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分平均树高的求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林分平均树高(记作)根据每木调查的测定结果进行推算,它是反映林分中全部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树指标,是林分调查的一个重要测树因子。长期来使用的一些表达林分平均高方法,分别在何种场合适用,精度如何,各方法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将对此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林分平均高是蓄积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而三株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平均高呈严格的直线关系,(其相关系数r=0.9781)。为此我们对三株优势木平均高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可利用三株优势木平均高取得较为可靠的蓄积量值。一、材料来源本次研究所用材料是在编制油松人工林经营密度表过程中,从全省范围内收集的262块固定或临时标地材料中,选出具有三株优势木的标地96块,又根据三株优势木平均高超出标地伐前平均高15%的标准,复选出81块标地。其中,中条林局44块,太行林局16块,太岳林局3块,忻州地区11块,临汾地区7块。  相似文献   

3.
林分优势高测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分优势高是一个重要测树因子 林分1—8株最高木和最粗木优势高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只有优势木株数达6株以上时林分优势高才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利用6株最高或最粗优势木平均高表达的林分优势高符合稳定性与简易性原则,是较为经济合理的测定方法,其中尤以最粗6株木法更便于量测,是测定林分优势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湘潭市编制杉木材积表的样木,分别建立林分平均形高Hf与相应的林分平均树高H、林分平均形高Hf与相应林分平均胸径D的数学模型,编制数表,以提高角规测树在各种调查中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林分平均高和优势平均高与平均胸径的测算方法,林分平均高同胸径之间的关系,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在森林调查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正确的测算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森林蓄积量是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的重要指标。针对目前贵州省森林资源调查所采用的标准表没有数式(模型),应用不便的问题,提出利用标准表导算林分平均形高,建立贵州省6个树种组平均树高——平均形高回归模型,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及连续清查林分蓄积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树木形数(本文均指树木胸高形数)是表示树木形状的基本指标;是测算立木材积的重要因子。林分是由单株树木组成的森林群体,在林分中,每一株树木都存在着一个确定的形数值,林分平均形数应该要反映这些单株木形数值的平均水平。在林分调查时,如何根据每木检尺结果计算林分平均形数,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虑湖南杉木人工林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分年龄,基于混合效应构建最适宜的林分平均高与优势木平均高相关关系模型,为湖南杉木人工林的立地质量评价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内设置的512块杉木样地数据为基础,基于基础线性模型,利用数量化方法Ⅰ、k-means聚类和线性混合效应回归建模方法,构建基于混...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经营密度对杉木人工林中优势木生长的影响效果,以洪雅国有林场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方法,测定分析了不同经营密度的杉木人工林中优势木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密度调控能够影响优势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过程;林分经营密度越大,树高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最大值越小,树高数量成熟时间越早;林分经营密度越小,胸径平均生长量越大,胸径数量成熟龄越晚;林分经营密度越大,优势木材积总生长量越小,材积平均生长量减小,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越晚,材积的数量成熟年龄越晚。低经营密度(500株·hm~(-2))有利于培育杉木大径材,而中高经营密度(500株·hm~(-2))利于培育中小径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17株平均木的解析木资料,用数理统计和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林分平均木生长过程各指标的变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平均木在单株材积和材积生长率方面,近3年内的变动系数在8—30%左右。尤其是材积生长率的变动较材积变动更为突出,最高34%。因此,在林分平均木调查中,必须注意样木的选取和抽样的数量。根据苏联学者德沃列茨基的生长百分率或误差公式推算出平均木调查时的采样株数。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非线性混合模型模拟杉木林优势木平均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介绍国内外利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模拟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的研究进展情况。以江西省大岗山实验局不同初植密度的人工杉木为研究对象,考虑初植密度的随机效应,选择常用的Richards和Logistic形式,通过变换混合效应参数个数来构造优势木平均高和林龄关系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确定系数、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残差等模型评价指标对不同模型的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Richards形式还是Logistic形式的优势木平均高与林龄关系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其估计精度比传统的回归模型估计精度明显提高;但是增加随机效应参数个数并不一定绝对提高模型的估计精度,相反估计精度有可能下降。以(4)式为基础的Logistic方程中,3个参数都作为混合模型的模拟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48块标准地不同森林类型的优势木高与林分平均直径材料,建立了平均直径与优势木树高的回归模型,从而探讨了直接在航空象片上判优势木高估计林分直径的经验,经19个小班的试验表明:利用航片判读优势木高估计林分直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然兴安落叶松林分178块标准地的平均木解析木资料,对林分年龄与平均木直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年龄与平均木直径之间存在着A=α+βlg(D)关系,且相关紧密。利用平均木直径估测林分年龄的方法对野外调查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及土壤类型是制约赤松、兴凯松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的主导因子;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及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是影响林分每公顷蓄积年生长量、林分平均高的重要因子;林分平均胸径受林分密度的制药,并受土壤类型、A层厚度、土壤总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48块标准地不同森林类型的优势木树高与林分平均直径材料,建立了平均直径与优势木树高的回归模型,从而探讨了直接在航空象片上判读优势木树高估计林分直径的试验,经19个小班的试验表明:利用航片判读优势木高估计林分直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树高系指树干全高,即从根部到树梢的高度,一般用测高器测定。测高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立木平均高,在测树调查中常用立木平均高来表明林分的高度,因为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有各种平均高,常用的有:条件平均高,算术平均高,加权平均高,优势木平均高等。  相似文献   

17.
日本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引种和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了比较日本落叶松优势木和平均木的材性差异,在辽宁桓仁国营黑沟林场17年生日本落叶松林分设置3个标准地,对每木进行调查,并采集试材.按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取样和测定.对测定数据作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引种的日本落叶松优势木的木材密度小于平均木的木材密度,两者的木材全干干缩率皆随木材密度增大而减小;平均木的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等均是南坡向的大于北坡向的,优势木的这4项指标均是南坡向的小于北坡向的;优势木的3项力学强度指标小于平均木,平均木的3项力学强度指标与其基本密度成线性正相关,而优势木的各项力学指标与其基本密度既有呈线性正相关的,也有呈线性负相关的;优势木和平均木的木材干缩比皆随立地指数增大而增大,且前者小于后者,但后者的木材强重比却高于前者,这表明平均木材质优于优势木.引种材平均木的强重比比日本原产材的高,引种材优势木和平均木的全干干缩率比日本原产材的小.因此,引种材的木材适宜实木加工和作建筑用材.  相似文献   

18.
在威斯康星和上密执安州5个地理区域中,对颤杨(Populus tremuloides)的变异进行了调查,每个区域调查5个林分,每个林分中抽查3个无性系,每个无性系调查3株树,每个区域共调查45株树。林龄23~45年生,林分分布于中等立地条件下。调查的无性系树木是优树或亚优势木。调查内容有:(1) 年龄、树形、生长率。(2) 木材比重和纤维长度。(3) 土壤和其它立地因子。  相似文献   

19.
广西红锥优树选择标准研究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通过对广西7个县(市)的红锥天然分布区和人工栽培区的调查,共初选优树89株(其中天然次生林56株,人工株35株),优势木445株(其中天然次生林280株,人工林165株)。经统计分析,确定在红锥天然次生林中优树选择的标准为:树高超过优势木平均树高的9%或超过林分平均木树高的17%,胸径超过优势木平均胸径的16%或超过林分平均木胸径的44%,材积超过优势木平均材积的52%或超过林分平均木材积的143%;在红锥人工林中优树选择的最低标准为:树高超过优势木平均树高的10%或超过林分平均木树高的21%,胸径超过优势木平均胸径的21%或超过林分平均木胸径的43%,材积超过优势木材积的55%或超过林分平均木材积的140%。该标准适用于广西红锥的天然分布区和人工栽培区内的作为用材林的红锥优树选择。  相似文献   

20.
依据收集于福建省柳杉主要分布区的柳杉林分标准地及解析木资料,对柳杉林分平均树高与平均胸径、胸径与地径、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与平均胸径、林分优势高与林龄及林分平均树高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以便揭示柳杉林分测树因子的生长规律,为柳杉的造林及营林设计、抚育间伐、林地生产力评价、森林收获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