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3—2008年海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海州湾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描述、归纳及总结,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在海州湾海域共监测到121种赤潮生物,其中重要的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多纹膝沟藻、短角弯角藻、赤潮异弯藻、链状裸甲藻、海链藻属,这7种(属)赤潮生物都曾经在该海域引发过赤潮。此外,中华盒形藻、海洋原甲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圆筛藻属、角毛藻属等赤潮生物在海州湾海域常年分布,也具有引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诱发三都湾海域赤潮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4月23日三都湾海域爆发赤潮,爆发时间长达16d,主要是由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为优势藻种引起的。本文通过对三都湾海域大黄鱼种质资源养殖基地的海水进行分析,来探讨此次赤潮的原因。结果发现,在发生赤潮前期水温急剧上升,从11.80℃升至21.20℃,赤潮发生时的水温维持在16.40~21.20℃之间;盐度呈现下降状态,从25.12‰降至23.30‰;pH呈现明显上升状态,从8.03升至8.25;营养状态指数E值维持在1.6~9.2之间,长期属于富营养化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赤潮发生与水温、盐度、pH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海州湾特征因子与赤潮形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赤潮形成特征和海州湾近几年营养盐的月变化规律,结合2004~2006年监测到的7次赤潮,对赤潮发生前期的水文、水质要素进行分析;并期望依据海州湾长期监测的资料,特别是近几年的水质因子变化规律,以及连云港的特定水文因子,找出海州湾赤潮形成条件和诱发因子,为本地区的赤潮监测与预报提供分析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海州湾海域一次赤潮异弯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远  徐虹 《水产养殖》2012,33(4):17-19
通过对2008年5月发生在连云港海州湾海域的一次赤潮异弯藻赤潮的跟踪监测,并研究其赤潮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出:良好的水文气象条件,丰富的营养盐为赤潮的爆发及维持提供了基础。赤潮的发生,导致pH值、盐度、溶解氧、叶绿素a、营养盐等环境因子都发生了变化。此次赤潮异弯藻赤潮主要吸收硝酸盐和铵盐,磷酸盐是其生长的限制因子。高氮磷比也是赤潮异弯藻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5.
秦皇岛海域赤潮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昀 《河北渔业》2009,(10):50-51
1 秦皇岛渔业概况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9°22′-40°37′,跨1°15′;东经118°33′-119°51′,跨1°18′,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部位、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东与辽宁接壤、西与唐山为邻、南濒渤海、北临承德,海岸线长 162.7 km,所辖海域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至昌黎县滦河口.滩涂及浅海(0~20 m水深)面积2 145.1 km2.  相似文献   

6.
唐海县虾池赤潮生物种类与赤潮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2年,我们对唐海县虾池赤潮生物种类与赤潮类型进行了研究。共发现赤潮生物21种,赤潮类型4种(单相型、双相型、三相型和四相型)。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在该县虾池中的绝大多数赤潮为多相型赤潮。  相似文献   

7.
运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以及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连云港近岸海域养殖区和天然捕捞的贝类、鱼类体内重金属Hg、Zn、Pb、Cd、Cr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并进行了残毒评价。结果表明,海水养殖的贝类和海洋捕捞的鱼类、贝类生物体内铅出现超标,其它各项指标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基本未受重金属污染,反映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8.
高春梅  曹樟  严晨冰  朱国平 《水产学报》2023,108(5):059109-1-059109-9
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南极周边海域的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关于南极微塑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南极附近海水与企鹅粪便等,对南极海域鱼类体内微塑料研究较少。由于侧纹南极鱼是栖息于南极陆架海域数量最多的中上层鱼类,其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验以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侧纹南极鱼为对象,探究其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对于养护该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南极带回的样品解冻并记录好生物学信息后,将其胃肠道部分取出。在60 °C条件下,使用10% KOH在恒温摇床消解24 h以上,待溶液基本澄清后利用0.45 μm的滤膜过滤。抽滤后置于体式显微镜下,挑出疑似微塑料,再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定性检测,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微塑料的微观形貌。结果显示,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水域侧纹南极鱼体内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36±0.51)个/尾。侧纹南极鱼胃肠含物中微塑料丰度与鱼类体长之间存在正相关。整体上,南设得兰群岛北侧侧纹南极鱼胃肠含物中微塑料出现的概率略高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侧,但整体上处于低污染水平。侧纹南极鱼体内微塑料类型分为纤维状和碎片状,以纤维状为主。微塑料颜色以蓝色为主,其次是黑色,红色与透明色数量较少。微塑料的平均粒径为(584.6±419.2) μm,其中84.6%的微塑料粒径小于1 000 μm。聚酯类微塑料占比接近80%,是侧纹南极鱼微塑料的主要成分,其中绝大多数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渔船渔网和船员生活污水排放可能是其存在的主要来源。通过电镜分析微塑料表面特征,发现碎片类微塑料断裂处较为粗糙,其比表面积显著增加;两种纤维类微塑料电镜照片说明了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变化。由于较大的表面积会导致其易与其他污染物结合,携带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生活中,因此仍需重视微塑料污染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南极海洋生物微塑料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作为本底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南极生态系统微塑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州湾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2008年春、秋两个季度的连云港海州湾海域渔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分布特征、群落结构、资源密度和多样性等.本次调查共有渔获物62种,其中鱼类28种、虾类12种、蟹类7种、头足类4种、贝类11种.春季在种类数、尾数渔获量和尾数资源密度上明显高于秋季;而在质量渔获量和质量资源密度方面,即资源单位个体质量秋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7年春、秋两季天津市潮间带生物的取样、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种类,同2005年潮间带生物调查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秦皇岛海域赤潮发生情况,对2005-2017年的秦皇岛市海域海洋赤潮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大型面积赤潮(大于100 km 2)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2.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日本枪乌贼时空分布的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州湾及邻近海域2011、2013、2014和2015年春、秋两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的资料,运用重心分布和空间变异函数等方法研究了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资源密度重心和个体大小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日本枪乌贼在不同年份春季的平均胴长均比秋季大,且春季日本枪乌贼胴长的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秋季除2011与2013年、2013与2015年胴长的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年间胴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小个体日本枪乌贼空间分布的区域化差异不明显,春、秋季日本枪乌贼的优势胴长组均为20~50 mm;春、秋季日本枪乌贼的资源分布重心移动轨迹相反,在年际、季节间重心分布的差异不显著(P0.05);日本枪乌贼的资源密度在20~30 km的尺度范围内空间异质比小于75%,呈现中等或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性。对日本枪乌贼个体规格与资源密度时空异质性的研究,可为其渔业合理的开发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章守宇 《水产学报》2006,30(4):475-480
根据2003-2004年对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运用对比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水质、底泥和浮游生物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所产生的上升流将沉积于底泥的氮营养盐携带至上层,使得鱼礁区的海水特性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鱼礁区与对照区点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度由投礁前极高的0.963下降到投礁后3个月的0.863和7个月后的0.685,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鱼礁区的浮游动物个体增重率明显,达到了对照区的5倍之多,十分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殖,人工鱼礁对于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得到了确认。  相似文献   

14.
大连黄海沿岸海域涡鞭毛藻类有毒有害赤潮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近数十年来,有毒有害浮游生物所形成的赤潮对世界水产养殖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近10余年,一些新兴赤潮生物形成突发赤潮,致使养殖鱼类、贝类和藻类大量减产.例如,依据松山幸彦(2003)报道,在日本,圆鳞异囊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自1998年在西部海域肆虐,对英虞湾珍珠养殖、广岛湾牡蛎养殖、熊本县和福冈县菲律宾蛤仔养殖造成毁灭牲打击,在1992年至1998年7年内,所造成的有案可稽的累计损失金额高达100亿日元,仅在1998年在广岛湾就造成损失金额高达39亿日元牡蛎死亡.不过,无论是传统赤潮生物,还是新兴赤潮生物,对水产养殖,尤其是对鱼类和贝类养殖危害最重的赤潮生物当属有毒种类繁多的涡鞭毛藻类.  相似文献   

15.
<正>近数十年来,有毒有害浮游生物赤潮成为世 界性海洋生态与经济问题。依据日本本城凡夫 (1999)报道,1971-1995年在日本,赤潮所造成 的全国被害总额高达416亿日元,年平均高达17 亿日元。 迄今,对鱼、贝类养殖危害最大的赤潮浮游生  相似文献   

16.
赤潮是指海洋中的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福建省福州市海域辽阔,海岸线曲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1990年5月-1991年1月的海岛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南日岛周围水域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分布概况,鱼类区系组成及其特点,数量分布和资源量。并提出了资源特点和合理利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赤潮是一种生物现象,海洋单细胞藻类大量繁殖,主要由Pyrod inium、多甲藻(Peri-dinium)、角藻(Ceratium)、膝沟藻以及短裸甲藻(Gymno-dinium)等属种类所引起的。这些种类大量繁殖,当每毫升数量达到好几百个时,海水色泽变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天津近海海域赤潮发生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渤海湾(天津)近海水域的赤潮发生情况,针对赤潮发生的特点和机制,阐述了防范赤潮的几点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福建海域赤潮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赤潮是由小型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和聚集引起的。引发赤潮的浮游生物有数十种,每种不同赤潮生物引起的赤潮,其特点和所需的环境条件都有差异。必须对我省的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习性利大量繁殖的规律,逐一进行研究,才能预测预报赤潮,减轻赤潮火害。自祸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成立以米,赤潮监控已成为海洋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的重点,目前闽尔四(石霜)海域、三沙湾、厦门湾已列入赤潮重点监测海域,其它海域也全面开展赤潮监视监测,努力减轻赤潮灾害。全省有福建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宁德海洋环境监测站、宁德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闽东海洋环境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