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晚稻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8个杂交晚稻新组合F1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和株高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影响杂交晚稻产量最重要的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其次是单株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株高整齐度;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期、密度、施氮量和水分对晚稻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交晚稻金优928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肥量和水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是影响晚稻生育期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晚稻生育期影响显著,对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中稻产量影响极显著;晚稻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为:播期6月22日、密度90万·hm-2、施氮量262.5 kg·hm-2、水分为水层10c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氮、磷、钾肥对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以金优402为供试晚稻进行肥料效应试验,分析研究氮、磷、钾肥对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建立肥料效应模型,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肥料施用量。[结果]氮肥和钾肥对晚稻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获得的最大增产量分别为1288和555kg/hm2,相应增产率分别为23.7%和8.8%,纯收益分别为1195和350元/hm2,而磷肥的增产效果不显著。通过拟合一元二次肥效模型,结合试验实际情况,确定晚稻的氮、磷、钾肥的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149、61和116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122、46和45kg/hm2。[结论]晚稻合理施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施肥量超过一定范围后,稻谷产量和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河砂泥稻田钾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干稻草300 kg/667m2,氮10 kg/667m2,磷2.4kg/667m2基础上,最佳晚稻钾肥施用量为5 kg/667m2,肥料产投比为1.32,晚稻产量可达471.8 kg/667m2.  相似文献   

5.
双季杂交稻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水平与杂交水稻产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养分吸收量,据此,提出了夺取杂交水稻高产的施肥技术。 杂交早稻亩产540公斤,需吸收氮10.9公斤、五氧化二磷4.9公斤、氧化钾15.9公斤、二氧化硅43.8公斤;杂交晚稻亩产560公斤,需吸收氮15.9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19公斤、二氧化硅63.8公斤.同一施肥水平,杂交晚稻比杂交早稻多吸收氮20%~27.5%,钾7%~24.1%,磷相似。杂交晚稻秧苗期、分蘖盛期吸钾量高于杂交早稻,齐穗后低于杂交早稻;杂交稻要获高产在氮磷水平中上稻田,施钾是第一位因素,杂交早稻应重视中后期施钾,杂交晚稻应重视苗期及早施钾肥;早晚杂交稻要获超500公斤产量其氮磷钾最佳拖肥量分别为12、4、10.7公斤/亩和12、4、12公斤/亩。  相似文献   

6.
运用三元二次通用正交施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施氮量、施钾量对甘蓝型杂交油菜成熟期根冠比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仅有施氮量的一次效应对根冠比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三因子对根冠比影响大小的顺序为氮肥〉钾肥〉密度。根冠比与产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经过3年6季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塑盘育秧抛栽采用“施足基肥,控制蘖肥(早稻免施,晚稻轻施),重视穗粒肥”的氮、钾肥运筹技术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早稻以“基肥70%+穗肥30%”处理增产最显著,折667平方米产量497.0公斤,比对照增产6.8%;晚稻“基肥70%+蘖肥15%+穗肥15%”处理最佳,667米^2产量490.4公斤,比对照增产6.3%,两者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金华长期定位试验中杂交水稻的钾素营养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是需钾量较大的作物之一,其需钾特点在不同品种和季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进一步了解杂交水稻对钾肥的吸收和利用特点,自1997年早稻开始,在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钾肥连续4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钾后,杂交早稻的平均增产量为744.6 kg/hm2,晚稻为864.5 kg/hm2,早稻的收获指数为0.60,晚稻为0.65,杂交晚稻施钾增产效果比早稻明显.杂交早稻地上部分钾的总吸收量为81.5~109 kg/hm2 ,晚稻为88.0~125.2 kg/hm2,高于常规稻.施钾后,杂交早稻对钾的吸收利用效率和常规早稻十分接近,杂交晚稻却低于常规晚稻,说明相对常规稻而言,杂交水稻并没有表现出嗜钾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氮钾肥同等施用条件下,探索不同施磷水平对晚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磷量中等的沙泥水稻田,不同施磷水平对晚稻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以中等水平施磷(45㎏/hm2)产量最高,低水平和高水平施磷的晚稻比中水平施磷量减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全部、氮肥和钾肥各65%作基肥,氮肥和钾肥各35%作穗肥的施肥方式,早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8 660 kg/hm2、15 647.4元/hm2。晚稻种植中,磷肥全部、氮肥和钾肥各60%作基肥,氮肥和钾肥各25%作分蘖肥,15%作穗肥的施肥方式,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8 780 kg/hm2、15 887.4元/hm2。  相似文献   

11.
氮、磷、钾肥用量对水稻纹枯病病斑高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稻T78优2155为材料,在人工移栽模式下,对早稻和晚稻接种纹枯病菌,并研究氮、磷、钾肥用量对水稻纹枯病病斑高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未施肥时纹枯病发生最轻;相同肥料处理在不同年份对纹枯病的影响不同;肥料用量显著影响了2019和2020年晚稻的纹枯病发生程度.2020年晚稻在未接种纹枯病菌时,未施肥的产量显著低于施用肥料的处理;氮、磷、钾肥用量未对接菌的水稻产量造成显著影响,且纹枯病严重程度与水稻产量之间无相关性;2019年未接菌早稻未施肥的千粒重显著低于施用肥料的处理.由此可见,合理使用氮、磷、钾肥可以防控水稻纹枯病,且在一定范围内增减其用量不会影响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杂交晚稻新品种产量水平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春优84、甬优538杂交晚稻新品种具有产量较高、熟期早于甬优12的特点,产量分别达11 326.5、11 323.5 kg/hm2,居8个杂交晚稻参试品种之首,适于作为绍兴地区单季晚稻主要搭配品种之一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杂交晚稻新品种产量水平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春优84、甬优538杂交晚稻新品种具有产量较高、熟期早于甬优12的特点,产量分别达11 326.5、11 323.5 kg/hm2,居8个杂交晚稻参试品种之首,适于作为绍兴地区单季晚稻主要搭配品种之一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杂交稻穗期二化螟害的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杂交早稻威优49和杂交晚稻汕优63穗期受二化螟害后产量损失的情况,结果表明:杂交早晚稻穗期受二化螟害后,产量损失因素由隐害株。死秆株和白穗三者构成。杂交早稻死秆株影响产量最大,其次是隐害株和白穗;杂交晚稻隐害株数量最多影响产量最大,白穗和死秆株次之。隐害株和死秆株造成产量损失的原因是空秕率上升和千粒重下降。其中空秕率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改进稻区“稻稻肥”耕作制度的生产单一性,和克服由此产生的稻田理化性状变差、地力下降等弊病,探索建立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高、生态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1982年,我们在长沙县谷塘公社高岸大队进行了春大豆——杂交晚稻、春玉米——杂交晚稻和早稻——杂交晚稻的试验,对三种复种方式的生物产量、经济效益、土壤理化性状、以及依此改善牲猪饲  相似文献   

16.
“双超”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搭配方式是双季稻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该项研究共设置了杂交早稻+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杂交晚稻、常规晚稻+常规晚稻等4个双季稻品种搭配方式,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较其他品种搭配方式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平稳的叶面积动态.较高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搭配方式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稻-稻连作制中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洞庭湖区稻-稻连作制中钾肥对早稻和晚稻产量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钾量为112.5、150和187.5kg/hm^2的条件下,水稻能增产,但增产效果不显著。由差值法测得的3个施钾处理早稻钾素利用率平均为27.3%,晚稻为42.8%。肥料氮的利用率随钾肥的施用而提高,这一趋势在晚稻上更为明显。在每季水稻施钾量112.5、150、187.5kg/hm^2的条件下,钾素平衡出现亏缺。在早稻施氮量150kg/hm^2和晚稻施氮量180kg/hm^2的条件下,洞庭湖生态区土壤上的氮素平衡中氮均出现盈余,氮素盈余量随钾肥用量提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杂交水稻在我省主要是适于作迟熟中稻和一季晚稻的组合,在肥稻稻早熟早稻田也已大面积作为晚稻栽培,并获得良好成绩。在三熟田引种杂交水稻是进一步提高三熟三高产特别是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扩大杂交水稻栽培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我们在油稻稻三熟制中进行试验,在保证早稻高产的条件下,力求杂交晚稻更高产。通过二年试  相似文献   

19.
应用正交试验研究氮化肥用量、品种、钾肥用量、各期施氮比例4因子对杂交粳稻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化肥尿素用量对产量、分蘖发生、有效穗数、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品种对产量、分蘖率、有效穗数、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钾肥施用对产量、分蘖率、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氮化肥各期施用比例显著影响分蘖苗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加工番茄长红在“宽垄不翻秧”模式下的高效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四因素(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三水平(三个密度水平、三个氮肥水平、三个磷肥水平、三个钾肥水平)的高效栽培技术田间正交试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长红在“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下,对其产量作用影响的参试因子按其大小顺序为:氮肥>密度>磷肥>钾肥,并且组合因子在:种植株数为2 500株/667m2,尿素为20~40 kg/667m2,三料磷肥15~30 kg/667m2,硫酸钾肥10~15 kg/667m2时,加工番茄杂交一代品种长红在“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下发挥的增产、增效潜力较为理想,在此范围内的具体需肥数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