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力量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在贯彻“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若干对法律关系和做好配套机制建设以发挥司法资源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情况严峻。在生态法治文明建设背景下,探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存在观念淡薄、制度不完善、执法与监督不力等问题,唯有加快农村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步伐,才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除了增强相关主体的生态法制观念外,还更需要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并构筑有效的环境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巢湖综合治理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基于此,安徽省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了符合安徽省情的地方性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执法、司法协同推进巢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但巢湖综合治理仍然还存在着法律实施不全面、司法助力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应进一步优化规划、严格执法、创新司法、强化法律监督,以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合肥最好名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分析洱海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划定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和禁养区;抓实生态隔离带建设;抓实畜禽禁养限养;抓实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等对策措施。以期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从十八大提出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本文以依法治国为背景,借助法治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现存的法治问题通过法律建设,政府职能发挥,公民自我约束层面做了分析说明,同时对已有的问题从立法、执法、司法和监督机制来加以解决,促进民族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人们关于保护大自然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进步思想观念。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行为与意识都与旅游地生态保护息息相关。以大理洱海流域为个案,调查国内旅游者生态意识的基本情况。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利用平均数、平均方差等定量法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洱海流域国内游客生态意识普遍较高,生态意识与旅游行为吻合度较高,而生态意识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基于上述调研结论,提出有助于洱海流域旅游者生态意识形成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泛珠三角区域扶贫开发进程在逐步壮大并成熟,但是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法律中对于"相关部门"的频繁使用使得执法部门不明晰;环境执法中出现的多头执法、不规范执法、乡镇政府的权限小;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了公民个体对环境公益诉讼的需求,但其非法律规定的诉讼主体。针对这些问题,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分别进行分析。以便完善泛珠三角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稳固脱贫效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的自然禀赋、治理历史以及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证明了法治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依赖于法律的指引、规范与保障。然而淮河流域生态环保法治中存在的立法滞后、执法不力、司法薄弱等问题成为制约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为此,有必要从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等路径完善淮河流域生态环保法治,构建以淮河流域专门立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完善执法体制以落实严格执法,加强生态环保司法保护力度,以公众参与制为基础促进全民守法,最终落脚于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共建幸福淮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三废"排放的不断增加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随意排放使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破坏的实质在于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亟待完善的法律对策。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要原因是缺乏法治保障,法律手段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因此,在分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法律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措施与手段,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保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1洱海流域基本情况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保护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发展的根基。洱海流域具有城郊型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科学种田水平较高,区位优势突出,是大理州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主产区。流域辖大理市、洱源县的16个乡(镇)和大理经济开发区、大理旅游度假区,土地总面积2 565 km2。2009年末有农户16.71万户,农村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种环境案件的逐年增加,环保执法机构身单力薄以及与公安司法机关衔接不畅等法治瓶颈日趋突显。为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基于环保法治的内在要求,国家有必要效仿林业、铁路等部门设立专门公安司法机关的做法,设立专门的环保公安司法机关,以增强环保法治力量,及时有效地遏制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2.
杨期勇  黄南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42-8544,8614
对鄱阳湖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行为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生态产业文明建设4个方面阐述加强鄱阳湖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从地貌与气候2个方面阐述了青海湖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介绍了其保护和治理的背景,并提出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及必要性,以期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大重要环节。对乡村法规政策和现实情况进行梳理,厘清进入“后乡土社会”的乡村地区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思考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使命、新内涵和新场景,并提出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应在“乡政村治”的既有治理体系格局下加强关键领域立法,完善乡村法律制度体系,突出党领导下乡村居民治理主体地位,构建智慧治理机制,加强乡村地区司法保障,完善乡村地区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与共同富裕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大理洱源茈碧湖湿地景观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雪梅 《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58-259,264
大理洱源茈碧湖湿地属于高原湖泊湿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人文景观,是"高原明珠"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茈碧湖湿地景观面临着不少问题。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实地勘察,对茈碧湖湿地现存的水质水源状况、动植物多样性、建筑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茈碧湖湿地景观保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云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88-90,160
目前洱海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补偿资金来源有限,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补偿形式单一等问题,指出政府要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责任,构建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和补偿标准,拓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渠道,建立健全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法规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方式生态化转型的条件与实现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型,而发展方式的生态转型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特殊性、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针对现行环境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发展方式生态化转型的制度变革重点,即加强环境立法体系建设、建立政府决策与公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与绿色GDP制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但农村环境污染也随之加重。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急需相应法律法规及政策予以解决,国外环境污染防治的典型法律制度可供借鉴。立足生态文明、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的法律实施,健全环境司法救济制度,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完善落实垃圾收费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