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花斑皮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观察和测定了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Ballion)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7.8~35℃温度范围内,花斑皮蠹均能完成发育,其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5、15.9、14.6和13.6℃,有效积温分别为113.25、513.43、71.29和43.67d.℃;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5℃,有效积温为716.76 d.℃,持续高温(37.8℃)不适合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3.
竹弧蠹蛾是揭阳地区新发现的麻竹笋害虫。通过1年多对竹弧蠹蛾的调查观察及饲养研究,明确了竹弧蠹蛾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初步掌握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芦苇豹蠹蛾是获和芦的主要害虫,本文记述其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详细形态特征,可为各虫态的正确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花斑皮蠹和黑斑皮蠹(鞘翅目:皮蠹科)的快速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皮蠹属昆虫个体小,形态高度相似,仅依据外部形态难以鉴定。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的通用引物,分别以黑斑皮蠹(Trogoderma glabrum)、花斑皮蠹(Trogoderma variabile)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测序。比较二者COI的碱基序列,找出所有序列多态性位点及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最终选取限制性内切酶AflⅡ对二者进行酶切。结果表明,黑斑皮蠹的COI序列可被限制酶AflⅡ切开,形成535bp和347bp两部分,而花斑皮蠹COI片段中因不具有AflⅡ酶切位点而不能被切开,从而将二者成功区分,实现对黑斑皮蠹和花斑皮蠹的快速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6.
美柏肤小蠹(Phloeosinus cupressi Hopkins,1903)分布在加拿大、美国、巴拿马、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无分布记录.对美柏肤小蠹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危害、与近似种的区别、饲养方法、检疫方法、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介绍,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防止该虫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7.
蚁蛉幼虫俗称蚁狮,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本文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对信阳地区钩臀蚁蛉幼虫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学进行研究,为钩臀蚁蛉的人工饲养奠定基础,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开发其药用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介绍了我国口岸进口木材中多次截获的松十二齿小蠹,对该虫的分类地位、分布、寄主、危害及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将获得的该虫COⅠ序列通过GenBank数据库比对分析,以及用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建立了该虫的DNA条形码检测方法,以期为口岸一线的检测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小圆皮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白腹皮蠹幼虫肠道细菌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白腹皮蠹幼虫肠道环境中的细菌种类,从中分离、纯化、培养,获得6个细菌菌株,对其培养性状、染色反应、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系统研究。鉴定结果表明,上述6个细菌菌株分别属于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气微菌属(Aeromicrobium Miller,Woese and Brenner,1978)、浸麻芽孢杆菌(Bacillus maceran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Rosenback,1884)、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从白腹皮蠹肠道环境中分离出6个菌株,鉴定出分类地位,菌株之间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以巨大芽孢杆菌数量最多(5.32×1019),需要进一步研究该6个菌株在白腹皮蠹肠道环境中的具体作用,以期寻求有效防治白腹皮蠹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形态和生理等水平对乌塌菜耐寒特性进行研究,探究各耐寒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乌塌菜大规模品种耐寒性评价及耐寒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奠定基础。以6份乌塌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部分幼苗在低温(0℃)胁迫5d,测定叶片的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其余幼苗在大田栽培,待成熟时测定其12个形态特征,以各单项指标的耐寒系数作为衡量耐寒性的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方法对其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不同乌塌菜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不同品种低温耐受性的相关性不显著,各品种可溶性糖含量都有所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叶色、叶片面积、株型和紧实程度是反映乌塌菜主要的形态性状,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是反映乌塌菜耐寒性鉴定的主要指标。通过隶属函数值法分析将6份乌塌菜品种按耐寒性强弱划分为2类。叶色深、叶片面积小、株型小和紧实的品种耐寒性强;叶色浅、叶片面积大、株型大和松散的品种耐寒性弱。  相似文献   

13.
持绿型小麦冠温特性及其对低氮和高温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持绿型小麦的冠温特性及其对高温和低氮的适应性,为小麦低温种质资源鉴选提供依据。【方法】以正常栽培条件为对照,对低氮和高温处理下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茎鞘干物质量、产量、绿叶面积和冠层温度等进行测定。【结果】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持绿型小麦豫麦66和潍麦8均表现出较低的冠层温度和较高的绿叶面积。持绿型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及光化学淬灭系数都高于非持绿型小麦,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低于非持绿型小麦,叶片吸收的光能较多地用于光化学反应,而以热能的形式辐射出来的较少。低氮和高温逆境下持绿型小麦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增加,收获指数提高,经济产量高。【结论】持绿型小麦冠层温度低,叶片衰老延迟,干物质累积多,具有良好的增产潜力,在低氮和高温逆境下更有优势,可用于筛选低温种质资源和创建具有更好生物学性状、高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全国753站1961-2010年的夏季最高气温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法定义了不同台站逐日极端高温阈值,并统计了每年每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以及极端高温的强度分布,然后对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进行了时空特征的诊断分析在对西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异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异常偏多时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一致性异常分布是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的主要空间模态.西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次呈增加趋势.而强度则表现为减弱的趋势.当极端高温频次发生偏多时,西北地区被一个高压脊所控制,副高偏北偏强,南亚高压偏北偏西;当极端高温频次发生偏少时,西北地区上空高压脊减弱,副高偏西偏南,南亚高压偏南偏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花岗岩的高温破坏性质,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花岗岩样品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通过搭载于光学显微镜上的超高温加热台原位实时观测了花岗岩在室温20~900℃梯度升温过程中受温度、矿物组成影响下的热致裂纹的衍生、扩展过程,以揭示花岗岩在高温作用下力学性质下降机理.结果表明,①花岗岩材料的热致裂纹主要在加热过程中产生.②花岗...  相似文献   

16.
以大富贵、丹凤、夕阳映雪3个芍药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温度(25、30、35、40℃)胁迫对其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芍药叶片的MDA含量、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活性下降;SOD活性变化不稳定,叶绿素合成受阻.总体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芍药叶片的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电导率3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可作为芍药耐热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玉米品种耐淹形态指标筛选及其耐淹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以16个生产上主推玉米品种为材料,对玉米品种耐淹性进行了鉴定,并探讨了不同耐淹型品种的光合生理差异。结果表明,淹水后玉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上升,产量下降;根据产量与相对受害率的关系,16个玉米品种可以分为高产耐淹型、低产耐淹型、低产不耐淹型和高产不耐淹型4类;叶片重、根冠比和叶茎比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品种耐淹能力的重要形态指标;高产耐淹型玉米品种在不淹水和淹水条件下,均表现为开花期最早;高产耐淹型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在淹水后10 d已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他3类品种。  相似文献   

19.
高温胁迫对白银豆抗性生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温度处理对白银豆植株膜脂过氧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35℃和40℃)下,白银豆叶片内抗坏血酸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解除高温胁迫后,白银豆抗坏血酸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35℃和40℃明显对白银豆的生长不利,在生产中预防35℃以上的高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高温处理对采后山药块茎愈伤和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菜山药(Dioscoreae rhizoma)为材料,人工造伤后分别在5、15、25、35℃下处理7 d,研究采后不同温度处理对损伤山药采后组织结构、失重和抗病性、活性氧代谢、酚类物质代谢等相关抗病性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35℃范围内,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伤口切面积累木栓质聚酚和木质素,以35℃高温处理组积累最早且积累最多;同时35℃愈伤处理的山药块茎失重率和发病程度显著降低,过氧化氢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组;总酚、总黄酮含量、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35℃高温处理采后菜山药可以提高其块茎活性氧代谢和酚类物质代谢水平,有效促进山药块茎采后损伤的愈合和抗病性,减少采后腐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