表现为条带状和斑块状分布,且各土层盐分的空间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均存在着空间上的相关性.微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影响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地下水性质是主导深层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引入表层土壤盐分,采用CoKriging方法对深层土壤盐分进行估值,可提高估值精度,其估计方差减少百分数达167.36%.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传统文化和精神成就的载体,是某个地域和某个民族重要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和环境恶化的速度加快,导致历史文化资源急需保护。文中以吐鲁番高昌故城为例,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在高昌故城遗址周围建立缓冲区,分析和研究了遗产周边的环境变化,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吐鲁番高昌故城周边裸地、低覆盖逐年减少,而中、高覆盖逐年增加,环境总体变化较小,其周边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7.
汉江上游与黄河晋陕峡谷历史大洪水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江上游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公元1800a以来发生的大洪水事件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历史时期汉江上游大洪水发生频率高于晋陕峡谷。1920a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大洪水都有发生频率增大、间隔年份缩短的趋势。2)受副高边缘到达时间差异的影响,汉江上游大洪水时间过程呈"M"型;晋陕峡谷大洪水时间过程呈"A"型。3)影响两地降水的环流形式相似,但水汽的主要来源有所不同。在汉江上游,水汽来源既有东南季风也有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在黄河中游,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是降水的主要来源。两地降水多少及大洪水的发生时间、强度与频次,受到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强弱及其组合情况的共同影响与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以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县为例,以1987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利用景观类型空问结构信息破碎度、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类型的敏感度、适宜度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CEVI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指数EVI。利用连续覆盖全区的格网进行空问系统采样,使脆弱指数空间化,生成了两个时期的区域生态脆弱度分布图,并对脆弱度的空间格局与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未利用地和盐荒地景观脆弱度较高,比较1987年和2000年景观类型的脆弱度,旱田、水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CEVI指数减少,林草地、盐荒地和水域景观类型的CEVI呈增长趋势;区域生态脆弱度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与黄河河道和海岸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黄河和海岸线是该区生态脆弱度空间格局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