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做了比较分析。旨在用分子标记方法探索亲本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关系,为后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两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杂种F1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RAPD扩增带,同时还丢失了双亲部分的RAPD扩增带,杂种F1的多态性条带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F1是真正的杂种;F2的多态性条带表明:F2与父母本的遗传距离相差不大,略偏向母本。亲本与杂种F1,F2的RAPD扩增带表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RAPD遗传标记可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李逸平  李万几 《作物学报》1994,20(5):528-535,T003
采用幼胚培养技术,获得了栽培大麦与纤毛鹅观草之间的属间杂种。研究了杂种F1,F2和BC1的形态和细胞学特点。结果表明:杂种形态介于双亲之间,不同生育阶段其主要特征分别倾向双亲这定。在结实率和主要经济性状上F2和BC1较F1有相当大的提高,但生育期进不大。根尖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构型分析表明:F1,F2和BC1均为混倍全。F1平均染色体数为22.14条,其中以28条染色体的细胞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附加系与芸薹属A基因组杂交F1的获得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蓝型油菜-萝卜d染色体附加系do和菜心为材料,通过有性杂交途径获得了F1杂种,并对F1杂种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附加系do与菜心A3间的正反交均可得到种子;除反交A3×do获得的少部分种子为假杂种外均为真杂种;真杂种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附加系do,细胞DNA相对含量介于其亲本之间。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的酯酶同工酶(EST)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的同工酶可明显区分为A、B两个区,共有4条相同位点的酶带,为亲本的基带。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杂种F1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酶带类型,同时还丢失了部分双亲的酶带,证明F1是真正的杂种,杂种F1的同工酶谱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亲本与杂种F1的酶谱表型均有一定的差异;杂种F2代的同工酶谱条带主要表现为它的大多数条带与亲本F1的相同,其他部分条带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但差异较小,同时还丢失了部分亲本F1的酶带,结合表型性状,证明F2是F1自交产生的后代。F2代的EST同工酶谱既继承了亲本部分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异性。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为给杂交选育优良小麦品种提供基础,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晋农190为父本,分别与9个普通小麦品种、7个六倍体小黑麦品种为母本配置杂交组合,对杂种F1代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发现除了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之外,其余农艺性状均表现为数量遗传,F1代表现为超亲遗传或介于双亲之间。六倍体小黑麦的灰绿色叶片或茎秆、穗长长和红色不饱满的籽粒在杂种F1代显现,可作为鉴别真假杂种的典型性状。  相似文献   

6.
以普通小麦京冬8号为母本,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为父本,杂交获得杂种F1代。在对杂种F1代和亲本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亲本和杂种F1代的叶表皮及气孔亚显微形态进行比较,得知3种供试材料叶表皮亚显微形态共同的特征是有气孔器、长细胞和毛细胞,细胞排列与叶脉平行,但母本普通小麦的叶表皮细胞轮廓清晰,排列较为整齐、光滑,气孔排列呈直线,哑铃状的保卫细胞有长短不一的刺毛;父本八倍体小黑麦的气孔周围有横向和纵向排列的嵴状凸起,气孔呈长方形、较大,排列方式总体也呈直线型,保卫细胞非常明显,但刺毛极少且短;杂种F1代无论是叶表面还是气孔的亚显微形态都与父本更相似,所不同的是叶表皮有刺毛,气孔大小介于两亲本之间。杂种F1代与双亲在形态学、叶表皮及气孔超显微形态特征上均有明显差异;超显微形态学指标也可以作为区分、鉴定远缘杂种和亲本的一项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早籼/早粳、早籼/中粳、早籼/晚粳、中籼/中粳和中籼/晚粳5种配组类型的籼粳杂种F1进行形态和生育期性状的考察,结果表明,作单季稻种植时,早籼/早粳杂种F1表现为抽穗过早,植株过矮,剑叶较短,营养生长不良。早籼/晚粳和中籼/晚粳杂种F1,抽穗偏迟,营养生长过旺。而早籼/中粳和中籼/中粳的杂种F1,抽穗较为适宜,前期的营养生长较好,中后期的株高、剑叶长等形态性状均较有利于籼粳交杂种超高产潜力的发挥,是较为理想的籼粳配组类型。  相似文献   

8.
李小雷  鲍红春  于卓 《种子》2016,(12):17-20
利用ISSR技术对老芒麦(El ymus sibiricus L.)和紫芒披碱草(Elymus purpuraristatus C.P)及其杂种F1代与BC1代的遗传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9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71个ISSR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36.6%.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230 8~0.659 1,老芒麦与紫芒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大(0.712 2),以GD值0.50为基准,分为两类,母本老芒麦、正交F1代、L-BC1、Z-BC1为一类.父本紫芒披碱草、反交F1代为一类,BC1代偏向轮回亲本老芒麦遗传.  相似文献   

9.
Elymus rectisetus( Nees in L ehm ) A.L ove et Connor是目前小麦族 ( Triticeae)中发现的唯一的无融合生殖种。本研究以普通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2 n=6x=4 2 ,AABBDD)为母本 ,以E.rectisetus( 2 n=6x=4 2 ,SSYYWW)为父本进行杂交 ,经过幼胚拯救获得了属间杂种 F1。杂种 F1分蘖力强 ,具有多年生习性 ,其形态特征偏向于父本。杂种 F1高度雄性不育 ,自交不结实。对杂种根尖体细胞的细胞学观察发现 ,杂种 F1体细胞染色体数 2 n=9x=63( SSYYWWABD) ,其中 2 1条来自普通小麦 ,4 2条来自 E.rectisetus。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频率为 :2 2 .69 16.15rod 3.0 1ring 0 .83 0 .0 1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杂种 F1及父本 E.rectisetus表现免疫 ,而母本Fukuhokomugi高度感染白粉病。上述杂种的获得为将 E.rectisetus无融合生殖基因及抗白粉病基因向小麦中转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属间F1杂种、F2和回交子代(BC1)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所用材料为Brassica juncea(2n=36)和Diplotaxis virgata(2n=18).利用子房培养在2个种间产生了3个属间F1杂交种,它们具有36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可能由B.jzncea的一个染色体组和D.virgata的2个染色体组组成。叶子的形态类似B.juncea。而花瓣的颜色为黄色,并且像D.  相似文献   

11.
周宝良  黄骏麒 《作物学报》1994,20(2):217-222
本文研究了中棉(Gossypium arboreum race sinense)与纳尔逊氏棉(G. nelsonii Fryx) 种间杂种F1的一些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杂种一代呈筒形,全株密集如毡的绒毛,叶片缺刻浅,似纳尔逊氏棉。除第一朵花为闭花外,其余均为开放花,呈玫瑰红色。少数花药退化成托叶状。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  相似文献   

12.
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F1的可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沿友  罗鹏 《种子》1995,(2):24-26
通过胚胎救的快速繁殖,首次成功地获得了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的远缘杂种。杂种植株具有期望的染色体数2n=30,具有较好的结实性,花粉萌发率为42.8%。对杂种F1的细胞学观察表明:杂种细胞内存在染色体组分割机制,可形成n=18和n=12的大小配子,从而导致杂种可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春黄瓜强优势早熟杂交组合亲本系的特征及早期产量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杂交组合是否具有强早熟杂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亲的结构特征.亲本越晚熟,F_1越易产生早熟超均优势,随着亲本熟性逐渐提早,F_1早熟超均优势削弱,超过某一极限则导致负向优势.但早熟超标优势与其亲本早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双亲差值呈负相关.此外,次级性状也存在类似现象,客观上存在优势转折的极限.总之.强早熟优势组合亲本系应具有如下特征:①早期产量高,采瓜数多;②早期主蔓雌花数多;③早期主蔓座果率高;④瓜条发育速度快;⑤无效分枝少;⑥早期叶面积小;⑦在营养生长正常的基础上初花期叶片数少;⑧开花期早;⑨第一雌花节位低.亲本系与F_1显著的相关为预测F_1早熟性奠定了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法,由13个性状的双亲均值预测F_1早期产量,多元决定系数高达98.34%,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多元逐步回归将参与预测的自变量减少到6个性状,多元决定系数达80.01%.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V型小麦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为基础材料,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V-CMS及杂种F1黄化苗和幼穗时期线粒体蛋白质表达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差异蛋白质点与CMS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比较了黄化苗和幼穗线粒体蛋白质的表达图谱,鉴定了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包括与能量代谢有关的F0-F1ATP酶复合物的亚基和一些...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利用二倍体栽培稻(Oryza stativa L.)品种8204,染色体组型为AA,2n=24作为母本,四倍体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染色体组型为BBCC,2n=4x=48作父本杂交,获得异源三倍体杂交种,染色体组型为ABC。F1根尖检查,染色体数目为2n=3x=36。用该异源三倍体杂交种的幼穗诱导愈伤组织,经长期细代培养进行原生质体游离,获  相似文献   

16.
苏丹草(S. sudanense)与高粱(S.bicolor)均为禾本科高梁属植物,两者的杂种优势明显,杂交种品质好,抗逆性强,在水产、畜禽养殖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上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种至今存在争议.本文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分析了2份苏丹草、2份高粱及其3个杂种F1有丝分裂核型,观察了3个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和2个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苏丹草、高粱及其杂种F1均为1A核型,但核型公式不完全相同,苏丹草Sa为2n=18m+2sm(sat),高粱3042A和3042A×Sa F1为2n=20m,其余材料均为2n=20m(sat).苏丹草、高粱及其杂种F1 3者在10条染色体的绝对长臂、绝对短臂、绝对全长、臂比和相对全长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苏丹草与高粱在染色体长度上的变化不明显.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和中期Ⅰ染色体核型和数目清晰可见(2n=2x=20),配对行为规则;棒状和环状二价体的频率因组合不同而异,Tx623A×S722 F1、3042A×Sa F1和Tx623A×Sa F1棒状二价体频率分别为4.887、5.710和5.126,环状二价体频率分别为5.113、4.290和4.874;在后期Ⅰ,配对的染色体能够正常分离.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0(2n=20).因此,苏丹草与高粱的亲缘关系非常近.  相似文献   

17.
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在遗传和植物育种中有重要作用。为探讨远缘杂交后代双二倍体育性提高及其细胞学稳定的分子机制,利用ALFP、MASP技术对节节麦-黑麦杂种及其双二倍体S1~S4代的基因组变异进行了分析。该双二倍的S1~S4代体细胞染色体数2n = 28的植株的比例从57.1%提高到92.5%,2n = 28的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二价体平均数目从11.7提高到12.25,平均结实率从24.5%提高到51.3%。利用两套分别扩增重复序列和单拷贝序列的酶切引物组合EcoR I/Mse I (E-M)、Pst I/Mse I (P-M)对节节麦–黑麦杂种F1和双二倍体S1~S4代扩增表明,基因组序列变异主要发生于F1代,且以序列消除为主。E-M和P-M引物扩增带中, 节节麦基因组在F1代的序列消除带数占各代总消失带数的70.00%和52.95%,而在黑麦基因组为96.88%和81.64%。MSAP分析表明节节麦和黑麦杂种和加倍能够导致节节麦和黑麦基因组序列甲基化状态改变,以甲基化为主,仅发生在F1和S1代。在S2~S4代中没有检测到甲基化变异。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豌豆F1和F2代的6个相对性状的遗传和连锁关系,并在F3代中选择高产抗白粉病株系.选择两个近等基因系Falloner和11760-3ER进行杂交,得到的F2代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这符合X2(p>0.07)适合度检测,表明是单基因遗传.花色和种子颜色与花青素关联的似然比分别为44.31和34.91,每个叶片中小叶数目和卷须类型关联的似然比为33.21.这三个关联的质量性状在P<0.00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但与白粉病性状均不相关联.选择F3代的4个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进行研究,发现总荚重和种荚比分别具有49.77%和20.01%的最高变异系数.相关性研究发现,总荚重与籽粒重量、荚宽、荚长和种荚比呈显著正相关.荚长与种荚比呈显著正相关.根据数量性状值和白粉病抗性表现,选择GN070140-2,GN070143-1和GN070140-0三个株系作为以后的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19.
芥菜型油菜与白菜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芸薹属植物芥菜型油菜和白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正反杂交后子房的离体培养,通过离体子房培养获得的杂种种子经MS培养基诱导成苗,获得了芥菜型油菜与白菜的杂种F1代植株,表现出杂种优势;通过细胞学的方法,鉴定了杂种F1幼蕾体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为母本芥菜型油菜(2n=36)和父本白菜(2n=20)的单倍体染色体数之和;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常规杂交后,经离体子房培养获得了“胚性芽”,确立了植物胚挽救的另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黄为平  郑晓鹰 《种子》1994,(3):13-15
等电聚焦电泳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分离蛋白质的有效生化技术.操作简便,分辨率高,电泳条带多而且细,信息量大,利于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文利用等电聚焦丙烯酰胺电泳方法分析了6个大白菜一代杂种及双亲幼苗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图谱,共分离出十几条酶带,F1杂种与亲本间同工酶图谱均表现出明现差异,特别是A鉴别区内的酶带差异最明显,大多为互补型,是主要鉴别区。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6个大白菜品种均可利用过氧化物同工酶鉴别由自交引起的假杂种。利用这项技术大量开展了这6个品种的商品种子纯度检测工作,同时在田间进行了验证性测定,二者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