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蔡岳 《北京农业》2011,(36):20-21
选取杂交组合(晋麦13×晋农190)通过A-PAGE技术并结合统计分析,分析了单个醇溶蛋白谱带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规律。醇溶蛋白谱带遗传在F2代表现为:6条谱带的分离(出现/缺失的比率)符合一对基因的分离规律,它们分别是13.9、23.2、26.0、40.2、50.0和71.5;5条谱带的分离符合两对有互补作用的基因的分离规律,它们分别是12.9、15.7、17.8、32.2、76.8,另外有2条谱带的分离符合两对独立基因的分离规律,它们分别是16.5、19.1。  相似文献   

2.
小麦醇溶蛋白电泳分析及其品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率亲缘关系的远近,各品种间醇溶蛋白 电泳图谱差异均明显。凝胶的光密度扫描图亦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组分有显著区别。本法可用于鉴定不同小麦品种甚至亲缘极近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小麦醇溶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醇溶蛋白是小麦种子的主要贮藏蛋白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醇溶蛋白的组成、分子结构、基因定位、遗传多态性,以及与品质的关系,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小麦F1F2代籽粒醇溶蛋白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表征4个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组成,并分析其F1,F2代20个醇溶蛋白组分(带)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醇溶蛋白呈共显性遗传,在20个组分中,16个组分由1个显性基因支配,2个组分则受控于2个独立基因,其余2个微小组分,由于在电泳谱上难以准确辨认,其遗传模式未能确定。有5对醇溶蛋白组分是共同遗传,表明每组组分由紧密连锁基因控制。另外,7对醇溶蛋白组分或组分群分别由等位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支配。  相似文献   

5.
小麦胚乳醇溶蛋白组分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酸性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A-PAGE,pH3.1)研究了4对醇溶蛋白群(Block)和19个组分在杂种后代的遗传特点。用已知醇溶蛋白Block(等位基因)组成的标准品种鉴定了2个亲本Sana和Francuska4对Block,即Alm和Alf,Ble和Bib,A2f和A21,D2m和D2g,它们分别由同源群1和6组染色体短臂上的Gli-1和Gli2位点编码。正反交F1和F2世代群体的遗传分析显示,每对醇溶蛋白Block呈共显性遗传,由一个等位位点支配,并观察到明显的基因剂量效应。19个不同醇溶蛋白组分的遗传分析表明,16个组分由显性单基因控制,3个组分则受控于两对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6.
小麦种子醇溶蛋白电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一般可根据其籽粒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但对许多外部形态极为相似的品种就难以辨别,采用小麦醇溶蛋白质电泳分析便可解决此问题。 小麦醇溶蛋白具有正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全部向负极移动,通过特异染色可形成电泳条带,即图谱。小麦不同品种所持有的醇溶蛋白不同,电泳图谱也不相同。因此可用于对小麦品种的鉴定。电泳方法鉴定小麦品种比常规形态学方法省时省力,且不受生长环境的形响,是研究小麦品种资源和进行小麦育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醇溶蛋白是小麦胚乳中的重要贮藏蛋白,决定面团的延伸性和粘着性,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本文综述了醇溶蛋白的结构特点、基因定位、等位基因的变异以及醇溶蛋白等位基因变异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L型杂交小麦及亲本三系为材料,比较了70%乙醇和ZY型提取剂提取麦醇溶蛋白的效果,并用70%乙醇做提取剂,对P.Kolster(1989)法、改良的Weghe法和酸性梯度胶分离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良的Weghe法和酸性梯度胶分离法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对供试的9个材料进行电泳分析,发现用Weghe法和梯度胶分离法可以鉴别出杂种及常规种之间的明显差异,但不能鉴别出L型、T型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之  相似文献   

9.
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A-PAGE)对两系杂交小麦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交组合F1种子醇溶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湿光型不育材料C49S的电泳谱带与恢复系材料有明显差异,不育系之间谱带非常相似,(2)杂交F1谱带主要表现为互补型和偏母本型,互补型的优势较强,偏母本型的优势较弱,电泳分析结果与育种研究和田间资料相符。因此,种子蛋白电泳技术不仅可以鉴定亲缘关系,判断杂种真伪,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10.
四川小麦优良新品系醇溶蛋白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APAGE)对 1998至 1999年四川省区试的 2 4个参试品系和两个对照品种进行了醇溶蛋白位点的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 :2 6个材料共出现 2 2种带型。每个材料可分离出 15~ 2 1条谱带 ,共分离出 34条带 ,其中 2 7条具多态性 ,占 79 4%。 2 4个品系中 ,有 2 0个具有 1B/ 1R易位标记位点Gld1B3 ,占供试材料的 83 3 %。  相似文献   

11.
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简要回顾了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的引变剂量探测、突变后代种植和选择的做法,阐述了出现的变异类型和育种的进展,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课题组从2008年开始,分别针对当前小麦生产中推广的长6878、晋麦68号、吕旱1608共3个品种,采用不同剂量低能氮离子束辐射其干种子,经过3~4代连续选择,使明显的突变性状基本保持,获得矮秆与各种突变类型。试验重点研究长6878诱变处理后的变异情况,并确定了利用氮离子处理冬小麦的最适注入剂量为6×1016N+/cm2,最适注入速率为10 mA×28 kV。  相似文献   

13.
为拓宽小麦种质资源,创造优异新种质,以6个玉米品种和1个银杏品种的总DNA为转化供体,以4个小麦品种为转化受体,进行了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和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后,受体材料田间出苗率有明显降低,离子注入、DNA溶液浸泡和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处理小麦当代都有一定的变异率,具有明显的生物效应;离子注入和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的当代生物效应二者间没有明显差异,但较DNA溶液浸泡均更明显.田间出苗率和当代变异率能较一致地反映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存在基因型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应用浸种法将烤烟CV87总DNA导入受体烤烟NC89产生的抗赤星病变异株D2代的水解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株D2代4个抗病株系的17种氨基酸总量均比受体低。通过与受体和供体各种氨基酸成分的相对含量比较表明,这4个变异株系中的天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胱氨酸含量的改变与供体烤烟CV87的DNA导入有关。  相似文献   

15.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对小麦第2代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离子束介导后的第2代小麦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在第2代群体内出现了更多的变异类型和更宽的突变谱,这些变异类型主要包括植株高度、植株形态、叶型、穗型、生育期和籽粒性状等6个方面。植株高度的分离状态表现出明显的随机性;株叶形态的变异因受体材料的遗传基础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穗型变异的规律并不明显;生育期的变异和籽粒性状的变异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H^+离子束对大麦M1胚芽细胞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30keVH+离子注入束辐照大麦种子,结果初步在明:H+离子束辐照大麦显著地提高了M1胚芽细胞的分裂指数,促进了细胞分裂。H+离子注入不仅引起胚芽细胞的明显核畸变(双核、小核、微核等),还诱发染色体多种类型畸变(桥、落后、游离、断片等),表现出较高的有丝分裂畸变率与较宽的畸变谱。且在2×1016H+/cm2~6×1016H+/cm2范围内,注入剂量与畸变率呈正相关,但6×1016H+/cm2剂量后又呈下降趋势。为此,提出了H+离子注入在大麦诱变育种中可被采用的适宜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17.
离子束注入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 6种不同剂量离子束注入同一品种豫麦 49和同一剂量离子束注入不同品系小麦 ,研究了离子束注入技术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2组试验对容重、蛋白质、吸水率、湿面筋均有影响 ,其平均值均高于对照 ,从变异系数来看湿面筋最大 ,蛋白质次之 ,吸水率较小 ,容重最小 ,但差异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采用低能氮离子注入技术诱变选育猴头菇子实体高产菌株.实验确定了以猴头菇原生质体为材料进行低能氮离子注入,离子注入后,原生质体经再生,用菌丝拮抗实验结合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验证菌株确实发生突变,然后分别以菌株的液体发酵菌丝生物量、固体栽培子实体生物转化率为初筛和复筛的指标,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筛选到了一株高产猴头菇菌株AHSWHT7012,其液体发酵生物量、予实体生物转化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5.8%和12.5%.试验结果表明:低能氮离子束注入诱变技术用于猴头菇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史伟  唐雪松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2187-2189
为了探索氮离子束注入对冬小麦辐照合适的时长,用30 keV,4×1016 N+/cm2的N+束对冬小麦西城1号分别进行了5 min和10 min的辐照处理,对两种处理的M2代以及对照的出苗率、分蘖率、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 min的N+辐照处理虽然对西城1号的部分生物学性状有不利影响,但其能够降低西城1号M2代株高,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今后冬小麦品种矮化、改良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离子束注入对小麦生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索离子束诱变育种的合适剂量 ,用 6种剂量处理 3个品种 ,对品种的出苗率、单株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经济产量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剂量为 6× 10 1 7N+ /cm2 处理对小麦各生理指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