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甘肃省中药材、马铃薯、花卉、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概况、生产现状以及竞争优势分析,提出了培育甘肃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对策和措施,希望对加快甘肃农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类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8):143-149
创建道地药材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简称"特优区"),将优化中药材布局,保护中药材的道地性,促进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与中医药现代化。本文介绍了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概况,研究抚松人参、安国中药材、上党中药材、亳州中药材、霍山石斛、邳州银杏、石柱黄连、兴仁薏仁米、织金竹荪、文山三七、宜宾油樟、岷县当归、中宁枸杞、柴达木枸杞等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探讨中医药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药材类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依据平凉市中药材发展现状和主要的中药材资源,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中药材优势种植产业区规划、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建设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及育种和繁苗基地、建设中药材集散市场和服务信息网络系统6个方面制定平凉中药材发展初步规划,以促进该市中药材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从国内比较优势、显示性指标等方面构建了切合实际的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研究的指标体系,分析了甘肃特色农产品国内比较优势,结果表明:特色种植业当中:马铃薯、制种和中药材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比较优势突出;特色畜牧业中,小规模生猪、中规模蛋鸡和大规模奶牛具有较强的成本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陇南市中药材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陇南市中药材生产在全国、甘肃省范围的比较优势及9县在全市的比较优势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陇南市整体上及9县的中药材生产与全国和甘肃省的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显著的比较优势,9县在陇南市的比较优势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优势均主要来源于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较低或处于劣势。并提出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媛 《甘肃农业》2005,(11):95-95
本文应用要素比率分析法,用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建立比较优势指标体系,以全国其他省、市、区为参照,对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优质推广品种作物以及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制约农产品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对提高甘肃省农产品的市场化效率和效益,进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能力的农产品基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甘肃省通渭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所遇到的瓶颈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龙头企业、发展品牌、提高科学技术和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为对策,更好的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化经济。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中药材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是中药材生产大省,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中药材种业是中药材产业化的基础,建设特色中药材种业强省对提高甘肃省药材品质、保障药源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甘肃省中药材种业发展现状的调研,系统分析了中药材种业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研究;重视新品种选育,加速品种选育进程;加强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鼓励推进制种园区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强度;建立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农产品品牌建设逐渐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能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同时又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围绕优势、劣势、机遇、威胁4个方面,对克山马铃薯品牌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并结合克山马铃薯品牌建设的实际状况,提出强化品牌意识、延伸产业链、深化落实数商兴农、加强品牌宣传等对策,为克山马铃薯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为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国营临泽农场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市境内,是一个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场现有土地面积5.3万亩,资产总额1.6亿元。近年来,农场按照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培育了具有产业优势、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特种药材、苜蓿草、作物制种和中药材等四大支柱产业,有2.5万亩苜蓿草、5000亩中药材、10000亩高效经济作物制种。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SWOT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了解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的现状,对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通过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树立品牌形象等应对策略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区优势,弥补劣势,把握机遇,消除和规避威胁,推动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甘肃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从马铃薯生产现状出发,在分析其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的同时,探讨了加入WTO后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据此认为甘肃马铃薯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发展空间较大,应针对马铃薯产业的生产特征和产业特征,结合甘肃实际的自然环境条件、产业发展环境和市场导向等现状,发挥区域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充分利用甘肃省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提高农民收入;促进马铃薯加工增值,使甘肃省从马铃薯种植大省发展成为加工大省;强化市场营销,改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马铃薯产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升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甘肃打造马铃薯种业强省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升甘肃马铃薯种业发展水平,攻克种质创新难关,通过对甘肃省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摸清了马铃薯种业在甘肃省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瓶颈,确定了种业强省的思路、策略及目标,围绕种质资源、脱毒种薯繁育等方面,提出构建新型育种主体、突出商业化育种、科研平台与繁育基地水平提升建设、种薯监督管理、品牌打造及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立足甘肃省实际,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农业发展区位、特色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整体实力、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建设具有的优势;农民收入、劳动力资源、农业信息、农业市场化程度、农业资本盈利性低的劣势;政策、经济、社会文化、自然、交通环境方面的发展机遇;以及经济增长与政策性限制、总体规划、城市发展压力、市场经济发育、管理体制方面面临的困境.应用SWOT矩阵分析,提出甘肃省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从政府领导、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土地使用、运行机制、农产品营销、利益补偿提出了发展对策;提出了区域经济中心、经济转型、绿洲节水、农牧业特色、工农业崛起5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是农业大省,玉米是第一大种植作物,更是全国第一玉米制种大省,加快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甘肃省玉米产业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分析了甘肃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找出了制约甘肃玉米种业发展的不足和问题,并就玉米种质资源、育种、制种产业等方面的突破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粮食作物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以甘肃省14个市(州)粮食生产区域为单元尺度,对甘肃省三大类粮食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区域内部粮食生产变化的异质性。结果表明,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地域性差异较大。粮食主产区呈现由西向东、由灌溉区向旱作区转移的态势。小麦播种面积直线递减,粮、经兼用的玉米、马铃薯播种面积上升。甘肃省粮食生产品种类型及区域结构变换更替明显,种植业比较收益高低是决定更替变换的主因。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然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给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以区域品牌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在分析甘肃省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面临的困境,继而探讨了区域品牌战略下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构建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甘肃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构建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意义及构建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设想,并从设立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财政专项和运行专项;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阐释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深入分析了特色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文化创意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出了及时发掘地方特色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壮大涉农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完善涉农法规制度,切实加强部门合作联动,不断增强宣传力度等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