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栽培大麦冬春性判定的综合顺序分类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田间不同播期试验的20个大麦品种为材料,对其低温处理天数、苗期生长习性和主茎叶片脉数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春性的减弱而冬性的增强,苗期生长习性由直立向匍匐变化,低温处理天数逐渐延长,主茎倒5叶与倒3叶的叶脉差逐渐减小。据此,提出依据苗期生长习性—低温—叶脉差进行栽培大麦冬春性判定的综合顺序分类法,并用三角图揭示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多年数十个品种的田间试验与分析,本分类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以西藏各地征集的26份青稞品种(品系)为材料,在西藏林芝地区春播种植,对苗期生长习性、叶片颜色、幼穗分化、田间总茎数、生育时期和成穗率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同一播期、同一年内,在青稞的生长发育特性中。叶片颜色和叶片生长的角度发生变化,随着春性减弱叶片颜色逐渐变深绿色,叶片生长角度逐渐加大;春性强的品种(品系)分蘖少、幼穗分化的伸长期早、生育期短、成穗率高;随着冬性的增强,幼穗分化伸长期的主茎叶片数逐渐增多、生育期长、成穗率低;冬性比春性生态类型品种(品系)的主茎叶龄多1~2片叶;幼穗分化少一个分化时期;据此提出,在西藏林芝气候条件下,青稞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品种(品系)春播都可以正常抽穗结实,都能获得良好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春季低温导致小麦粒重下降的生理机制,以春性品种扬麦16和半冬性品种徐麦30为材料,分别于倒二叶出生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对小麦进行人工气候室低温处理,研究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及强、弱势粒粒重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低温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均表现为低温处理开始至结束后3 d持续下降,结束后6~9 d逐渐回升,两品种在低温处理结束当天和处理后3 d均以孕穗期低温处理下SPAD值降幅最大。不同时期低温处理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并影响花前干物质转运和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孕穗期、开花期低温处理相比,倒二叶出生期低温处理显著降低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但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千粒重降幅最小,扬麦16和徐麦30分别仅为4.49%和4.20%。不同时期低温处理下小麦强势粒粒重的降幅均小于弱势粒,倒二叶出生期低温处理下弱势粒粒重降幅显著低于孕穗期和开花期低温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下小麦平均千粒重和强势粒粒重相关性不显著(r=0.319,P>0.05),但与弱势粒粒重显著相关(r=0.691,P<0.05)。综上,春季低温胁迫主要通过影响小麦开花前后的光合作用和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限制弱势粒的灌浆充实,最终导致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4.
通过半冬性和春性小麦品种在广东湛江的对比试验,发现半冬性品种在穗数、穗粒数、穗长和产量上较春性品种均有很强的优势,指出了春性品种在华南麦区不高产,不稳产的原因是由于春化阶段一般不需要低温而使生育期缩短,导致穗少,穗小,甚至遭受冻害。为了获得小麦高产,华南麦区应以优良的半冬性品种取代春性品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冻害对不同基因型稻茬小麦苗期幼茎细胞结构的影响,选用皖麦50(半冬性品种)、皖麦48(弱春性品种)和郑麦9023(春性品种)为材料,在低温条件下连续用显微镜观测幼茎分蘖节薄壁细胞质壁分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温天气发生的初期,三个品种只发生了轻微的质壁分离,回暖后可恢复。当0℃以下低温持续10d以上时,质壁分离现象加重,皖麦48和郑麦9023分蘖节薄壁细胞原生质体出现不规则收缩,导管和筛管破裂,细胞失水收缩率最高达到30%左右,明显高于皖麦50。不同品种细胞失水收缩最大值均出现在连续低温之后,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在盐城沿海生态条件下,气象三要素(光、温、水)对大麦生育极为有利。全国大麦品种在本区适应性表现,二棱大麦早熟、产量籽粒品质比较稳定,宜啤酒大麦选用;多棱大麦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饲料大麦,要求更高档次的产量可选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品种均能正常抽穗成熟,熟期随纬度(海拔)升高,复种指数降低而相应推迟。苗期生长习性,来自冬播大麦区域内品种,低纬春性型品种逐渐向中纬的半冬、冬性型过渡,越过冬播大麦区为限,均为春性型。  相似文献   

7.
药隔至开花期低温对小麦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麦药隔期、孕穗期和开花期三个阶段低温对麦穗的伤害以及小麦对低温的生理响应,以春性品种扬麦16和半冬性品种徐麦30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逆境,研究药隔期、孕穗期和开花期低温处理后小麦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药隔期-2℃胁迫24h,穗数显著下降,两品种产量平均下降了25.62%;孕穗期0℃胁迫24h,穗数和穗粒数显著下降,产量平均降低了21.00%;开花期6℃胁迫48h,粒重显著下降,产量降低了12.28%。三个阶段低温处理后,叶片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脱落酸及丙二醛含量随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赤霉素(GA3)含量下降。药隔期、孕穗期低温迫胁后,两品种单株钾、钙及钼的积累量较对照上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钾、钙的积累量下降;开花期低温胁迫下植株钾、钙的积累量较对照先升后降,钼积累量较对照呈下降趋势。三个阶段低温处理后徐麦30的应激反应虽强于扬麦16,但药隔期、孕穗期低温对徐麦30幼穗伤害重于扬麦16,产量降幅也略高于扬麦16。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不同生态类型小麦氮效率(NUE)差异的生理特征,选用不同半冬性小麦品种(2012-2013年6个,2013-2014年3个)和春性小麦品种(2012-2013年9个,2013-2014年3个)为材料,研究了春性和半冬性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差异,分析了酶活性与氮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半冬性小麦灌浆期旗叶及籽粒的平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均高于春性小麦;籽粒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在灌浆中前期高于春性小麦。在半冬性小麦品种中,旗叶和籽粒GS活性与氮素生理效率(NPE)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农学效率(NAE)、氮收获指数(NHI)相关性也较高;春性品种中,旗叶和籽粒GS活性与NPE、NHI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籽粒GS活性与NAE显著相关,说明叶片和籽粒中GS活性可以作为两种类型小麦筛选NPE、NAE、NHI等性状的共性选择指标。半冬性小麦品种NR活性与氮肥吸收效率(NUEa)、氮肥表观利用率(NUR)显著相关;春性品种NR活性与氮肥农学效率(NAE)、氮肥生产效率(NGPE)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春性小麦品种籽粒GPT活性与NAE、NPEG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不同生态小麦品种氮效率还可通过其他不同的生理指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不同甘蔗基因型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其耐寒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2008年育种材料中4个农艺性状优异的品系(08-56、08-441、08-572和08-1497)和2个广西主栽品种(ROC22和ROC16)为研究对象,在甘蔗苗期进行低温胁迫处理,通过抗寒形态特征、抗逆生理生化及光合特性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价各供试品种(系)的抗寒性。结果表明:(1)低温胁迫处理使甘蔗的株高、假茎粗均降低,使甘蔗叶片不同程度的萎蔫,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此外,低温胁迫处理使叶片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过氧化物酶(POD,peroxidase)活性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冬小麦叶片显微结构和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采用大田跟踪对比调查方法,对8个高产冬小麦品种的叶片显微结构、光合特征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叶位叶片主要由规则环状细胞组成,各叶位叶片规则细胞的平均环数为1.7~4.5环。随叶位升高,叶肉细胞平均环数及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密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各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最大峰值出现在5月10日前后;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相似,最大值陆续出现在5月7-20日。各品种叶片叶肉细胞平均环数和平均光合速率均以旗叶最高。但品种间光合势、叶源量的差异与叶肉细胞和叶绿素含量并不完全一致。品种间产量性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上。生物产量与倒2叶光合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3叶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可见,光合性能好且光合产物能够有效转运进入籽粒,是小麦品种获取高产的必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甘蓝型油菜4个品种不同叶龄期幼苗进行一次自然低温处理,观察低温对花芽分化的促进作用,从而确定油菜对低温的敏感期。结果表明,不同叶龄期幼苗经低温处理后花芽分化均有提早,偏冬性冬油菜和半冬性冬油菜7—8叶和9—10叶幼苗对底温最为敏感,参试的春油菜品种以7—8叶幼苗对低温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13.
吴宪  李洪鑫  卢宗志 《玉米科学》2020,28(4):105-108
通过检测不同温度以及低温伴随降雨条件下玉米苗期各部位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变化情况,探究GSTs活性与玉米苗期药害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苗期玉米根、茎、叶部位GSTs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根部GSTs活性最高,茎部次之,叶部最低。低温会抑制玉米苗期根、茎、叶部位GSTs的活性。在低温伴随降水环境下,苗期玉米GSTs活性会进一步下降,降水72 h后,玉米各部位的GSTs活性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14.
减氮对豫北限水灌溉冬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光合对减氮的反应,以豫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限水灌溉(春浇一水)条件下,以当地冬小麦生产中常规施氮量(底施氮量+追施氮量:120+210 kg·hm~(-2))为对照,设置不同减氮处理(底施氮量+追施氮量分别为120+150、120+90、120+0、0+0 kg·hm~(-2)),研究减氮对冬小麦冠层叶片和非叶器官形态特征、冠层光分布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减少,小麦开花期单茎叶面积、上三叶面积及旗叶节以上非叶绿色器官面积均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9.7%~28.0%、10.6%~30.3%和5.2%~16.8%,叶器官面积和上三叶面积下降幅度均高于旗叶节以上非叶绿色器官面积的下降幅度。减氮处理下,开花期上三叶长和宽分别减少4.4%~8.8%和11.8%~15.6%,叶片变窄变短,而倒四叶叶型无明显变化。另外,上三叶平均比叶重随氮肥减少总体呈增加趋势,表明适量减氮有助于改善上三叶叶片质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花后各叶层透光率呈增加趋势,其中灌浆中前期(开花至花后20 d)减氮处理的倒四叶层、倒三叶层、倒二叶层和旗叶层透光率分别比对照高39.0%、38.0%、23.8%和9.4%。随施氮量的减少,花后上三叶光合速率总体均呈先略升后降的趋势,其中旗叶和倒二叶光合速率在花后均以120+210 kg·hm~(-2)、120+150 kg·hm~(-2)和120+90 kg·hm~(-2)处理较高,且处理间差异较小,而倒三叶光合速率在开花至花后18 d均以120+150 kg·hm~(-2)和120+90 kg·hm~(-2)处理较高,分别比对照高38.7%和24.7%。这说明,减氮减少了冬小麦单茎叶面积,增加了非叶器官面积占单茎总光合面积的比例,且上三叶叶片变小,叶片质量提高,增加了花后冠层下部叶片受光比率,改善了冠层下部叶片的受光状况,有利于提高冠层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5.
《Field Crops Research》2006,99(1):14-23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regarding leaf area development in chickpea (Cicer arietinum L.) is scarce. Data from four field experiments with a range of treatments including genotype, sowing date and plant density across four location-season combinations were analyzed to quantify main effects of temperature, photoperiod and plant population density on plant leaf area in chickpea. Al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well-watered conditions. Maximum rate of main stem node development was 0.72 nodes/d. Cardinal temperatures for node appearance were found as 6.0, 22.2 and 31.0 °C for base, optimum and ceiling temperatures, respectively. Plant density had no effect on cardinal temperatures for leaf appearance and phyllochron. Leaf senescence on the main stem started when the main stem had about 12 nodes and proceeded at a rate of 1.67% per each day increase in physiological day (a day with non-limiting temperature and photoperiod). Leaf production per plant versus main stem node number occurred in two phases; phase 1 when plant leaf number increased with a slower and density-independent rate (three leaves per node), and phase 2 with a higher and density-dependent rate of leaf production (8–15 leaves per node). A clos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fraction of senesced leaves per plant and the same fraction on the main stem. The average leaf size per plant increased from 4 cm2 when there were 10 nodes on the main stem and stabilized at 10.8 cm2 when there were 21 nodes on the main stem. Plant density and sowing date did not affect leaf size. Plant leaf area was also predictable directly from main stem node number. The relationships foun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in simulation models of chickpea.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与冬春性关系密切相关的变异,为开发冬春性品种的鉴定开发分子辅助标记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巢式和半巢式扩增法对感温性和抗寒性强弱不同的5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BrFLCsBrFLC基因的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进行了特异性扩增。除BrFLC5无扩增结果外,其余三个基因均得到扩增序列。序列比对结果发现,3个BrFLCsBrFLC在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等位变异,发生的主要等位变异有SNP和Indel两种类型。BrFLC1主要变异与冬春性相关性不大,与冬春性关系密切的变异主要发生在BrFLC2和 BrFLC3上。BrFLC2中检测到1个Indel类型和5个SNP类型变异位点与冬春性有关。BrFLC3中检测到1个Indel类型和16个SNP类型变异位点与冬春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小麦品质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河北省小麦优质生产提供依据,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参考《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所制定的依据和原则,借鉴其他省份的区划经验,把河北省划分为5个小麦品质生态区:Ⅰ,冀北强筋、中筋春性小麦生态区;Ⅱ,冀东强筋冬性小麦生态区;Ⅲ,冀中北强筋冬性小麦生态区;Ⅳ,冀中南强筋半冬性小麦生态区;V,冀南强筋、中筋半冬性小麦生态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向日葵叶生长动态及功能叶。最初8叶对生,其余轮生。现蕾前叶从茎底部向顶端依次已全部长出,现蕾后到开花阶段则全部展开、扩大,开花期最大叶面积可达1.4m以上。植株呈两头小中间大株型。开花前底部叶片开始黄落,灌浆阶段仅余69%的叶片。生长过程上部邻近的展开叶给新生叶及花盘提供光合产物。主要功能叶层,在花序及开花阶段为植株中部偏上的第19—30叶、灌浆阶段为靠近花盘的第31—39叶,这些叶片的光合强度较大,平均3g/m~2/小时,距花盘越远的叶片功能越小。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培育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不同遗传背景的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温度的适应性。试验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设置3个温度梯度:15~10℃、20~15℃、25~2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育温度的升高,马铃薯的株高和主茎叶片数增加,叶长、叶宽、茎粗降低;"转心乌"薯块的形成对温度较敏感,而"大西洋"可耐一定程度的高温,"合作88"低温下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