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近年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寒区土地沙化面积急剧扩张,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该地区的研究文献和监测统计资料,对其土地沙化现状及趋势加以概述,并对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寒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是在自然因素作用的背景下,由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的,自然因素为该区域的土地沙化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人类活动是其诱导触发因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地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草场退化,而且退化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1/3以上,土地沙化,土壤盐化,气候恶劣等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内蒙古农牧业经济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3.
钟瑞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579-5581,5685
江西省境内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水资源存有地区,江河湖水系地区自然就成了江西省沙化土地集中发生的区域,针对区域土地沙化成因和变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于江河湖水系区域特定地区防治土地沙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灾害种类繁多、次数频繁,逐渐形成了农牧并行的救灾措施、注重救灾措施的及时变通和宗教人士广泛参与救灾等特点。研究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古代救灾特点,为该区域救灾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川河流域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负面影响,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日益减少,泉域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土壤沙化严重,林草枯萎。因此,加大这一地区的泉域湿地和金川河河岸综合治理,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户对生态环境的预期直接影响到当地人口的流动。甘肃省气候干旱,部分地区出现土地沙化现象。为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甘肃省在土地沙化地区实施封禁保护项目。以封禁保护项目区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系数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生态环境预期的因素。研究发现,政府重视程度、封禁实施后土地沙化问题的变化均与农户生态环境预期呈正相关关系,且耕地受损面积是影响生态环境预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沙化土地类型之间的动态变化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县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沙化土地类型之间的变化规律、植被和植被盖度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近年来上游输水情况及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分析认为,自然因素对沙化土地类型、植被盖度变化及空间分布在短时间内不产生明显作用;而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诸如流域地表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和人为破坏地表植被是造成沙化土地类型变化和植被盖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是导致该区域沙化土地类型和植被盖度好转的决定因素,垦荒是造成局部地表植被减少和土地沙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马铃薯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相对于其他农作物来说马铃薯更适合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该文通过对马铃薯对本地区的作用及其对本地饮食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总结归纳出了马铃薯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赤峰地区土地沙化的形成与气候以及人类的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赤峰的居民通过长时间的治沙实践,找到了与当地相适应的治理办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土地沙漠化现象有了显著的改善,然而赤峰地区沙化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西部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条件的边缘性和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敏感性显著。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本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进一步扩大。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不断退化,土地盐碱化、沙化、草场退化明显。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应更新发展观念,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结构,科学利用草地资源,建立生态经济型草地牧业,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有效进行沙化、盐碱化土地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沙地之一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威胁 .该文着重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沙漠化成因和过程进行分析 ,确定该区沙漠化发生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为有关的防治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蒙古高原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获取蒙古高原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对其变化过程进行分析,以揭示其近30年来蒙古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蒙古高原近30年来,草地总面积减少明显,裸地大面积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显著;耕地、林地、水域面积有所增加。草地退化与荒漠化成为蒙古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时空特征,内蒙古较蒙古国形势严峻,内蒙古的林业生态工程在缓和生态环境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人口、政策、经济及气候变化是导致蒙古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沙质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已是全国沙质荒漠化最严重、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笔者结合1975、2000、2007年3期遥感影像对内蒙古自治区沙质荒漠化进行遥感信息提取,进而分析近30年来横向空间上、纵向时间上沙质荒漠化从面积变化、空间位置变化、转移方向变化、重心变化出发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1975~2000年沙质荒漠化面积变化不大,但整体呈发展趋势,且速率极慢;而2000~2007年沙质荒漠化面积显著地减少,各级沙质荒漠化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逆转趋势,逆转速率是极其可观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类型对当地生态系统植被长势的长期影响。[方法]利用1981—201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指数NDVI与气温及降水之间的响应关系,定量识别植被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中国气候变化区划,完成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陆地植被覆盖度预测。[结果]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云贵高原等地区植被更适应当地气候暖干化趋势,西北地区大部、东南地区(长江下游除外)植被更适应当地气候暖湿化趋势,为气候变化利于植被生长区;我国内蒙古东部及北部沙漠化严重地区植被不适应当地气候暖干化趋势,为气候变化不利于植被生长区。我国其他大部分区域植被长势与气候变化无显著响应关系。[结果]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的差异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孟德彪  来道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22-16224,16228
以内蒙古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条件等方面选取影响土地整理工程的气候、地貌、土壤类型、水资源条件、人均耕地数量、农业机械化程度、灌溉保证状况和土地整理潜力等8个指标,建立起合理的工程分区指标体系,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内蒙古划分为大兴安岭西麓综合工程类型区、嫩江及西辽河平原灌溉工程类型区、中部旱作补充性灌溉工程类型区、河套平原及沿黄灌溉工程类型区和西部绿洲灌溉工程类型区等5个不同工程类型区,分析了各区自然条件、农业生产限制因素,构建出对应的工程设计模式,为内蒙古乃至其他类似地区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MODIS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草场植被专题信息提取,结合地面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草地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当地卫星资料和气象水文等数据,对草场荒漠化的监测方法进行探索。实验采用了多因子指标分级数量化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评价结果由综合评价指数体现。结果证明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遥感技术进行分类评估草场荒漠化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气候变化会对中国冬小麦生产带来深远的影响。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暖有利于冬小麦种植区向春麦区扩展,主要表现在辽宁、河北、陕西、内蒙古等种植边界的显著北移和青海、甘肃种植边界的显著西扩;CO_2浓度升高还会促进小麦根、茎、叶的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有利于产量提高。但气候变化在中国还表现为太阳辐射的下降,冬小麦主产区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下降更为显著,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弱光小麦产量降幅可达6.4%~25.8%。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不同生育期降雨量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生育前期降水量增加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而后期则会导致一定的减产。然而,最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高温与低温以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干旱和渍水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的逆境将导致小麦结实粒、千粒重显著下降,造成产量锐减。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病虫草害加剧不仅导致减产,还将显著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湿地的定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湿地被誉为“自然之肾”,具有调节气候、蓄洪减灾、消除污染和促淤造陆等重要功能。湿地的功能和价值虽然已得到公认,但在我国不少地方对湿地的破坏却仍在继续。究其原因是由于湿地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区域性强的特点,人们没有重视湿地的地域特征和给出区域性的湿地概念,而采用了广义的概念,从而降低了真正保护湿地的力度。内蒙古湿地资源丰富,类型繁多。近年,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环境的破坏,内蒙古湿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面积减少和富营养化、盐碱化等现象严重,因此合理的对内蒙古的湿地进行定义对于今后内蒙古湿地的研究和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内蒙古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湿地状况,首先针对湿地的定义进行一些探讨,然后提出内蒙古湿地的定义,为今后内蒙古湿地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大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干旱灾害的高发区,因此,加强内蒙古地区大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与区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内蒙古地区119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地理信息、人口经济等指标,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立适用于内蒙古地区的大豆干旱风险区划模型,并利用GIS技术绘制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大豆干旱综合风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岭西部分农区及西部大部,风险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岭西大部及岭东南、东部偏南部分区域及西部偏东地区,风险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兴安盟西部、通辽市偏西南、赤峰市大部、中部偏南大部分地区。针对各风险区提出了趋利避害的建议,且经验证发现区划结果精度较高,与内蒙古各地大豆减产率及旱灾的实际情况较吻合,可为大豆干旱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1997、2005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多模型测度的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状态趋势进行定量分析。从变化幅度上看,近20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草地面积大幅减少,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林地和其他土地增幅较大,园地保持相对稳定;从动态变化上看,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基本上各用地类型在2005—2014阶段年均变化激烈于1997—2005阶段;从状态趋势上看,整个研究阶段内蒙古土地利用状态指数为0.35,表现为小幅扩张的变化趋势。未来内蒙古土地利用格局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会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