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据山东省13个市80个县市区300多个点测产对比,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亩穗数37.17万,穗粒数34.89个,平均亩产462.56公斤;较传统耕作亩增40.57公斤,增产幅度达9.61%。全省  相似文献   

2.
中东复合肥料在小麦上应用的试验结果表明,中东复合肥料能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比无氮处理对照增加穗数10.7万/亩-11.0万/亩,增加穗粒数4.02~6.34粒/穗,从而提高产量,较常规对照增产62.07~72.89千克/亩,增产率达62.07%~72.89%。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河北永年县乡音合作社创建的万亩小麦基地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硅谷826"施用"硅谷"水溶长效缓释肥后长势情况良好。经田间实际估测,小麦平均亩有效穗数为31万穗,平均穗粒数为60个。专家组认为,今年夏粮高产的苗架已经搭起,只要后期天气正常,小麦亩产实现800公斤希望很大。5月20  相似文献   

4.
1 示范情况 1.1 产量表现.平均亩穗数46.1万,穗粒数31.6个,千粒重40.5克,平均亩产501.5公斤,比相临大田小麦(常规施肥)亩增产46.4公斤,增产10.1%.  相似文献   

5.
永年县继小麦亩产获得467.1公斤的好收成后,狠抓玉米生产管理,大力推广一增四改一晚"技术,全县玉米长势喜人。据技术人员测产调查,全县玉米平均亩穗数4643穗,每穗粒数466粒,千粒重按330克计算,八五折后预计亩产606.9公斤,夏秋两季合计亩产达1074公斤,  相似文献   

6.
土壤耕作深度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冬小麦播种前对土壤进行不同耕作处理的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深度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的小麦冬前基本苗增加0.2万株,春季群体增加2.9万株,单株次生根增加6.32条。从而对小麦成产因素和产量产生影响,平均亩穗数增加1.83万穗,穗粒数增加0.32粒,千粒重提高0.27 g,小麦增产7.44%。由此可见,深耕处理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7.
在土壤墒情好的情况下,将小麦春管从传统的返青期推迟至起身拔节期增产效果明显。试验表明,推迟春管无效分蘖提前退化5—7d,穗粒数增加1.5~2.5个,亩穗数增加2万~2-3万,亩增产8%~10%,每667m^2节约标准氮肥5~10k,节本增收60~80元。其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于2006-2010年,在黄土高原中部高原沟壑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下春玉米在各关键生育时期次生根条数、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和农田生物量积累均较高,保护性耕作+植保防治处理下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均以保护性耕作处理下的BJG处理(保护性耕作+先正达包衣种子+金都尔耕杰植保碎秆浅旋秸秆全程覆盖)最高。耕作模式和植保防护措施对春玉米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指标影响较大,BJG和CC处理(保护性耕作+市售包衣种子+常规植保)与BO处理(保护性耕作+市售包衣种子+无杂草防治)、CK处理(传统耕作+市售包衣种子+无杂草防治)穗长差异极显著(P<0.01),保护性耕作下各处理间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保护性耕作增产明显,平均春玉米单株和大田产量增产幅度均高达25.31%,BJG处理春玉米单株和大田产量较BO和CK处理增产幅度分别达36.17%和41.48%。  相似文献   

9.
该文阐述了“甲壳素有机水溶肥料”在小麦栽培上的肥效试验情况。结果表明,喷施河南地势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甲壳素有机水溶肥料”改善了小麦的成产因素,亩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提高了千粒重,平均667m2增产17.8kg,增产率为6.0%,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涪陵区从2004年引进该项技术,全区共试验示范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榨菜———水稻”模式260亩(1亩=1/15公顷,下同)。涪陵区农业局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田间测产:水稻平均亩产531.0公斤,比旱育秧(亩产518.6公斤)增产12.4公斤/亩,每亩可减少投入45元以上。2005年小春季推广榨菜少免耕技术8.05万亩,平均亩产鲜菜头2458公斤,免耕栽培与常规翻挖栽培产量相当,但免耕比翻挖减少投入40元/亩以上。大春季全区推广少免耕种植水稻2万亩,两项合计为农民节支增收412万元。一、榨菜———水…  相似文献   

11.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旋耕相比,旱地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得以改善,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养分状况改善。对小麦生理特性的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小麦单株分蘖力强,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较高,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强,公顷穗数显著高于传统旋耕,最终产量较传统旋耕增产27.4%。对比小麦当季水分生产效率,保护性耕作高于传统旋耕39.5%,达14.35 kg.mm-1.h-1。  相似文献   

12.
济宁14号是山东省济宁市农科院小麦室以915156为母本.以884014为父本,经系谱法逐代选择而成。该品种表现为品质优良,穗大粒多,高产不倒,适于本市高肥水地块上做超高产栽培用种。我区引种的10亩高产示范田,经测产验收,亩穗数33.7万,穗粒数4l粒,千粒重53g,实际平均亩产622.5kg。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北京市土肥工作站与北京市顺义区农科所进行保护性耕作小麦氮肥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以返青期追施氮肥小麦产量最高,比起身期追氮增产10.6%,比拔节期追氮增产8.5%。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返青期追肥促进了小麦总茎数的增加,提高了成穗数。  相似文献   

14.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处理: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覆盖免耕(NT2)、还田深松免耕(NTS),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返青后,保护性耕作0~20 cm土壤容重低于传统处理,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高于传统处理,但20~40 cm土壤养分各项指标除NTS表现与0~20 cm相同趋势外,NT1和NT2有减小趋势。保护性耕作最终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但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m2,产量表现:NTS>CT>NT2>NT1。表明,土壤深松技术与秸秆还田相结合,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土壤耕层和耕层以下土壤理化性状,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10,(2):23-23
山农优麦2号特性弱冬性,中熟。幼苗匍匐。叶片较宽,叶色黄绿,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5.3万穗.穗粒数30.2粒,千粒重0.0458公斤。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刘玉新  樊继刚  张丽 《北京农业》2014,(27):122-123
江苏科力农业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在小麦上应用的试验结果表明,含腐植酸水溶肥料能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比常规对照处理增加穗数2.2万/667m2,增加穗粒数4.3粒/穗,从而提高产量,较常规对照增产46.67 kg/667m2,增产率达13.08%。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的田间对比试验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6种保护性耕作法和传统耕作法进行了连续6a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法的冬小麦地夏休闲期蓄水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平均多蓄水9%,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耕作平均高13.2%;产量比传统耕作平均增加约14%,其中旱年增产幅度较大,平、丰水年增产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8.
以1995-1997年江苏省淮北片生产试验和徐州市小麦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为资料,对其30个试验点次的徐州25号小麦产量形成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亩穗数、穗粒数、粒重三因素均随产量的提高而上升,但三者上升程度不同。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亩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地膜小麦栽培技术是采用覆膜穴播机,改旱地条播小麦为覆膜穴播。该技术能够增强小麦抗旱能力,加快小麦生育进程,提高出苗率和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穗数.提高干粒重,增加产量。一般667平方米(1亩)可增产100公斤以上,且节水效果显著,667平方米可节水60~80立方米,增加纯收入约10076。适宜在我国北方麦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邯郸9587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清茬翻耕、粉碎翻耕、直立免耕3种保护性耕作处理方法,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对小麦株高、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直立免耕在3种处理方法中效果最好,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并且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