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张昱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单纯从人的自然性或人的社会性方面,不能全面揭示人的本质。要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基础,在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中研究人,由此出发,人是其生命活动和超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2.
3.
~~
的。人的个体本质或现实本质的可变性 ,意示着人的本质具有具体历史性。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区别 ,更显示了这二者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以一方面代替另一方面 ,更不能把人的类本质或个体本质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唯一规定 ,否则 ,人就会抽象化或片面化 ,走向抽象的人本主义误区。现实的人 ,是作为类的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内在统一。现实人的本质 ,就是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及其本质的一贯思想和立场看 ,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一方面 ,劳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性 ,…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5):85-89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关键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能为中国现今教育带来发人深省的启示同时具备巨大的现实意义。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的真正内涵,对于帮助我们理清教育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有着重要且切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涛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3):86-87
不断促进、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亿万中国人民的一种伟大实践和对人类自身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追求,它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一样,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同时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再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树杰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1):124-125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著名论断。事实上,马克思是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的,而人的这种活动恰恰又离不开人所必然深处其中的社会关系。本文将要尝试讨论的是马克思这一精彩论断的内涵、意义与理解这一论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入手,论述了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个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8.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相异的变化,且呈现出相应的表现形式和本质属性;本研究以辩证论、系统论为研究基础对体育本质进行探讨,认为“以人为本”是体育本质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人—物”关系这一设计核心关系出发,重新思考了设计的本质和内涵。在讨论设计本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设计的内涵:(1)“物”的功用性;(2)“物”的物质功用和精神功用;(3)“人—物”关系,以及由这一关系拓展形成的“自然—‘人—物’”关系和“‘人—物’—社会”关系,并且提出了新时代下“人—物”关系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0.
11.
张丹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16(1):39-40,49
从管理中丰富的人性观透视人性的本质,帮助管理者树立科学的人性观,并针对管理者如何尊重人性、正视人性提出具体的策略,以推进管理的人性化、人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曙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研究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改变。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 ,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 ,要消除“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实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王艳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4):5-7
当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时代。面临着这一趋势带给我们的种种困境,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因此,“回到马克思”已成为当今人们的普遍共识。重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其中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对于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其科学的方法论来解读现实问题,其意义尤为深远。正如马克思早年的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两个论述就为我们今天研究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一视角的科学理解和深层把握将引领我们这批时代的弄湖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未来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让我们看到人是善和恶的混合体。人性在善和恶之间摇摆, 人所掌握的科学也随之或造福人类或危害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当代环境问题的深刻根源之一乃是我们的社会还未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法律只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其调整对象的范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基于以上认识,从哲学、法理学及法律实践3个方面论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初步构想了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余枫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142-146
人性假设是设计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也是评判法律制度实效的重要参考,中国刑事程序法对司法官员的人性假设是公而忘私的“道德人”。过去十余年的司法运作中,诸多刑事程序在司法实践中面临被不断规避、架空和搁置的尴尬境地,而程序法对司法官员基本人性假设的错位,是程序制度失灵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只有理性的认识到司法官员的“经济人”角色,程序制度的失灵才可能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17.
18.
郑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12-14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9.
陈仁仁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着重考察了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对"道"与"性"的论述,发掘了其易学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内涵,即以佛道解道、性;与认识论上的内涵,即以庄解道、性.并指出苏轼易学哲学的特点在于"诸家并举,会而不通".其"不通"主要表现在本体层面的佛道之学与伦理层面的儒学之间的不通,而苏轼所心仪之庄学的认识论意义与理论宽容精神正好成全了这种"会而不通". 相似文献
20.
王启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1,30(2):94-99
小说《花腔》通过别样的叙事策略,将三位叙述者"花腔"式的陈述内容以及"我"对这些"陈述内容"加以补充对文本正文部分加以印证或者辩驳,描绘了一幅个人与集体无法平衡、利己与利他难以抉择、真相与虚构相互矛盾的众生浮世绘。从利己主义视角对小说《花腔》进行探究,通过"花腔"之声的本意、"花腔式"叙述者视角下的真相辨析、真相无法探寻的原因以及利己主义引导下的人性抉择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解读作品在利己主义视角下的人性的善恶,直面人性的自私与邪恶,表现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坚守人格独立、积极向善的艰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