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典型黑土区天然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0~200cm土层范围内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等指标的测定、计算和分析,旨在对未经开垦干扰黑土土壤酶活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未受干扰黑土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分别在6.88~10.71ml/(g土·20min)、7.37~45.92μg/(g土·24h)、3.06~3.59ml/(g土·24h)、0.28~2.28mg/(g土·24h)、3.65~9.77mg/(g土·24h)之间变化,其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及蔗糖酶在60~80cm土层时显著高于其上下两层。研究结果可为探讨黑土质量的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植被恢复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长寿湖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的垂直变化特征,采用重力采样器采集水库沉积泥沙,测定了沉积物样品的容重、颗粒组成、总有机碳(TOC)等。结果表明:自1956年水库建成后,长寿湖水库采样点沉积物的厚度为92cm,年均沉积深度为1.59cm。沉积物颗粒粒径随深度减小呈现出先变细,再变粗,表层变细的变化趋势。沉积物中TOC平均含量为14.14g/kg,从建库开始,采样点沉积物中TOC的含量变化趋势是先减小;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如退耕还林、城市化进程加快等,特别是水面上肥水网箱养鱼等活动,使沉积物中TOC含量逐渐增加;在2004年长寿湖水库全面禁止肥水养鱼后,TOC含量逐渐减小。研究长寿湖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的垂直变化,对认识水库沉积物物理性质、沉积历史及沉积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发生学性状随海拔的垂直变化特点,选择位于亚热带常湿润气候区的贵州省雷公山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与采样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的17个土壤剖面的理化性状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公山土壤的众多发生学性状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土壤矿物质风化减弱而有机质和养分积累增强的变化趋势。表土层厚度、砾石、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腐殖质的H/F比,土壤粉砂含量、粉黏比、CEC、ba值、氧化铁活化度、黏粒Sa值、黏粒矿物中蛭石和云母相对比例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土体厚度、表土胡敏酸E4/E6比值、土壤黏粒含量、游离氧化铁含量、氧化铁游离度和黏粒矿物中高岭石相对比例则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研究土壤酸化明显,pH和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研究认为,雷公山地区土壤发生学性状主要受现代成土环境影响,随海拔变化的温度可能是控制这一地区土壤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区内土壤主要发生学性状随海拔升高呈波动状变化,多数发生学性状具有协同变化的特征;不同地理发生学分类土壤带间发生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土和雏形土,二者也不存在海拔上的明显分界,而呈现复合分布。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受复杂地形影响,以往大尺度研究皆是对整个研究区地形特征进行统计,局部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和差异研究较少。本文以黔桂喀斯特山地为例,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垂直梯度指数,刻画和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0年,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的净变化面积较小,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剧烈。耕地被建设用地挤占,林地和草地又被开垦为耕地;生态恢复工程使得林地、草地和水域等明显增加。增加和减少的耕地在垂直分布上明显错位,减少耕地主要分布于低海拔(0~200m)和缓坡度(0?~5?)区域,而增加耕地主要位于高海拔(600~1 400 m)和陡坡(8?~25?)区域;增加和减少的林地和草地在分布上相互对应,分别在800~1 400 m和8?~25?出现峰值;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多位于低海拔(0~800m)和缓坡度(0?~5?)区域。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垂直梯度指数发现,尽管2000—2010年研究区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最低海拔和最缓坡度等级,但局部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趋近于相对更高海拔和陡坡区域分布。有限土地资源使得喀斯特山区有向高海拔、陡坡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开发的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垂直梯度指数,既可进一步支撑采用全局统计分析方法结论,也可分析和挖掘土地利用变化垂直分布特征的局部相对差异。  相似文献   

5.
朱立新  周国华  顾金秋  任天祥 《土壤》1996,28(1):34-37,57
杭嘉湖平原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包括杭州、嘉兴、湖州、余杭、桐乡等十几个市县,总面积约l万平方公里。1990-1992年,我们在该区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农田土壤,采集了11个土壤垂直剖面样品,剖面深度1米。取样间隔20厘米.分析了土样的10种营养元素的全量及有效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研究了这些元素的垂直变化特征及与成土母质和土壤物化条件变化的关系。下面就研究结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pH和Olsen-P的垂直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潮棕壤4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14年后土壤pH和Olsen-P在0~150cm土体10个土层中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pH和Olsen-P含量的剖面分布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pH和Olsen-P有较大影响。林地和撂荒地0~5cm土层pH分别为>7.0和6.5~7.0,玉米地0~20cm各土层土壤pH基本为6.0以下;20cm以下各土层中的pH,水稻田土壤呈微碱性,玉米地和撂荒地接近中性,林地呈微酸性。土体中Olsen-P平均含量为撂荒地>林地>水稻田>玉米地。水稻田和玉米地0~20cm的3个土层Olsen-P含量明显高于20~80cm的4个土层,表明耕地土壤由于施P肥而导致的P素表聚性;林地和撂荒地0~5cm土层的Olsen-P含量大大高于5~80cm的6个土层,这可能与林地和撂荒地的P素生物归还及基本不受人为扰动有关。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层次Olsen-P含量垂直分布的散点折线图呈现出较为相似的特征。80cm以下的3个土层Olsen-P含量接近或超过表层土壤,主要是受母质层相对较高的全P含量影响所致,也可能与地下水作用有关,不过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水资源紧缺地区多年生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采用中子仪测定法,于2002-2006年对宁夏自治区固原市上黄生态试验站人工柠条林地(生长季4-10月)的土壤水分进行了监测。并应用隔室分析法建立了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模型,对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参数取值特定的条件下,模型可表达试区内不同降雨条件下柠条人工林下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拟合优度R2符合统计学要求,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地处半干旱风沙区的科尔沁沙地为对象,研究了沙漠化过程中旱作农田土壤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产力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农田的风蚀,土壤发生粗化,土壤环境明显恶化,导致生物产量大幅度下降。其中,严重沙漠化农田和非沙漠化农田相比,其土壤粘粒、有机质、水分、全养分、速效养分、生物量及光合效率分别下降84.3%,65.5%,74.8%,9.25%~72.8%,27.5%~69.0%,60.5%,56.8%,地温升高0.9℃。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粘粒和有机质的吹蚀是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4,0.9638),土壤粗化和含水量的减少引起地温上升(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9和-0.9965),而作物产量的下降与土壤含水量、速效N的降低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2和0.9425。在科尔沁沙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增加土壤含水量(发展灌溉)和增施肥料(有机肥及尿素)是防止农田沙漠化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82~1955年四川盆周21个山地剖面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盆周山地逆温规律,指出山地逆温使山地某些气候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现非线性变化。掌握这些变化特点对认识山地气候分布规律及其对农业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利用年限蔬菜温室土壤性质垂直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摸清温室土壤性质的垂直变化与蔬菜作物生长的关系,采取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利用年限温室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标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蔬菜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酸化、硝酸盐含量与利用年限呈正相关.温室土壤全盐含量自上而下呈现出高-次高-低-中的变化规律,盐分主要集中在根系密集的0-40cm土层;耕层土壤全盐量变幅在1.3~5.7g/kg之间,平均为3.2g/kg,属重度盐害.中度盐害程度以上(总盐>2.0g/kg)的占调查对象的75%,全剖面中,随着土层的下移,盐害程度逐渐降低.耕层pH均值7.96,与对照相比,下降0.61个单位.60-80cm的土层pH均值8.3,呈碱性,与对照相比,平均下降0.27个单位,温室土壤0-80cm内pH值呈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一定的“弱酸化”现象.耕层土壤硝酸盐平均高达63.3mg/kg,是对照的5.5倍,60-80cm土层硝酸盐则是对照的6.8倍.全土壤剖面硝酸盐淋洗现象明显.除特殊的温室环境影响外,主要归因于有机肥用量少,过量或偏施化肥,常年连作,不合理灌排等.  相似文献   

11.
河北曲周盐渍土区土壤元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地处华北冲积平原的曲周盐渍土区土壤元素全量 (ST)、1∶1浸出液(SE)和土壤溶液 (SS)中各元素的浓度范围和特征 ,及其与地下水中元素的联系。土壤元素全量主要与土壤质地 (反映了矿物组成 )有关 ,只有盐渍化严重的土壤 ,易溶性元素对其全量的增加有一定影响。元素在土壤溶液和 1∶1浸出液中的浓度差异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各土层元素在SE中的含量占全量的百分率 ,其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元素的可溶性和移动性。土壤—地下水系统中 1m和 2m土层的大部分元素在 1∶1浸出液中的浓度平均值与地下水矿化度和与地下水中相应元素的浓度值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无相关关系的元素 ,大多属迁移系数较小的元素。文中还以例说明了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 1∶1浸出液中元素浓度垂直剖面特征 ,以及与地下水中相应元素浓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白军红  欧阳华  王庆改  王春梅 《土壤》2003,35(5):419-423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直带土壤-植物系统中Pb元素含量的水平变异和垂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垂直带土壤Pb含量均在25mg/kg以上,且各土壤带Pb的平均含量与其变异程度相反,棕色针叶林土Pb平均含量最低但变异最大,而山地生草森林土Pb平均含量最高但变异最小;垂直带植物Pb含量均低于克拉克值,与垂直带土壤Pb含量高低基本相吻合,但其变异以高山苔原带变异最大,岳桦林带变异最小;植物Pb含量垂直分异显著高于土壤Pb含量,变异系数达89.76%;植物对Pb的富集能力依植物种类及器官不同而异;成土母质和母岩、土壤pH值、有机质及土壤质地是影响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岩溶山区贵州修文县2年的土壤水分定点观测,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坡度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坡度之间,土壤水分的变化差异极为显著;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蔬菜地的土壤水分变化与其他两种用地的差异极为显著,而裸地与小麦-玉米轮作地之间却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时间径流深虽然16°坡地>9.5°坡地>6.5°坡地,但土壤水分却存在9.5°坡地>16°坡地>6.5°坡地的关系,初步分析这是由土壤剖面质地差异所致,从剖面分布来看,土壤水分含量都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坡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BC层以上,而在C层这种影响较弱,坡度因素的影响深度比土地利用方式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岩溶山区贵州修文县2年的土壤水分定点观测,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坡度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坡度之间,土壤水分的变化差异极为显著;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蔬菜地的土壤水分变化与其他两种用地的差异极为显著,而裸地与小麦—玉米轮作地之间却没有显著差异。同一时间径流深虽然16°坡地>9.5°坡地>6.5°坡地,但土壤水分却存在9.5°坡地>16°坡地>6.5°坡地的关系,初步分析这是由土壤剖面质地差异所致,从剖面分布来看,土壤水分含量都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坡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BC层以上,而在C层这种影响较弱,坡度因素的影响深度比土地利用方式小。  相似文献   

15.
甘肃景电灌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李小刚 《土壤学报》2000,37(2):263-270
本文对甘肃景电灌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团聚性很差,团聚体以非水稳性为主,稳定性很低。粘粒对于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影响最大,显示土壤中粘粒物质是目前这一地区土壤结构形成的最为重要的胶结物质。碳酸钙对于团聚体形成的胶结作用次之,有机质由于含量低,其胶结作用最小,但是有机质对于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大于碳酸钙的影响,易溶性盐使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降低,土壤微团聚体研究表明,土壤  相似文献   

16.
兽药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劲强  董元华  安琼  刘新程 《土壤》2005,37(4):353-361
兽药抗生素的环境暴露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但是,以往的少数相关研究仅仅报道了某些兽药抗生素在水体环境和底泥中的存在,其中涉及土壤体系的则更少。同时,对兽药抗生素在土壤中的暴露途径和迁移、转化等了解较少。某些兽药抗生素如土霉素等,在环境中的持久性较强,对生物和环境可能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本文回顾了某些兽药抗生素在土壤体系(包括底泥)中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7.
苏南某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分级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安中华  董元华  安琼  王辉 《土壤》2004,36(6):631-635
以苏南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某市为试验区,在对该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调研之后,对试区农田土壤的环境质量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类。结果表明:单因子污染指数最小的是六六六,其次为Pb和Cr,均无超标样点;少数传统菜地和大棚菜地土壤中DDT的污染指数接近或超过1,表明其中DDT残留量已超标,单因子污染指数最为严重的是Cd。就综合污染指数而言,除水稻土均值为0.57,低于0.7,属安全外,其他3类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值在0.72~0.95之间,处于警戒值。试区内约有20%以上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超过1,表明土壤受到轻度污染,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三个垂直带谱中土壤氧化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穆斯堡尔谱分析、化学分析和光学显微镜分析,对福建三条最有代表性的土壤垂直带谱中的粗粒及粘粒氧化铁矿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赤铁矿从黄壤-黄红壤-红壤-赤红壤逐渐增多而针铁矿逐步减少,粗粒原生矿物组合类型从复杂趋向简单。铁的游离度及晶胶比从黄壤-黄红壤-红壤逐渐升高而活化度逐渐下降,但赤红壤例外,这可能与其成土年龄有关。本文还讨论了土壤分类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试验测定资料,分析研究了草地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规律,得出草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可划分为春季失墒期、夏季增失墒交替期、伏秋增墒期;土壤水分动态曲线波动主要受降水补给量和牧草耗水量的影响而变化,雨季降水对旱作草地土壤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昆明地区主要花卉蔬菜基地设施栽培土壤养分变化特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苏友波  李刚  毛昆明  张乃明 《土壤》2004,36(3):303-306
昆明地区蔬菜、花卉种植以设施栽培为主,本文对不同棚龄的大棚设施土壤pH、全N、P、K、碱解N、速效K、有效P、交换性Ca、Mg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棚龄年限的增长,耕层土壤pH值、有机质和土壤交换性Ca、Mg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但无论是露地还是盖棚土壤有机质(52.8 g/kg)都较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较大幅度提高;耕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全N、有效N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耕层土壤中,土壤速效K和速效P呈现明显的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