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家蚕和野桑蚕远缘杂交后代茧丝遗传分析表明:两亲本茧丝性状差异远远大于家蚕品种间差异;全茧量、茧层率、丝长、纤度杂种F_1代偏向野桑蚕,没有杂种优势存在;回交一代接近家蚕,F_2代呈中间类型,各性状的趋势表现为野桑蚕相似文献   

2.
为了利用家蚕×野桑蚕的杂种优势,选用家蚕与野桑蚕杂交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家蚕×野桑蚕杂交后代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家蚕与野桑蚕杂交后代群体分为2大类,其中第1大类是以家蚕873为亲本的杂交后代,第2大类是以家蚕874为亲本的杂交后代,聚类划分结果符合品系的来源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11个地区的野桑蚕(Bombyx mandrina)和25个代表性家蚕(Bombyx mori)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野桑蚕与家蚕的DNA多态分析及其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同时结合有关文献,作者提出了家蚕起源进化的新观点:家蚕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类型(包括一化、二化、多化)混杂的野桑蚕驯化而来,其驯化之初就已拥有一化、二化、多化的遗传背景,其后几千年的人工饲养、选择才分离演化成为不同系统化性的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4.
中国野桑蚕和日本家蚕杂交后代的性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野桑蚕和家蚕杂交后代的相关性状,以中国野桑蚕为母本,日本家蚕为父本进行了杂交,调查了F1和BF1的相关性状。结果表明,F1的幼虫发育经过和母本相近,而蛹期的发育经过和父本相近;F1、BF1的全茧量和父本家蚕相近,雌性个体和母本相比增加1倍左右,雄性个体增加2倍以上;F1、BF1的产卵数均多于两亲本,差异达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小麦与野燕麦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燕麦与小麦近缘种属直接杂交成功,从杂交后代中育成系列具有兼抗高产优质的普通小麦型资源和品种(系),对小麦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家蚕873、874、野桑蚕及其杂交后代群体为试材,通过对杂交亲本及其后代的SSR标记分析,利用DPS v7.05版统计软件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探讨家蚕、野桑蚕及其杂交后代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26份材料可分为4大类,即栗蚕,白河野桑蚕,汉滨野桑蚕,家蚕873,874和家蚕与野桑蚕杂交后代。亚类划分结果符合品系的来源情况。  相似文献   

7.
根据家蚕钠离子通道蛋白基因部分序列(GenBank登录号:EF521818)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T-PCR方法,克隆了编码吴江野桑蚕(YWJ)和家蚕品种大造的钠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域Ⅱ 的cDNA 片段,2个片段长均为1 135 bp,编码378个氨基酸,没有发现与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相关的点突变,但发现2个点突变I164L和V196A,推测可能这2个突变与野桑蚕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FOX蛋白家族(Forkhead box family,FOX)在昆虫眠性、生长及变态发育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克隆了野桑蚕FOX蛋白家族中的foxo同源基因ORF框及其上下游部分UTR序列,比较了与家蚕同源序列的异同。结果表明野桑蚕foxo基因ORF框长度为1 539 bp,编码512个氨基酸残基。野桑蚕与家蚕foxo基因在核酸序列上存在13处单碱基差异,但两者蛋白序列完全一致。序列分析表明,野桑蚕foxo编码蛋白含有保守的fork-head结构域和FOXO蛋白特有的TAD结构域。进化分析表明,野桑蚕foxo与家蚕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脊椎动物和昆虫各亚目可按照foxo序列聚为亚群,表明foxo保守性的同时也具有各物种独特的特征。研究在深入开展野桑蚕foxo基因功能分析及其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油菜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油菜远缘杂交育种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杂种鉴定及研究前景.受精不亲和是由于柱头乳突细胞内沉积大量胼胝质,对异源花粉产生特异性拒绝反应,导致受精前不亲和.幼胚、胚乳和子房组织之间缺乏协调性,特别是胚乳发育不正常,影响胚的发育致使胚部分或完全坏死,导致受精后不亲和.远缘杂种不育是由于种子不能发育,或虽能发芽,但在苗期或成株前夭亡;杂种植株不能开花,或雌雄配子不育,因而造成杂种的结实性差,甚至完全不能结实.选择适当亲本并注意正反交、蕾期授粉、改变植株生长和杂交条件、体细胞融合等可用来克服油菜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子房、胚珠和胚培养、染色体加倍可用来克服远缘杂种的不育性.形态学比较、同工酶分析、Southern杂交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远缘杂种的鉴定与选择.通过分析指出了油菜远缘杂交育种的前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秦巴山区野桑蚕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秦巴山区野桑蚕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利用秦巴山区野桑蚕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杂交F1代的生长发育及繁殖习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野生日本鸣鹑和家养鹌鹑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并测量F1代早期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结果表明:F1代公母鹑生长发育基本上保持同步,在6~7周龄时达到性成熟,此时代谢旺盛,绝对生长强度在降低的过程中突然增大,公鹑为3.51 g/d,母鹑为3.49 g/d。F1代鹌鹑自交,能够产生F2代,充分说明野生日本鸣鹑和家养鹌鹑彼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这可为家鹑再野生化,恢复野生日本鸣鹑群体规模,保护该物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近年育成杂交棉品种和常规品种的产量、品质、抗病性和抗棉铃虫性,并对其做出基本评价,提出了今后棉花育种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双亚18号是选用高纤、高产品系93-318为母本,以法国高纤、抗倒伏品种Diane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混合系谱法选择育成的纤维亚麻品种.生产试验的原茎、全麻和种子产量分别为6040.6、1 575.8和629.5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5.6%、26.8%和12.3%.该品种具有高纤、优质、抗旱的特点,抗病和耐盐碱性较强,全麻率31.6%,比对照高2.6个百分点,纤维强度251N.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是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87-46-1"作母本,"青85-1-1"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8-2000年在甘肃省马铃薯品种(系)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9 538.0 kg/hm2,较对照品种渭薯1号增产74.9%,在3 a 22点次9个参试品种(系)中,总评居第1;1996-2004年多点生产试验示范平均产量32 646.0 kg/hm2.该品种晚熟,具有高抗晚疫病,较抗病毒病,适应性广,丰产稳产性好,植株生长整齐,淀粉含量高,耐旱性强等突出特点.可在全省各马铃薯种植区及同类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小麦新品种毕麦1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麦18是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毕麦18具有产量高、抗性好和品质优等特性,适合在黔西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有性杂交选择了早熟菜用型马铃薯青薯7号,该品种黄皮黄肉、产量高、薯型好、商品薯率高,适于在我省各类地区种植,通过省级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选择亲缘关系较远且性状差异较明显的9个樱桃番茄高代自交系,配制了39个杂交组合。通过比较观察,组合T-014(富丹)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生长力强,中早熟,果实椭圆形且光泽,红色,果肉多,种子少,品质佳,糖度7.6~8.2度,单果重12~16g。参加福州、宁德、三明多点试验,总产量达49000~51000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5.3%、13.7%、16.5%。  相似文献   

18.
庆薯1号系原庆阳地区农科所以克新2号为母本,86-6-3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品质优良,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强,耐旱等突出特点。在2001-2002年原庆阳地区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达29 943.0 kg/hm2,较对照品种会川161增产25.5%,居参试6个品种之首位;2000-2002年多点生产试验示范平均折合产量31 810.5 kg/hm2。适宜在陇东地区旱塬山地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水稻新品种吉粳112的品质性状。[方法]介绍了吉粳112的选育经过,评价了其特征特性,分析了该品种的产量、抗性及品质表现。[结果]吉粳112的优点表现为:①高产,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平均增产4.5%和5.2%;②优质,12项检测指标中有4项达到国家部颁1级优质米标准,综合评定是三等食用稻品种;③抗倒性强,灌浆速度快,抗稻瘟病性强,适应性广。[结论]吉粳112虽然综合性状较好,但米质尚未达到国家部颁1级优质米标准,有待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20.
小麦生产面临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急需稳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安徽华成种业面对市场需求,2009年以(周98100×华成699)F3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择育出了小麦新品种华成3077。在2015 — 2017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2 a折合产量8 013.75 kg/hm2,较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4.51%。该品种株高70 cm左右,穗长平均11 cm,千粒重42.8 g,容重807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5.2 g/kg、湿面筋(以14%水分计)345.5 g/kg。经接种鉴定,中抗至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纹枯病。主要适宜于淮河以北及沿淮半冬性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