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棉苗黑斑病的致病菌在关中棉区初步认为是 Alternaria tenuis Nees 与棉成株期叶片上的致病菌不同。病菌孢子借气流传布。种子带菌率虽然很高,但诱发苗病率却很低,因此,种子消毒或采用轮栽来控制这个病害,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病害发生与棉苗受冻、强风对棉苗的伤害以及棉苗阶段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各年发病期有早有晚,但以真叶出现时为易感阶段。本文阐述了棉苗生育阶段、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为预测病害发生的物候与气象参考条件提供了资料。棉株伤害与发病有关系,建议在生产上适当降低播种量,提高播种质量,适期早疏苗、早间苗;以减轻由于伤损而导致病害侵染。品种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不显著。试验证明,使用波尔多液加1059于降温前喷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1963年陕西关中地区的气候十分异常,到5月下旬还出现了一次降温天气,棉苗后期发生大量死亡,对棉花生产影响很大。为了查明发生死苗的原因和寻求防治的对策,陕西省棉区开展了死苗专题调查。本文就武功地区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芝麻黑斑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张恒星,王守友(河北清县流河镇政府,062650)据有关部门对我国主要芝麻产区调查,芝麻黑斑病是限制芝麻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且随着重茬面积的增加而逐年加重。笔者于1985~1990年对该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 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 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 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浓度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对种薯发芽数也未见显著影响。与未接菌处理相比, 种薯带菌和育苗基质带菌处理未药剂浸种时产苗量分别减少43.97%和59.82%。使用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500 mg/L浸种时, 种薯和基质带菌试验中千克种薯产苗分别为74.12株和69.56株, 苗床接菌试验中产苗分别为126.92株和85.31株, 均显著高于未药剂浸种的处理。调查发现, 种薯或苗床带菌会使萌发的嫩芽受黑斑病菌感染, 引起死苗、生长停滞和薯苗带菌, 是产苗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可减少薯苗发病, 增加产苗量。  相似文献   

5.
6.
《植物医生》2002,15(5):30-31
1 梨黑斑病侵染途径与发病症状梨黑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病原物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枝梢、病芽、病果上越冬 ,次年春从病组织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靠风雨传播。当孢子萌发后 ,通过梨树皮孔、气孔侵入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引起初次侵染。然后在梨树整个生育期可多次产生新孢子进行侵染危害 ,形成重复侵染。梨黑斑病主要危害叶、果实 ,新梢。在嫩叶初期侵染后 ,产生针头大小圆形黑色斑点 ,随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 1cm左右的病斑 ,病斑中心呈灰白色 ,边缘黑褐色 ,有时呈同心轮纹 ,病斑多时可相互结合成凹陷的不规则…  相似文献   

7.
砂梨黑斑病的发生规律与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秋 《植物医生》2007,20(3):40-41
经3年调查表明,在淮北地区,日韩梨品种(砂梨系统)栽培面积扩大,梨黑斑病的发生蔓延逐渐加重。叶片于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初侵染发生率与当年3-4月份降雨量密切相关,5-7月份为发病高峰,5-7月份高温多雨是病情严重的主要因素。生产防治应于发芽前(3月上中旬)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1次。在发病初期每隔7d喷10%(宝丽安(多抗霉素)WP或50%扑海因(异菌脲)WP1000~5000倍液1次,以后与进口代森锰锌、腐霉剂(速克灵)等交替使用,连续喷三四次,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调查了穿山龙黑斑病的田间发生流行规律,并进行了田间药剂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3个穿山龙种植区均有黑斑病发生,病害的始发期为6月,盛发期为7月中、下旬,8月田间病情有所停滞,9月病情持续加重。田间病情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病斑直径和数量变化与田间病情动态基本一致。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对穿山龙黑斑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6%。  相似文献   

9.
汤建国 《植物保护》1990,16(4):46-46
据《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报道,1977年我省主要棉区棉苗疫病(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大发生,死苗一般30—60%,1989年此病在我县再度暴发,据笔者调查,1989年4月28日出现寒潮,4—7天后叶片呈黑绿色失水状,最后变褐枯蕉脱落。据5月10—14日重点棉乡抽查,如芙蓉乡发病面积达80%以上(其中重发面积占30%左右),病株率30—50%,死苗在20—30%,重发地段死苗达50%以上:有些棉田重播。据初步统计,全乡平均仅种子和  相似文献   

10.
2002年6月在湖北省长阳火烧坪高山蔬菜基地发现大面积在萝卜上流行,当年发生面积1400hm2,其中产量实际损失30%~50%的达330hm2,损失50%以上的140hm2,共有6hm2毁茬绝收。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志刚教授鉴定为萝卜细菌性黑斑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maculicola(McCul.)Young et al.  相似文献   

11.
武汉地区切花月季黑斑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武汉地区切花月季最常见病害黑斑病的发病规律,该病每年4月份始见病斑,持续到11月,有两个发病高峰,以5~7月发病最为严重。中温高湿,通过风不良是导致该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因素;冬季修剪水肥和通风管理,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化学杀菌剂,如:代森锌、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1%等量式波尔多液均有较子的防效。  相似文献   

12.
喻霜  叶华智  严吉明 《植物保护》2008,34(4):118-121
对四川白芷黑斑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性和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菌为当归叶点霉(PhyllostictaangelicaeSaccardo)。经两年的田间病害发生动态调查,该病在四川始发期为3月上旬,高峰期为6月份,病株率达100%,病叶率达74.51%。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留种株的病叶和田间病残体。病菌分生孢子借雨滴飞溅的方式传播,并在白芷生长期中不断引起再侵染。  相似文献   

13.
喻法金  赵毓潮 《植物检疫》2007,21(3):165-169
由丁香假单胞菌斑点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maculicola (McCul.) Young et al.引起大面积流行的十字花科黑斑病菌是在湖北长阳发现的一种新的危险性病害,经接种证实该病菌种子可以携带;该病的初次浸染源是由种子携带侵入.十字花科黑斑病在长阳高山蔬菜基地6~9月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萝卜叶片;染病萝卜的生物学产量和商品性明显降低.十字花科黑斑病在田间有明显发病中心,发病与品种、气候有关.萝卜品种"白玉春""春白玉"发病重.  相似文献   

14.
我县属苏北沿海棉早、粮地区,常年植棉65万亩。红蜘蛛是本地棉花常发性害虫之一。70年代到80年代初,棉花与玉米夹作直播,共生期长达90多天,是红蜘蛛为害猖獗时期,11年中大发生有6年。1985年以来棉花以移栽纯作为主,红蜘蛛的发生危害规律也发生了变化,为害期缩短,为害程度减轻,但蚕豆麦套棉田仍为必治田块。为简化测报及防治程序,  相似文献   

15.
枯草芽孢杆菌BL03对苹果霉心病和棉苗病害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 BL 0 3菌株 ,是作者从苹果树体上分离得到的拮抗菌株之一。室内测定对苹果霉心病菌 (Alternaria alternata)、炭疽病菌 (Colltotrichum gossypii)、红霉病菌 (Trichothecium roseum)和镰刀菌 (Fusarium sp.)等 1 0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为1 0 0  相似文献   

16.
无病土育棉苗对黄萎病及菌病的防治效果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孔令甲湖北省天门市植保站李明福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由于提早棉花生育期,促进全苗早发,充分发挥棉花的增产潜力,是获取棉花、粮食双高产的有效措施,已被广泛采用。但营养钵的用土、堆制以及药剂处理土壤等技...  相似文献   

17.
苏光麟 《植物保护》1965,3(3):89-89
防治甘薯黑斑病,过去在插秧期间多采用高剪苗或剪白根的方法,但因高剪苗影响提前插秧,剪白根防病效果也不彻底。1964年试用1%硼砂溶液和0.1%硫酸铜溶液浸苗的办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新疆温宿县、黑龙江方正和五常县和辽宁辽阳县的稻粒上发现一种细菌性黑斑病,稻米胚乳组织表面有黑(褐)色斑点;病斑仅在米粒上颖壳表面没有病斑,在强光照射下,颖壳表面可隐约透出米粒上的黑斑,病斑的位置一般在稻米中部;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mim,也有线形的,病斑长1~3mm,宽0.5~11mm;米粒上也发现有黑环斑,横绕米粒.病斑深度一般到胚乳为止,病粒比正常米粒略小,病斑处易破碎.  相似文献   

19.
枯草芽孢杆BL03对苹果霉心菌和棉苗病害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项海兰 《湖北植保》2006,(1):12-12,26
棉花苗病是棉花上的主要病害,枝江市自1984年推广普及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以来,苗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影响了棉花壮苗早发、产量及品质的提高,笔者经过10年的观察,特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