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靖州县松针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松针褐斑病为害特点与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其在靖州县的发生与危害现状,并根据病害发生区地理、气候特征分析了该病流行原因;综述了其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在我国闽、粤、赣、皖等省发生较普遍,曾经在一些地方使国外松和日本黑松幼林造成重大损失。该病菌的侵袭力强,林间病树上终年都有活孢子存在,如果条件适宜,就能迅速发展,严重危害。一般而言,长江以南的山区温暖多雨,空  相似文献   

3.
南京林业大学国外松松针褐斑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鉴定认为:喷1:1:100波尔多液或0.01(有效成分)托布津液对苗期褐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若在喷洒托布津后再  相似文献   

4.
福州市松针褐斑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珠河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2):68-69,73
介绍福州市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Thum.)Sydow.]的发生、发展状况,分析了该病流行原因,提出了具体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对局部发生蔓延迅猛的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最近省林业厅在阳江县为此专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全省各地、县、林场的30多位科技人员相互交流了情况,参观了防治现场,探讨了防治措施。南京林学院李传道副教授应邀到会作了松针  相似文献   

6.
松针褐斑病在我省驻马店地区主要危害黑松、火炬松、油松、赤松等,以15年生以下幼林受害严重。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病害在林间流行的主要因素。化学防治在5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雨后施药,每年3-5次,使用多菌灵800-1000倍液喷雾、相对防治效果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松针褐斑病的发生规律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发现在发病严重的湿地松林下及林缘的马尾松幼树已普遍感染松针褐斑病,发病严重的个别植株已濒临死亡。通过对标准株观察,4-5月为发病盛期,5-6月为发病高峰期,7-9月为新叶发病期,10月以后病菌扩展缓慢。感病...  相似文献   

8.
松针褐斑病     
松针褐斑病为Scirrhia acicola所引起,影响长叶松(Pinus palustris)生长,并可致死.该病使美国南方松林年生长量减少达453000立方米以上,直播长叶松在草丛阶段受害最重,即使其不能开始旺盛的高生长,严重感病植株可延续草丛阶段达10年以上.褐斑病目前已成为部份松类包括欧洲赤松(P.sylvestris)生产一个严重障碍,在美国北部及中部各州,栽植用作圣诞树的松树,由于该病引起落针,失去了圣诞树的商品价值,每年损失达几千美元.  相似文献   

9.
松针褐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害概况松针褐斑病是松树一种严重的叶部病害。根据Wolf等的报告,褐斑病的历史要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病害曾被称为“红斑”、“锈病”、“叶锈病”。后来最常见的病名为“针叶褐斑病”或“褐斑病”,也有人称之为“褐斑叶疫病”,以示病害  相似文献   

10.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是我国福建、广东等地区严重的松针病害,主要为害湿地松、火炬松、长叶松、日本黑松等。松树感病后,病情发展迅速,针叶大量枯黄脱落,松林成片死亡。我们对此病害选用了多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获得了  相似文献   

11.
松针褐斑病综合防治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包括三项措施11种方法均取得防治效果。其中营棒措施较好,尤其是采用砍、剪、清、盖为最佳,防治效果可达94.9%,且简单易行,省工、省钱。病害盛发期采取砍、剪、清后喷0.5%或1%的波尔多液,防治效果达83.79%。单用0.5%波尔多液或800倍敌克松,防治效果亦可达71.78%和66.68%。  相似文献   

12.
草坪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草坪褐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4年周年观察的结果,松针褐斑病在严重发病区周年均有发生,以9月份最为严重。根据套袋检查的结果,病菌周年均可侵入寄主,高峰期为4月下旬和9月上旬,较高温湿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但温度过高会抑制病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浅析松针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通过对松针褐斑病的分布进行介绍,症状进行阐述,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松针褐斑病发生程度(发病率、感病指数)与立地因子(坡度、坡向、坡位)、林分状态(林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松针褐斑病的发病率的影响大小排序为坡度>坡位>林龄>坡向>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对感病指数的影响大小排序为坡度>坡位>坡向>平均胸径>林龄>平均树高;对发生程度总的影响大小序列为坡度>坡位>坡向>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  相似文献   

16.
松针褐斑病的病原菌为Iecanosticta acicola,在病叶上或叶上的病了实体和病组织中的菌丝体是初侵染源。侵染期主要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病原菌通过雨水的溅散主风力而传播。在发病初期采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托布津农药喷液及人工摘病叶的进行防治,均能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草地早熟禾是我国北方主要建植草种,褐斑病对其危害严重。本文主要介绍了草地早熟禾褐斑病发生症状、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应用松针褐斑病菌菌丝对国外松松苗进行接种,以及应用脱脂棉吸附松针褐斑病菌孢子保温保存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菌丝接种的松苗一组没有出现褐斑病典型症状。用脱脂棉吸附孢子低温冷藏保存孢子有效时间不超过6d。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甲基托布津对松针褐斑病的防治效果,采用不同浓度的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2000倍液、2500倍液、3000倍液、3500倍液、4000倍液)防治松针褐斑病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甲基托布津对松针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达到一定浓度后防治效果不再增强;甲基托布津防治松针褐斑病的最佳浓度为2000倍液。  相似文献   

20.
对鹅掌楸褐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方法开展了较详细地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归纳和推理等方法.研究结论是病原菌在一年之内有多次侵染,在4月初对鹅掌楸新叶用1%波尔多液喷雾能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