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生物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从真菌到植物乃至哺乳动物体内都广泛存在的一类铜蛋白,它能有效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形成相应的醌类物质。在茶儿茶素氧化形成茶黄素的过程中,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POD)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多酚氧化酶总活性是茶黄素形成的主要制约因子。随着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发展,研究人员在许多微生物中发现含有多酚氧化酶,并已利用其进行了含酚废水处理、木质素降解以及染料脱色等领域的研究,在合成茶黄素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尝试。本文对微生物中多酚氧化酶的种类、性质及微生物生产多酚氧化酶的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筛选合成茶黄素的有效菌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工夫红茶发酵过程影响品质因子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夫红茶生产中,以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为主线的发酵过程,是形成红茶色、香、味品质特征的关键。红茶发酵的实质是鲜叶细胞组织(主要是半透性液胞膜)损伤之后,引起液泡内的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作用,并产生一系列鲜叶内含物的氧化、聚合、缩合,形成有色物质,如茶黄素(TF)、茶红素(TR),及具有特殊香味的物质。多酚类化合物存在于鲜叶细胞的液泡中,而多酚氧化酶存在于叶绿体中。当液胞膜因揉捻作用而损伤时,多酚类化合物就能自由地扩散到原生质中,与聚集在叶绿体上的多酚氧化酶和氧气相互接触,产生了急剧的酶促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钙处理对杨桃果实采后四种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CaCl2溶液真空浸渗杨桃果实探讨不同浓度的Ca处理对采后杨桃果实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抗性血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a自理不能有效抑制这4种氧化酶活性;高浓度的Ca处理极显刺激这4种氧化酶的活性,适当浓度的Ca处理能极显抑制这4种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酶促褐变是香蕉加工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非硫安全高效抑制剂的筛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美拉德产物(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简称MRPs)展示了其良好的抑制酶促褐变的能力,然而美拉德产物分级组分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通过透析处理得到大于和小于3 500 u的分级组分,比较其抑制香蕉酶促褐变的相关能力,并对抑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MRPs中,MW>3 500 u的MRPs具有较好的还原力,MW<3 500 u的MRPs具有较好的DPPH·清除率、螯合铜离子能力以及抑制多酚氧化酶酶活的能力。MW<3 500 u的MRPs对游离酶抑制常数(KI)和对酶-底物络合物的抑制常数(KIS)分别为0.198 mmol/L和1.508 mmol/L,抑制类型属于混合型抑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有利于荔枝贮藏的复合保鲜剂,以‘井岗红糯’荔枝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 BL)和曲酸(kojic acid, KA)配比对采后荔枝果实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25 ℃贮藏条件下,对荔枝果实的最佳保鲜配方为:油菜素内酯40 μmol/L、曲酸35 mmol/L,浸泡时间为3 min,该复合保鲜剂配方能较好地抑制荔枝果实褐变和腐烂,降低果皮相对电导率、果皮pH和果皮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含量,延缓果肉总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s, TSS)和维生素C(vitamin C, VC)含量的下降,维持较高的果皮色度L *值、a *值、C *值和花色苷含量,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及漆酶(laccase, Lac)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林智 《中国茶叶》2009,(5):41-41
由于绿茶儿茶素被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氧化生成不稳定的醌类和半醌类,使得儿茶素酶促氧化的动力学特性至今尚不明确。为解决这个问题,以抗坏血酸作为耦合试剂,通过测定抗坏血酸的减少或采用比色法测定消耗一定量的抗坏血酸所需要的时间,可以测定儿茶素酶促氧化的动力学常数。  相似文献   

7.
制茶中羰氨反应与焦糖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茶中褐变作用,按其发生机理可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两大类。酶促褐变主要是多酚氧化酶催化儿茶素氧化聚合、缩合形成红褐色。最后生成褐黑色物质,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报导。非酶促褐变主要是羰氨反应和焦糖化作用,而这方面的研究报导很少。  相似文献   

8.
多酚氧化酶(PPO)是茶树生理与茶叶加工中的一类重要氧化还原酶,也是茶黄素及其组分酶促合成中的关键酶。从PPO结构分类、同工酶、PPO与茶叶品质关系、PPO分离纯化及酶促合成茶黄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茶树品种适制性评价、茶黄素及其组分高效制备以及PPO同工酶酶源筛选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探讨1-甲基环丙烯(1-MCP)对采后‘油木奈’果实腐烂的控制与抗病相关酶诱导的关系。采后‘油木奈’果实用0(对照)和1.2 μL/L的1-MCP处理12 h后,在(25±1)℃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测定腐烂率、抗病相关酶如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1-MCP处理能有效降低‘油木奈’果实腐烂率,提高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PPO和POD的活性。因此认为,1-MCP控制采后‘油木奈’果实的腐烂与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升高有关,抗病性诱导是1-MCP控制采后‘油木奈’果实腐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多酚氧化酶是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铜结合酶,催化一元酚或多元酚氧化生成“黑色素”,是引起果蔬等农产品褐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已克隆的植物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分析,设计了一对简并引物,PCR扩增了甘薯多酚氧化酶保守区的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含有591个核苷酸,编码197个氨基酸,与已发表的其它植物的多酚氧化酶保守区的cDNA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1.
尿素溶液在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华才  许宁 《中国茶叶》1993,15(6):29-30
目前,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最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多酚氧化酶在适宜的pH值和温度条件下,催化对苯二酚,使之氧化生成有色产物,由单位时间内形成产物在460nm处的吸光值来确定酶活性的高低。为了使反应达成一致,反应进行到规定的时间后,需加入酶抑制剂来终止酶促反应。目前,常用的终止剂是1mol/L偏磷酸溶液,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当反应体系中加入1mol/L偏磷酸溶液后,虽能使酶蛋白变性失活,终止酶促反应,但同时也使酶蛋白沉淀并产生胶体颗粒,引起反应体系混浊,严重影响比色效果,导致测定结果不稳定,造成偏差。  相似文献   

12.
乌龙茶做青生理生化效应及微域环境设备研究进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接1999.4总第65期)1.4.乌龙茶做青中酶的作用酶是一种具有特异催化功能的很活跃的蛋白质,一切生化反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和异化作用都必须酶的作用。张劲松(1988)对乌龙茶制造各工序中的茶黄素、儿茶素和氨基酸的组分以及咖啡碱、可溶性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多酚氧化酶、过氧化酶活性作了一定的分析,从而使乌龙茶的研究从简单的单一生化成分过渡到其内源酶活性变化的研究上[12]。与做青关系较密切的有水解酶类的淀粉酶、蛋白酶和氧化还原酶类的多酚氧化因。淀粉酶把茶青中的淀粉分解为糟类,是呼…  相似文献   

13.
以‘南岛无核’荔枝果实为材料,研究促进和抑制能量水平条件下,荔枝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呼吸、失水、果皮细胞膜损伤、能量产生及其关键酶活性与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2,4-二硝基苯酚(DNP)解偶联剂抑制了能量供应,可促进荔枝果皮失水,加速果皮细胞膜损伤,能荷下降快,明显促进了荔枝果实衰老。而外源ATP处理降低了果皮失水和细胞膜损伤,果实贮藏期间保持了相对较高的能荷,延缓了荔枝果实采后衰老。DNP的解偶联作用使线粒体制造ATP受阻,直接诱导了贮藏前期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增强,贮藏后期这些ATP关键酶活性下降,对延缓果实衰老不利。而外源ATP处理,果实贮藏前期COX活性较低,贮藏后期COX、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增强,均对延缓荔枝果实衰老具有积极作用。总之,荔枝采后贮藏后期energy charge(EC)下降、ATP供应不足是导致荔枝果实衰老的重要因素,适当提高贮藏后期果实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过程中COX、H+-ATPase和Ca2+-ATPase等ATP相关酶的活性,对抑制荔枝果皮衰老、延长贮藏期更有利。  相似文献   

14.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荣林  方辉遂 《茶叶》1998,24(1):18-21
本文研究了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性质,结果表明茶叶多酚氧化酶经包埋交联固定化以后贮存稳定性增加,最适pH在移至7.0,最适温度上升至40℃,酶对金属离子(Al^2+,Cu^2+)适应性增强,对抑制剂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茶树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酶,是红茶制作中品质形成的关键酶类。多酚氧化酶可催化氧化儿茶素类物质形成茶黄素类(TFs)色素,而后者对红茶色、香、味等品质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各反应条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确定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自动化提供科学依据,并就酶促制备茶黄素在选择多酚氧化酶方面以及同工酶方面做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酶技术与茶叶加工: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酶技术主要研究酶学基本理论,酶的生产和利用,酶固定化和酶反应器,酶的化学修饰,酶的仿生”’茶叶加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其主要的技术环节都与酶的控制和利用有关,因此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茶叶加工中酶的应用都存在众多问题,[2,3]作文试对此一专题进行讨论。一、多酚氧化前多酚氧化酶(简称PPO)是茶叶加工中最重要的一类酶,可以说茶叶加工过程就是对PPO的控制和利用的过程,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类酶我们仍然对其知之不详,它的蛋白质结构,它的活性中心组成,儿茶素与酶的结…  相似文献   

18.
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酵作用是红茶生产的基础,实质上是儿茶素的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及其次生与随伴反应的过程。有人证实KCN、NaN_3能强烈地抑制制茶发酵作用,阻止变红。笔者也证实,用铜酶抑制剂如0.04摩尔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能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30—40%,从而部分地抑制了茶叶发酵,特别是抑制了茶黄素的形成。与此相关,一些作者认为,多酚氧化酶是茶鲜叶呼吸链主要的末端氧化酶:由于基质亏缺而使呼吸链断裂,导致基质进行无氧生物氧化和儿茶素的氧化聚合作用。然而,这些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研究荔枝果实采前喷施0.5 mg/mL香菇多糖对采后常温贮藏过程中的生理效应及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前香菇多糖处理有效地降低了果实的呼吸强度和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并延缓了花色苷降解,抑制了荔枝果实果皮的褐变进程;轻微抑制了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此外,采前喷施香菇多糖还提高了果皮中的β-1,3-葡聚糖酶(GLU)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由此表明,采前喷施香菇多糖可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而延缓荔枝果实的衰老,并通过诱导荔枝果实的抗性来减少采后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叶》2008,(1):43-43
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梨(丰水梨、贡梨、雪梨、水晶梨、香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具有相似的酶带,但酶带数目、驸值及相对分子质量均存在种间差异;丰水梨有11条同工酶带,贡梨7条,雪梨5条,水晶梨和香梨分别为6条和4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