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抗褐稻虱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多次重复筛选鉴定,发现广西普通野生稻的一些编号对褐虱具有抗性和耐性,同时通过抗性苗继代自交和抗性鉴定,获得一批抗性纯合材料,扩大和丰富了抗源的多样性,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了宝贵的亲本。  相似文献   

2.
野生稻抗性对褐稻虱卵巢和交配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抗褐飞虱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比较了栽培稻与广西药用野生稻的抗褐飞虱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指纹图谱中既含有与栽培稻抗褐飞虱生物型II相关的峰1、峰2、峰8,又含有与栽培稻抗褐飞虱孟加拉型相关的峰3、峰5、峰9、峰11,但药用野生稻中的峰1、峰2、峰3、峰5的含量特别高。前期的结果表明,峰4与栽培稻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性呈负相关,峰12与栽培稻对褐飞虱两种生物型的抗性均呈负相关,但广西药用野生稻却几乎不含峰4和峰12。广西药用野生稻的这种既与栽培稻相似,又有它自己鲜明特点的HPLC指纹图谱特征,使它对褐飞虱具有广谱抗性。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野生稻种质资源对褐稻虱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野生稻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一些系统兼抗多种水稻病虫等特异性状,培育产量高、抗性好的品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院野生稻研究组在全省范围内收集了一批野生稻种质资源,作者于1981—1986年对这批资源进行了抗褐稻虱试验,以便从中找出抗褐稻虱的抗性材料.用于水稻的抗虫育种。  相似文献   

5.
野生稻转育后代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107份栽培稻/野生稻高世代品系及86个药用野生稻栽培稻回交F1再生苗进行了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对64个品系进行了孕穗期抗性鉴定,并初步了野生稻转育后代的苗期拒虫性及孕穗期抗生性等。结果表明,野生稻抗虫基因已导入某些杂交品系B5,B2,B3,B6,B10,B11,B12,B13,B14,B15,B7,B8在苗期表现高抗,在孕穗期表现中抗,抗性水平比对照抗性品种IR36高;B2F3-52,B2F3-  相似文献   

6.
王野岸 《昆虫天敌》1990,12(1):40-47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此函数可看成昆虫种群生  相似文献   

7.
猖獗于整个亚洲水稻产区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在日本南部,也是头等重要难以对付的水稻害虫。人们认为在6~7月的雨季褐稻虱是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一道从海外迁入的,并具有很大生殖潜力,在秋季常造成水稻的毁灭性为害。在日本,因为没象东南亚地区采用抗虫品种等有效的非化防措施,便  相似文献   

8.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作者通过对飞虱求偶鸣声和种间杂交的比较,阐述褐稻虱的翅型、色型、李氏禾稻虱及其生物型的问题。提出翅型受营养与环境气候影响,是相同基因型的多种表现;色型和李氏禾稻虱则可能具不同基因型;生物型依对不同抗虫基因的水稻品种有不同的反应而定,是否与遗传有关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9.
药用野生稻褐飞虱抗性在稻属种间杂交后代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选A为母本与药用野生猪杂交,其后代经揭精巴统性问定,农现出较高抗性,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稻虱褐螯蜂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虱褐螯蜂 Haplogonatopus japonicus 是白背稻虱的重要天敌,在本省稻区普遍发生,是田间白背稻虱种群消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此蜂,近年来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抗性对虫体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羧酸醑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酯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感虫品种的褐稻虱若虫及第2代若虫体内上述三种酶的活力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取食中抗品种的褐稻虱若虫三种酶的活力介于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的若虫之间。这一结果与褐稻虱在不同抗性水平上水稻品种的存活率和发育进度是一致的。表明抗虫品种对褐稻虱具有抗生机制,从而抑制了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取食不同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的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无明显差异,但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差异极显著。取食感虫品种的 Vmax 值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这表明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羧酸酯酶性质相同,差异主要是由于酶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褐飞虱利它素及其与水稻品种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研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寄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利它素的存在部位、抽提方法以及水稻品种对其蜜露中利它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褐飞虱的各虫态、蜜露及脱皮壳中均存在能引起稻虱缨小蜂触角搜索行为的接触性利它素;干燥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极显著地低于新鲜和湿润蜜露中的。用二氯甲烷、正己烷、乙醚、甲醇和丙酮均能有效地从褐飞虱若虫和雌成虫中提取利它素。水稻品种能对褐飞虱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测试的6个水稻品种中,取食浙852的褐飞虱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地比取食TN1和Nabeshi的褐飞虱蜜露中的高。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测定了8204、8533、农虎、测48、秀水620、秀水664、秀水678及汕优六号等8个品种对与褐飞虱种群发育、存活和生殖等有关的11项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秀水620、664和678等品种的抗褐飞虱性状与汕优六号相似,可使种群内禀增长力下降,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净增殖力较对照品种降低79.5%—88.1%。影响种群内禀增长力的主要原因是成虫生殖力和若虫存活率下降,引起世代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是若虫历期延长和成虫存活和产卵动态的改变。但是,在秀水620和664上连续饲养的第三代,若虫存活率明显提高。田间试验证实,秀水620和664对褐飞虱自然种群的增长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主害代高峰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79.9%和72.5%,发生期亦有所推迟。  相似文献   

14.
褐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及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调查和试验研究,弄清了本市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在不同时期的发生规律,明确了天敌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其中以7月下旬至8月中旬和9月中旬以后最为明显;当蛛虱比或蝽虱比值小于2时,蜘蛛、黑肩绿盲蝽即能有效地控制前期稻飞虱的危害,为制定中粳稻区综合治理褐飞虱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对褐稻虱抗性的筛选及其抗虫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4816份稻种进行了褐稻虱的抗性鉴定,筛选出1024份抗虫品种,选择其中的102个作抗虫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抗虫品种多以抗生性为主,而我国南方稻种多以耐虫性为主。由于耐虫性品种不易诱发新生物型的产生,故对褐稻虱的防治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经室内测试 ,八斑鞘腹蛛和柔弱锯螯蛛对褐飞虱的最高日捕食量分别为 5.7± 0 .5头 ,5.3±0 .9头 ,差异不显著。但柔弱锯螯蛛的Q/Th值较大 ,干扰系数较小 ,表明柔弱锯螯蛛对褐飞虱的控制能力较强 ,相互间的干扰程度较小 ,因此 ,在一定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将会更好  相似文献   

17.
作者就褐稻虱在水稻扬花后对米粒灌浆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米粒干物质的累积量与扬花后的天数呈极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干物质积累总量、起始增长势、干物质积累旺盛期以及最大日增量均与褐稻虱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仅占籽粒充实总日数38.6%的灌浆盛期中,积累的干物质重为成熟时籽粒干重的65.84%,这是决定稻谷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在孕穗末期到齐穗后的20d内,应尽可能地将褐稻虱种群控制到最低水平,孕穗末期在使用高活性药剂扑虱灵、吡虫啉时,用药有效剂量需确保控制效果30~35d,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抗性品种与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协同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褐稻虱(Nilaparvuta lugens)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以往的粳稻品种,感褐稻虱;近几年来一系列抗褐稻虱品种如秀水620、秀水664已经育成,1990年已种植150万亩。种植抗性品种可少用或不用杀虫剂,能大量保存天敌,抗性品种与天敌的协同作用,对控制褐稻虱种群,改善防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该文报道了田间和实验室观察调查多种天敌的数量和捕食或寄生效果,估计了在不同抗感品种上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1值,并分析了粳稻抗性品种与蜘蛛类抑制褐稻虱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