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总体表述,属于过程范畴,它和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其它教育范畴存在着差异,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四个子系统的构成,是系统性与独立性的统一,是中介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是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现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和科研水平,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发展,传统的管理理念导致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出现脱节现象,面临许多新问题。建立研究生培养链管理的理念从新的视角对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进行分析十分必要。本文作者从硕士研究生培养链管理理念的建立、培养链管理系统分析、培养链管理的关键方面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蕉组织培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蕉吸芽经诱导培养基MS 6—BA5.0mg/L NAA0.2mg/L诱导出不定芽后,接种于添加5种不同浓度细胞分裂素6—BA的增殖培养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2—4代的增殖培养中,MS 6—BA4.0mg/L NAA0.1mg/L培养基对大蕉不走芽分化作用较好,平均分化倍数为2.3倍,且不定芽分化正常;不定芽在MS NAA0.5mg/L IBA0.2mg/L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经1周后长出根;组培小苗在假植移栽中成活率在95%以上,且未出现变异苗。  相似文献   

4.
伊氏锥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6.
研究生立体交叉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突破传统单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有效的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和实施适合本校实际的校内跨学科交叉、校与校、学校与科研单位、学校与企业以及与国外科教单位联合进行的、全方位、开放灵活的研究生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8.
猪苓的白色长菌丝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形成厚实可剥的菌丝块。猪苓生长菌丝可形成锁状联结、顶端膨大,菌丝真径0.95~2.80um,适宜生长条件为20℃、pH4。振荡培养下,形成15~20um大小的菌丝块,颜色如潜伏其菌核的灰黄色。在6种生长原木上,猪苓形成菌丝块大小为3~5um。在PDA培养基上猪苓与蜜环菌混合培养比单独培养的菌丝粗,菌丝密度大,在原木上,猪苓菌丝与蜜环菌菌丝形成共生联结,同时在与蜜环菌紧连的菌丝块边缘,有多点状的自我防御结构。木质素降解活性检测表明,4个菌株中的A、B、C使澳酚蓝脱色后的吸光度为0.0635~0.0902,而菌株D的活性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构建洋水仙的组培快繁体系,为洋水仙种球工厂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洋水仙品种Arkle为试验材料,选用其叶片、花茎及鳞茎的不同部位作为外殖体,以MS、1/2MS和1/4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6-苄基腺嘌呤(6-BA)和活性炭(AC),研究不同外植体以及不同培养基对小鳞茎诱导、增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以带鳞茎盘的双鳞片作外植体效果较好,鳞片部位以鳞茎外层鳞片的培养效果较好;较适宜的初代培养基为MS+6-BA3.0mg/L+NAA0.5mg/L+IBA0.2mg/L;较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0.3mg/L,其诱导率可达668.00%;适宜小鳞茎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1mg/L+1g/LAC,其生根率可达到80%。【结论】鳞片分化小鳞茎存在着部位效应;6-BA和NAA组合对小鳞茎的诱导和增殖有良好效果;1/2MS与一定浓度的NAA和AC组合有利于生根。  相似文献   

10.
11.
为满足绿化工程对春阁丁香的需求,用带芽茎段作为外植体,对春阁丁香进行组培快繁试验。结果显示,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2.0 mg/L,诱导率达77.8%;最佳芽增殖培养基是MS+6-BA2.0 mg/L+IBA0.1 mg/L,增殖系数达5.9;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是MS+IBA5.5 mg/L,生根率达71.6%。  相似文献   

12.
为了得到最适合的驱蚊草初代培养、分化培养和生根培养的激素配比,以叶柄为初始材料,对比研究了多篇文献报道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驱蚊草的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NAA 0.2 mg/L+6-BA 2.0 mg/L,2,4-D在初代培养中起着负作用;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NAA 0.6 mg/L+6-BA 0.75 mg/L+GA3 0.2 mg/L,但有待进一步研究添加GA3的效果;而驱蚊草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3 mg/L。  相似文献   

13.
该试验以关苍术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培繁殖,以提高关苍术苗木的繁殖速度,结果得 出:关苍术带芽茎段经过消毒清洗后切割接种到MS+6-BA 0.5 mg/L+IBA 0.5 mg/L+GA3 0.5 mg/L 培养基上,产生的不定芽数量最多且质量最佳;不定芽分化茎段后切断转接到MS+KT 0.5 mg/L + NAA 0.4 mg/L 配方中增殖效果最佳;生根培养基选用1/2 MS+NAA 0.5 mg/L+活性炭3 g/L 配方,生 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菠萝百合花序上胚珠为外植体,接种于3种诱导培养基中,发现加有少量激素的MS+NAA 0.01mg/L及MS+6-BA 0.01mg/L培养基上的胚珠萌芽率明显高于未加激素的MS培养基。以启动培养获得的叶片及小鳞茎纵切块为外植体,接种到3种继代培养基中,发现两种外植体在3种继代培养基上均能分化出不定芽,MS+6-BA 1mg/L+NAA 1mg/L(S3)为最适初次继代培养基。以S3培养基为基础,设计了6种配方进行第二次继代培养研究,发现MS+6-BA 0.5 mg/L+NAA 1 mg/L(T4培养基)上发育的不定芽数最多、质量最好,可作为最适继代培养基。离体生根研究发现:培养基中添加NAA比IBA生根质量更好,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1mg/L。至此,建立了菠萝百合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培养过程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中期考核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筛选,激励功能,强调了科学制定评定标准是中期考核分流的核心。就我校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的的基本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期考核制度的对策:(1)发实做好考核前期的宣传工作;(2)导师对研究生提出考核分流意见;(3)院(系)学位分委员会要加强对中期考核工作的领导;(4)根据研究生情况修定完善考核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为了得到最适合的驱蚊草初代培养、分化培养和生根培养的激素配比,以叶柄为初始材料,对比研究了多篇文献报道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驱蚊草的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NAA0.2mg/L+6-BA2.0mg/L,2,4-D在初代培养中起着负作用;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NAA0.6mg/L+6-BA0.75mg/L+GA30.2mg/L,但有待进一步研究添加GA3的效果;而驱蚊草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3mg/L。  相似文献   

17.
蛹虫草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蛹虫草是一种珍贵的药食同源真菌,具有防癌、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目前,在蛹虫草的菌种选育、人工栽培、药理、化学成分等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依据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成果,就人工栽培蛹虫草的研究状况展开论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蛹虫草人工栽培和探索蛹虫草产业化发展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钟平  朱林燕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2,20(5):386-386,388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培养物渗透压的影响,为容积激活的离子通道等相关研究的实验条件的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甘露醇和RPMI l640细胞培养液配制成不同渗透压的培养液,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在干、湿两种条件下培养24、48、72h、分别取样用渗透压计测量各组渗透压值。结果:湿箱培养时,24h后渗透压有所升高,以后基本稳定。干箱培养时,24h后渗透压明显升高,以后进行性升高.至培养72h,渗透压较培养前升高80%,同一培养条件下,培养板的不同部位渗透压变化也不同.特别是干箱培养时,周边孔的渗透压比中央孔明显升高。结论:培养条件对培养物的渗透压有明显影响,在渗透压相关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植物胚胎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着重从8个方面进行论述:培养基种类,碳源浓度,pH值,活性炭浓度,培养条件,胚龄,天然提取物及激素种类和浓度。  相似文献   

20.
黑果枸杞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黑果枸杞野生种质资源的保存和优良株系的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持,以黑果枸杞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在MS、1/2 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验,研究黑果枸杞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MS+6-BA 1.0mg/L+IBA 0.5mg/L+0.7%琼脂+3%蔗糖为最佳诱导芽分化的培养基;最适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0.7%琼脂+3%蔗糖;生根培养基选用1/2MS+IBA 0.3mg/L+0.7%琼脂+3%蔗糖,移栽成活率为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