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 1997~ 1998年对二棱大麦新品种单二播期、密度、氮肥用量、穗肥比例、磷肥用量等五因子二次回归正交试验结果表明 ,单二大麦在本地 10月 2 9日前后播种 ,基本苗 10万 /亩左右 ,群个体质量高 ,生育进程适宜 ,前期发苗好 ,穗数足 ,中期生长稳健 ,粒数较多 ,后期灌浆结实好 ,粒重高 ,易夺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
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在0~200 kg/hm^2的范围内,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氮肥施用量40~240kg/hm^2比CK(无肥区)增产38.90%~169.45%,比只施用磷、钾肥的处理增产16.99%~129.94%.氮肥用量增加,单穴穗数、穗粒数增加;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和饱满粒率下降.穗颈长、穗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量、着粒密度增加;植株高度、单穴草重、生物产量、谷草比和经济系数提高.适宜的氮肥用量为160~200 kg/hm^2,不仅增产率高,而且其它性状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在0-200 kg/hm2的范围内,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氮肥施用量40-240 kg/hm2比CK(无肥区)增产38.90%-169.45%,比只施用磷、钾肥的处理增产16.99%-129.94%。氮肥用量增加,单穴穗数、穗粒数增加;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和饱满粒率下降。穗颈长、穗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量、着粒密度增加;植株高度、单穴草重、生物产量、谷草比和经济系数提高。适宜的氮肥用量为160- 200 kg/hm2,不仅增产率高,而且其它性状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特优63制种产量较汕优63高二成以上,主要是龙特甫A营养生长期长于珍汕叮A10天左右,穗大粒多,花时早,花期集中,往头外露多,异交率高,每穗实粒数较珍汕97A多10粒左右。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高产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8个大麦品种比较研究,大中88-91、西引二号等六棱大麦熟期迟,抗寒性强,成穗率低,穗数少,穗型大,粒数多,粒重低,产量高。二棱大麦,苏啤3号熟期早,抗寒性中等,分蘖性较强,成穗率高,穗、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高;扬饲麦3号熟期偏迟,抗寒性较强,分蘖性强,成穗率、有效穗及粒重中等,穗型较大,粒数较多,产量较高;苏引麦3号熟期早,抗寒性差,成穗率较高,穗数中等,穗型大,粒数多,产量中等;单二熟期迟,抗寒性与分蘖性强,成穗率高,穗数足,穗型偏小,粒重高,产量中等;沪麦16熟期适中,抗寒性较强,分蘖性中等,成穗率低,穗数少,穗型较大,粒数较多,粒重中等,产量较低;扬农啤2号熟期早,抗寒性差,穗数少,穗型很小,粒数很少,粒重特高,产量低。  相似文献   

6.
氮肥运筹对“二旱一水”大麦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通过分析氮肥运筹对“二旱一水”大麦产量及品质的作用表明,“二旱一水”大麦以亩施10kg氮肥处理产高,品质亦最好,在施肥技术上应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肥施用比例,控制倒二叶肥施用数量,人而增加穗数,提高分蘖成穗率,提高大麦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减少针后茬作物玉米的影响,使麦玉协调增产。  相似文献   

7.
汕优10号制种技术要点范孔斌(漳平市农业局,364400)汕优10号是由珍汕97A与密阳46配组成的杂交水稻。具有丰产性好,结实率高、抗稻瘟病能力强,米质好,增产幅度大等特点,是一个较理想的早、中、晚兼用的当家组合。但是汕优10号的制种要求技术较高,...  相似文献   

8.
以优质玉米驻玉309为材料,研究了铁萑旋耕碎秆破板结、免耕秸秆覆盖无耕翻、传统耕作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播种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铁茬旋耕碎秆破板结、免耕秸秆覆盖比传统耕作,出苗时间有所延缓,植株生长快,株高较高,同期叶片数多,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产量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5.53%、2.01%。  相似文献   

9.
甜菜遗传单粒型三倍体杂交种甜单二号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甜单二号(原代号TD8716)系以TDm106为母本,T410为父本,按母父本3∶1自然杂交而成。该品种在黑龙江省甜菜品种生产示范试验中(1995~1996年),平均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为34980kg/hm2、17.57度、6101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甜研301提高10.3%、0.10度、12.4%。甜单二号品种稳定性好,抗褐斑病,耐根腐病,适宜在黑龙江省的红兴隆、肇源、拉哈、绥化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壮丰安对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用量的应用效果。在生产上使用壮丰安进行化控,确实能起到较好的化控和增产效果,但浓度的配制不容忽视,随着用量的增加,与产量密切相关的主茎绿叶数、百仁重、单株结果数、饱果率、单株生产力等经济学特性都会有明显的增长,当用量增加到30m l/667m 2 时达到顶峰,之后随着用量的增加,各项指标都会随着下降,因而化控时,选择好适宜的用量,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高产条件下的栽培尤其应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以20个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考察主要性状,并分析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全株有效角果数、第一、二次有效分校数、株高、角果密度及全株有效角果数与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株型性状间,只株高与主花序长达显著正相关。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间,株高与主花序角果数和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因此,油菜高产育种应在增加全株有效角果数、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基础上,选择植株高、角果密度大、主花序长、分校部位低的株型。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沿海地带是我国啤酒大麦的重点产区。射阳河流域为适产区,该区生产二棱型啤酒大责具有千粒重高,发芽率、发芽势高,可溶性糖含量多和蛋白质含量适中等优点。为了更好地种好啤酒大麦,充分发挥其优质,高产、高效潜力,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我们对1987-1993年间40个田块,二棱型啤酒大麦的产量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其特征和啤酒酿造对原料品质的要求以及优质高产栽培实践,提出了一优二高栽培技术.产量构成特点二棱型啤酒大麦40个田块的产量及构成分析(表1)表明,穗数、粒数的趋势是随着产量的提高而上升,而粒重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多效唑对春花生的喷施效果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4年来的试验和大田应用调查结果表明,多效唑对春花生有明显的矮壮作用和10%~20%的增产效果。施药量与控长率呈高度直线相关,与产量呈曲线回归关系。适宜用药量和浓度一般以350g/hm2、60ppm左右为佳,矮生品种用量可低些,其它品种用量宜高些。多效唑对花生的生物效应与喷施B9相似,主要是通过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增加萸果数和提高充实度起增产作用,但使用效益优于B9。生产应用上,做好栽培技术的配套,更有利于发挥多效唑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谷10号高产的生理成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谷品种鲁谷10号高产有以下两方面的生理原因,首先有较大的库容量,即穗粒数多,其次其交合源和吸收源性能好,表现为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峰值高,而且后期也维持较高值,从根系吸收活性来看,伤流量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种豫谷1号和矮秆品种矮88。  相似文献   

15.
通过1997-1998年对六棱大麦新品系88-91播种期、基本苗、氮肥用量、穗肥比例、磷肥用量等五因子二次归回正交试验,着重研究了播种期、基本苗与生育进程、茎蘖动态、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关系,明确了88-91大麦在本地区最佳种期为10月12~16日,适宜基本苗为11万~14万/苗。  相似文献   

16.
对高、中、低产粳稻品种的株高、穗长、有效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生物产量进行比较,认为高产、中产、低产品种在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生物产量和有效穗数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高产品种较高,中产品种次之,低产品种最低,有效穗数表现相反趋势。另外,不论是高产品种还是低产品种,结实率均随颖花数的增加而变小,在相同颖花数量条件下,高产品种的结实率普遍高于低产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不同氮肥用量和机插密度对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盐粳15号农艺性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于2020年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吕良镇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淮南试验站进行不同氮肥用量和机插密度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对盐粳15号的生育期、株高、产量及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盐粳15号的生育期延长,株高增高,高峰苗和有效穗数随之增加,但成穗率却随之减少,每穗总粒数先增加后减少,结实率降低,产量先升后降.不同机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高峰苗和有效穗数随之增加,成穗率、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降低,产量先升后降.氮肥用量与机插密度之间有一定的互作效应.适当地增加机插密度可以弥补低氮水平下产量的损失,而在高氮水平下,机插密度应适度降低.综上,氮肥用量与机插密度分别为300 kg/hm2和27.8万穴/hm2时,盐粳15号生育期、株高适中,群体、穗粒结构协调,实现了最佳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18.
显性无腺体品系和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显性无腺体陆地棉品系和4个常规棉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12个组合10个性状的竞争优势,并对杂种优势预测作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最大,平均为15.11%,超过15%的杂种棉审定标准,其次是单株结铃数,为10.56%,子棉产量为9.59%,纤维品质的优势较小,但都有所改善,亲本配合力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组合F1性状的变异主要是受基因型控制的。杂种优势预测结果表明:杂种优势与杂交成铃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杂交铃铃重和双亲平均铃重的比率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杂交铃单铃子数和双亲平均单铃子数的比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可预测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以杂交稻泰优390和隆晶优1212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在不同秧龄(15、20、25和30 d)下对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杂交晚稻的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秧龄下,单本机插的处理分蘖数均少于常规机插,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和二次枝梗比常规机插平均高18.36%、21.00%和26.92%;单本机插分蘖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低于常规机插,但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要高于常规机插;单本机插分蘖中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单茎干物质量分别比常规机插高0.02 g、0.11 g和0.37 g;单本机插在15、20、25和30 d秧龄下的产量分别较常规机插高10.08%、11.08%、18.64%和20.07%。由此可见,杂交晚稻采用单本密植机插,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形成个体优势,增加二次枝梗数,扩大库容量,提高齐穗后群体干物质量,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沿江高沙土地区磷、钾肥配比施用对玉米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紧凑型玉米品种掖单13号为材料,通过在一定量施氮水平下,磷、钾肥的不同用量及其比例的研究,明确磷、钾肥的配比施用对玉米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从而为玉米高产栽培中科学施肥,获得最佳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