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郑雯嫣 《农业考古》2012,(2):264-267
一.茶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现存最早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人类发现并利用茶树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从那时  相似文献   

2.
茶德三说     
笔者阅历浅薄,查考“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茶饮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一说:茶是有德之物陆羽在《茶经》中经典地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相似文献   

3.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名茶、茗、糊、茗、辫、菠、苦荼。唐宋许多诗人称其为“草中英”、“瑞草魁”。也有人叫它“冷面草”。  相似文献   

4.
<正>南川金佛山生长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王,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巾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里所说的"巴山峡川"固然包括了今天的南川。它指明了南川的茶树生长历史久远。据1162年的《建  相似文献   

5.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华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天赋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中国茶学史上,一般认为在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成"荼"读作"tu".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邶风·谷风》中记载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但对《诗经》中荼,有人认为指的是茶,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  相似文献   

6.
刘伟华 《农业考古》2012,(5):148-157
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山河纵横,峰峦叠嶂,植被丰厚,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唐陆羽《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归入长阳。19世纪中叶,五峰、长阳及周边地区所产红茶即经汉口转运出  相似文献   

7.
近代江西茶业的种植与加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水凤茶是“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花(1)”,茶叶微苦而有甘味,所含的儿茶素、维生素C、维生素E,对防治癌症有一定的功效。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植茶,但茶之故乡在中国,江西是茶...  相似文献   

8.
巴山茶痴     
巴山茶痴陕西省作家协会王蓬(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巴山峡川生焉。苍凉的大巴山。这里是陆羽《茶经》开卷提到的地方,这里曾是红旗漫卷西风的革命根据地,这里也是建国以来历年靠国家救济,外地人谁也不愿进去的地方。1968年深秋,一辆卡车在驶往大巴山腹地的...  相似文献   

9.
明周高起《洞山茶系》中的"相传古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踵卢仝幽致"被当代不少人误读;其实,"汉王"与汉代并无直接联系,不能作为太湖西岸苏浙交界地区茶事起源之依据;同时,"艺茶"也非现代意义之"茶艺",而是"事茶"。  相似文献   

10.
茶之感     
茶,本树之叶,绿映山丘沟壑,根植岗峁崖漭漭之旷野。百年有之,几百年有之,也有的过千年,都成了稀罕珍品了。经翻炒、揉捻、杀青、烘焙或发酵、挤压,便又成饮之物,别于它树。《茶经》言之嘉木,生于江南。依各地自然风貌,山川走势,温差海拔,光照雨量,营造工艺,地域民俗等特点,便  相似文献   

11.
茶有多种别名和别号:嘉木、佳人、叶嘉、瑞草、灵草、灵芽、雀舌、龙团、清友、琼蕊浆、忘忧草等等.笔者以为,其中最具创意和形象思维的,当数"佳人"莫属.以"佳人"喻茶,典出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茶诗名作<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相似文献   

12.
茶诗趣话     
历代诗人多爱品茶,因而津津乐道,留下不少诗赋,其中可考茶品与制作以至茶之习俗。茶入诗人笔下,又丰富了文学领域。晋代杜育《荈赋》中认为茶是“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因而“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荈草即茶,陆羽《茶经·一之源》云:“一曰茶;二曰槚;三日蔎;四曰茗;五曰荈。”此赋写到茶在岗谷间生长之盛,并谈到煮茶之妙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茶沫如雪,茶芽如花,极其美化之能事。茶以嫩芽最为珍贵上品,一芽带一叶或二叶者,雅称旗枪,因芽尖细如枪,叶展开如旗。唐代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诗云:“酒帜风外欹,茶枪露中撷,”言采茶尖也。又黄遵宪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表饮品"茶"义的词语中,单音词主要以"茶"为主,双音词主要以"茶叶"为主。其中词语"茶"的书写形式有两个,即"荼"与"茶",两者为古今字的关系,陆羽《茶经》以前均写作"荼",陆羽《茶经》以后逐渐被"茶"字代替。"荼"被"茶"代替,与"荼"在古代所承担的语义功能相对过多有关,也与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密不可分。"茶叶"组合最初是一个词组,表"茶树叶子"之义,直至明代文献中"茶叶"才完全凝固成一个表"茶"义的双音词,"茶叶"一词的使用真正成熟时期是在清代。清至现代汉语中,单音词"茶"与双音词"茶叶"共同担负起表"茶"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广东茶文化发展的轨迹华南农业大学丁俊之成书于八世纪六、七十年代,距今已1200多年.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这个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一开头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近数十年来,我国发现野生茶树的报导已不下数十起,其中以西南地区分布...  相似文献   

15.
周庆叔《岕茶别论》一书最早著录于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之"九茶之略"的"茶事著述名目". 关于周庆叔,不详其生平.郑培凯、朱自振主编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之《岕茶别论》题记说:"周庆叔,生平事迹不详,明代前期人,约和长洲(今苏州吴县)沈周(1427-1509)是同时代人,长期隐居江南著名茶区长兴,嗜茶,也精于茶事.沈周在《书岕茶别论后》称,庆叔‘所至载茶具,邀余于素鸥黄叶间,共相欣赏',这也就是周庆叔喜茶和与沈周相友的最好也是唯一记述.""现存最早的岕茶专著,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前后长兴知县熊明遇所写《罗岕茶记》,但周庆叔所撰《岕茶别论》要早一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6.
李广德 《农业考古》2015,(2):132-136
陆羽不仅是一位茶圣,而且是一位大文学家。《唐国史补》:"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把陆羽茶术如《茶经》也列入"文学"之中。《全唐诗》、《全唐文》和《唐才子传》等载有陆羽大量作品。对欧阳修《集古录跋》和明·徐同气《茶经》序论陆羽之文应予高度重视。研究陆羽著作应该既研究高山之峰巅的《茶经》也须研究其山体山基的所有作品。陆羽研究热持续升温,"陆学"、"陆羽学"、"茶经学"已提出并受到重视。在纪念陆羽诞辰1280周年之际应进行学科研讨,开始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7.
胡水凤 《农业考古》2003,(2):266-267,285
去年一次偶然之因缘 ,我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品尝攒林茶 ,自此契机 ,便与茶禅结下不解之缘 ,亦有些粗浅之感悟。一、云居山之茶韵茶是“百草之首 ,万木之花 ,贵之取蕊 ,重之摘芽 ,呼之茗草 ,号之作花” ,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植茶 ,但茶之故乡在中国。茶树为中性偏阴的植物 ,有喜温、好湿的耐酸的特点 ,因而有高山出好茶之说。江西山川纵横 ,丘陵广布 ,土质肥沃 ,气候温和湿润 ,有适合于茶叶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 ,江西是茶主要产地之一。早在秦汉时江西便有茶叶种植 ,到唐时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 ,并生产出了许多获国际奖的传统产品 ,产于庐…  相似文献   

18.
方健 《农业考古》2002,(4):260-270
笔者校证本《中国茶书全集》 ,将并非茶书———如仅数百言的单篇短文 :叶清臣之《述煮茶泉品》、唐庚《斗茶记》等 ;或从一书录出有关茶事的章节 ,如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本朝茶法》 ,旧题陶谷 (方按 :实误 )《清异录》37门之一《茗录》等 ;或书佚而序存如裴汶《茶述·序》者 ,或仅佚存吉光片羽者 ,如宋周绛《补茶经》、丁谓《北苑茶录》佚文等 ;及敦煌文献中之《茶酒论》( 1) 、摩崖石刻中之茶文 ,均编入附录 ,以略存其概。这里先刊布的《百丈清规》是附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顾名思义 ,乃禅刹古规 ,今收入者乃与茶事有关者 ,或许对当…  相似文献   

19.
茶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生活资料很早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明清小说中,对品茶生活及其含蕴的文化事象描写比比皆是.《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都记载了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对此已有论者写文章进行多方面的阐释.李绿园创作的《歧路灯》是反映中原地区十八世纪中下层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108回,涉及茶的就有97回,"茶"字在书中出现381次.小说中居家饮茶、待客献茶敬茶、醒酒或提神用茶、治疗感冒等疾病也用茶……茶事活动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作者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之一.但是,至今尚无人论及《歧路灯》中丰富的茶事活动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本文立足小说文本资料,进行细致梳理,以探究书中的茶事描写及其含蕴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正>《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46(2013年第5期),报道了宁波"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的信息并刊登了有关文章。不久,研讨会文集《"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究文集》于2014年4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拜读了竺济法先生编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收获颇丰,获取了许多茶的知识。但我感到,有两个问题必须厘清。首先,"海上茶路"的概念问题。海上茶叶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