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 作者于1996~1997 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 3 号和 So15 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⒚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⒚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⒚五(2)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⒚因此,当五(2)代白背飞虱早发或中等以上发生时,必须用药防治⒚控制其危害,防治指标为 180~250 头⒚  相似文献   

2.
应用动态规划理论和方法确定早稻白背飞虱防治的最优策略,并表示为多维动态经济阈值,比较了常规籼稻和杂交稻上经济阈值的异同,对模型参数进行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多维动态经济阈值对阶段种群增长和害虫为害系数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较稳定,而对防治(药剂+人工)成本和期望经济毛收益(粮价与单产的乘积)组合的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3.
白背飞虱在早稻具有迁入早、虫量上升快、数量大,在水稻前、中期猖镢危害等持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4月份成虫迁入量和迁入频次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式,经验证,1990一2002年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2.7%。同时根据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持点,制定出了“重点监测,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和与之相配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4.
二代白背飞虱对杂交籼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代白背飞虱危害水稻后影响水稻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并因此影响水稻产量.二代白背飞虱虫量的对数与水稻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67 7**),关系式y=-33.038+18.319 81gx.并由此得到淮河以北稻区二代白背飞虱在杂交籼稻上的防治指标为150头/百穴.  相似文献   

5.
应用动态规划理论和方法确定早稻白背飞虱防治的最优策略,并表示为多维动态经济阈值,比较了常规籼稻和杂交稻上经济阈值的异同。对模型参数进行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多维动态经济阈值对阶段种群增长和害虫为害系数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较稳定,而对防治(药剂+人工)成本和期望经济毛收益(粮价与单产的乘积)组合的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危害损失的通径分析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水稻耕作制度的变化及品种的更换,近些年来,白背飞虱在淮北稻区发生有着日渐严重的趋势。据统计,江苏淮北稻区水稻面积近1000万亩,80年代前白背飞虱仅局部间歇性发生;80年代以来发生普遍,大发生频次增加,平均每年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60%以上,损失稻谷1.5~2亿公斤。为给白背飞虱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据,自1986年以来作者对其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宁乡市早稻3个主栽品种(湘早籼45、中早39和陵两优211)对三(2)代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种群影响,为白背飞虱预测预报及遴选水稻主栽品种提供依据,通过室内试管单头饲养法和养虫笼群体饲养法研究了三(2)代白背飞虱在3个主栽品种卵历期和孵化率、若虫历期和羽化率、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种群参数。结果表明:3个水稻品种对三(2)代白背飞虱卵的历期和孵化率无显著性影响,但白背飞虱若虫历期和羽化率在3个水稻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三(2)代白背飞虱在杂交稻陵两优211上产卵量和雌虫寿命均显著高于常规稻湘早籼45和中早39。说明杂交稻陵两优211更适合三(2)代白背飞虱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相似文献   

8.
二点委夜蛾为害玉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进行了二点委夜蛾为害玉米试验,用直线回归法求出二点委夜蛾样点接虫量与玉米产量为害损失率相关式为Y=-2.642682927+7.698963415X,呈极显著回归关系。求出经济允许损失率为4.46%,代入回归算出防治指标为每样点0.92头;进一步确定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级标准,1~5级样点虫量分别为:0.92~1、1.1~2.0、2.1~2.6、2.61~3.6头和3.6头。  相似文献   

9.
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于1996-1997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So15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五(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是水稻最主要的虫害之一,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分析普洱市稻区不同水稻品种和各生育期白背飞虱的防治指标,以期为区域防控白背飞虱、提高农药利用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二代白背飞虱和二化螟协同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兵  马飞 《安徽农学院学报》1992,19(2):161-162,160
  相似文献   

12.
进行水稻主要病虫害施药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防冶病虫害区水稻亩产量743 kg,对照区水稻亩产量605.9kg,亩损失稻谷137.1 kg,损失率18.5%;防治病害区亩损失稻谷80.5 kg,损失率10.8%;防治虫害区亩损失稻谷96.7 kg,损失率13%.由此可见,在水稻生产中,加强病虫害监测,科学指导农民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是减少粮食损失,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和防治的实际情况,通过试验建立两迁害虫同时危害时的回归方程,依据当地农业生产现状,计算得出实际经济允许损失N=16.16。由满足0.013X1+0.287X2-0.539=16.16,测得两迁害虫同时危害的一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4.
二斑叶螨为害玉米损失率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 ̄1999年,在二斑叶螨为害期对玉米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二斑叶螨螨量与产量损失成正相关(r=0.9951),回归方程Y=4.1886+0.3354X。防治指标。7月20日前平均单株玉米有叶螨22头。  相似文献   

15.
甘薯天蛾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995~1996年两年的研究,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建立了一、二、三、四代甘薯天蛾危害春、夏薯产量损失相关模式,与大田自然虫口密度下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基本一致。提出了一代危害春薯和二代危害夏薯的防治指标为百株10头,二代危害春薯和三、四代危害夏薯的防治指标为百株100头或5头/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沿江单季稻区白背飞虱的田间调查表明:沿江单季稻区白背飞虱常年始迁入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为主迁入期,发生程度属基数决定型,即迁入后田间虫口数量是影响本稻区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以7月15日左右田间虫量为指标,60头/百穴以下轻发生,60~300头/百穴中等程度发生,300头/百穴以上偏重至大发生。中等程度发生狠治主迁入代,偏重至大发生需防治2~3次,以扬花期狠治1次为重点。田间蛛虫比是衡量白背飞虱种群消长的重要因子之一,蛛虫比小于17.∶6时,自然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晚稻穗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笼罩接虫试验表明:晚稻穗期每丛白背飞虱数(X#-1)和褐飞虱数(X#-2)与每亩产量损失(y)关系符合方程:y=0.1466+0.948 X#-1+1.198 X#-2(S#-y.12=1.2)。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损失主要由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引起,其中结实率下降是主要原因。根据目前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制定出晚稻穗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复合防治指标为:0.948 X#-1+1.198 X#-2>10.96 应防治;0.948 X#-1+1.198 X#-2≤10.96 不防治。  相似文献   

18.
田间人工接菌试验表明,甜菜褐斑病三个不同发病期,甜菜块根产量和含糖率受损失的程度,依病情指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在经济允许损失程度下依据相应产量损失回归方程得出了不同生产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9.
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力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高愈伤组织增殖力的粳稻品种Aikoku和低愈伤组织增殖力品种Moritawase、Norin 1杂交组合的双亲和正反交F1、F2、F3的愈伤组织增殖力。正反交F1呈现大而淡黄、与Aikoku相似的高愈伤组织增殖力类型,而Moritawase和Norin1呈现小而褐色的低愈伤组织增殖力类型。F2中,高、低愈伤组织增殖力类型的个体符合13:3的比例.F1世代,高愈伤组织增殖力株系、愈伤组织增殖力分离的株系及低愈伤组织增殖力的株系符合7:8:1的比例。3个世代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Aikoku所具有的高愈伤组织增殖力由相互独立的1对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支配,不受细胞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愈伤组织增殖力和再生力由不同的基因控制。本研究中使用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是1/2 MS 3mg/L2,4-D 5g/L酵母粉 30以蔗糖 11g/L琼脂。  相似文献   

20.
棉花叶螨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棉花在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受棉花叶螨为害后,其株高、果枝数、果节数、伏桃及总成铃数和籽棉产量皆随着为害指数的升高,受影响程度加大;而影响程度又因棉花受害的生育阶段不同而异。苗期和蕾期受害影响程度显著大于花铃期。为害指数X与减产率Y的关系式为:苗期Y=-0.8484+58.0042X,蕾期Y=-2.0102+53.3146X,花期Y=-0.7789+26.8837X,据此确定,在皮棉产量1200~1500kg/hm2的植棉区,棉花叶螨的动态防治指标是:每100株棉花中红叶株的为害指数为:苗期0.84~1.04,蕾期1.23~1.53,花铃期3.28~4.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