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 “七五”期间,承担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品种资源所研究任务,共鉴定来自河南省的小麦品种(系)1272份材料。从田间鉴定结果看,国内育成品种(系)抗病性最好,国外品种、农家品种不抗病。在鉴定的品种(系)中,有一部分迟、慢锈材料,以国内育成品种(系)最多。国外品种、农家地方品种没有迟、慢锈材料。这些迟、慢锈品种(系),在秆锈病流行年份的保产作用很明显。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主要后备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的抗性程度和水平,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品种审定与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降低品种抗性“丧失”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条中33号(CYR33)等、叶锈菌PHT、THT等、秆锈菌21C3、34C2等、对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具有毒性的白粉菌混合菌系、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强毒力菌株和BYDV-GAV株系对1999-2014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1 815份次试验材料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重要材料连续进行两年试验,以确保结果的重复和可靠。【结果】在所鉴定的品系中,具有3种抗病性以上的品种(系)共250个,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共310个;中抗和高抗条锈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39.8±21.7)%、中感和高感品种占(39.7±27.9)%;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1.5±27.5)%、(31.1±35.6)%、(48.2±25.6)%和(25.0±14.6)%、感病品种分别占(68.5±27.5)%、(62.2±38.6)%、(31.3±20.7)%和(70.7±14.6)%;抗叶锈病品种比例仅为(9.9±3.8)%,感病品种高达(70.4±15.1)%;除河农831表现中抗外,所有品种对黄矮病均表现感病,未出现高抗品种。【结论】抗源缺乏的病害未鉴定出抗性强的品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主要出现在甘肃、四川等地,抗叶锈小麦品种(系)较少。  相似文献   

3.
44份优质春小麦品种(系)抗病性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3年连续3年对来自国内外44份优质春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秆锈、叶锈和白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4份材料对秆锈病抗性较好,部分材料对叶锈病表现抗性,但全都感染白粉病。据此提出了选育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和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抵抗程度不同,因此,利用抗病品种来防治小麦銹病是一項經济有效的方法。我們自1961年开始,与宿县专区农科所合作,就現有推广良种和有推广前途的品种抗锈性进行了鉴定,现簡报如下: 一、碧螞一号:1958年以前为抗条銹品种,1959年即大面积感染,近几年来表現为中度感染至高度感染,在大田中是导致条锈病在局部地区流行的主要品种;对叶銹和秆銹表現为中度感染至高度感染。二、南大二四一九:对条锈抵抗性很强,根据1963年在合肥、宿县、蕪湖、滁县等地調查,均表現为免疫;对叶銹的抵抗力亦較强,多表現为高度抵抗至中度感染;而对秆銹一般年份則表現为中度感染,在秆锈普遍流行的年份及1962年我們在合肥用秆锈菌二十一号小种进行誘发接种表現为高度感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小麦新品种(系)抗叶、秆锈病鉴定评价及其利用研究①王奎荣夏善保冯国华陈荣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221121)小麦叶、秆锈病是影响本省小麦高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推广品种的抗病性。为此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育出...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推导的计算机程序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抗秆锈病基因推导中应用计算机分析代替人工分析,编制了基因推导的计算机程序。以15个秆锈菌不同毒力基因型菌系和33个抗秆锈病单基因系的体系对该程序进行了分析测试,推导出我国69个小麦主栽品种可能含有的抗秆锈病基因型,其中有Sr5,6,7a,7b,8a,9b,9e,11,16,17,21,25,32,34,36,37,Gt等,为我国小麦品种的抗秆锈病基因合理布局和抗秆锈病基因库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小麦锈病是一种大区域流行性病害,有秆锈、条锈、叶锈三种。国内的大体分布是:东北春麦区以秆锈为主, 叶锈偶尔发生;西北及内蒙古春麦区, 三种锈病均有发生,以秆锈及条锈为主;华北、西北冬麦区以条锈为主.局部地区秆锈、叶锈也有发生;江南地区三种锈病均有,以秆锈危害最大,叶锈发生较为经常;西南地区三种锈病都  相似文献   

8.
一、小麦锈病1.危害症状小麦锈病分条锈、叶锈、秆锈3种,俗称黄疽病,群众叫黄锈病,是小麦生长期的主要病害。不过在我县秆锈基本不发生,只在春麦区为害严重,以条锈为主,其次是叶锈。条锈病菌主要生于叶面(叶鞘、秆和穗上也能发生),顺叶脉方向整齐地成直线排列,孢子堆较小,狭长形或椭圆形、鲜黄色;  相似文献   

9.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山羊草属14个种68份材料和多年生6个属53个种100份材料进行了成株期抗三种锈病和白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山羊草中10.8%的材料对条锈、5.9%对叶锈、12.3%对秆锈和75.0%对白粉病免疫。多年生属种中96.0%的材料对条锈、91.9%对叶锈、45.0%对秆锈、80.6%对白粉病免疫。鉴定出一批兼免四种病害的材料。认为自野生近缘植物向小麦中转移抗病基因是很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0.
正昭苏县现有耕地面积5.6万公顷,年均种植春小麦4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1.4%。昭苏县小麦锈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锈病大爆发时会导致小麦减产50%以上。一、症状识别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3种。条锈病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有黄色鲜艳的细小条斑;叶锈病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散乱分布着近圆形桔红色病斑;秆锈病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散乱分布着锈褐色短条病斑,病部常有大片撕裂。昭苏县小麦锈病主要以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小麦条锈病最主要的流行区系,准确评价大区间当前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性水平和抗源使用特点,为整体考量各流行区小麦抗性品种分布的合理性和确定今后的育种方向提供依据。【方法】从该区系13个省(区)征集了501份小麦当前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在杨凌进行苗期分小种(CYR32和CYR33)和成株期混合小种(CYR23、CYR25、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人工诱发接种鉴定,在天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抗条锈病性鉴定。【结果】参鉴小麦品种(系)中,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的品种仅有34份,占参试品种(系)的6.8%,表现成株期抗性的品种为110份,占参试品种的22.0%,表现感病的品种(系)为356份,占供试品种(系)的71.0%;流行区系内不同地区间小麦品种抗条锈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结合育种系谱分析,具有全生育期抗病性的品种(系)的有效抗源类型较丰富,但在品种(系)中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92R系(携带Yr26)、贵农系以及少数携带Yr24的CIMMYT抗源种质。【结论】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小麦品种抗条锈性整体水平仍较低,必须加强病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以避免大区流行;小麦品种主要有效抗源较单一,且在不同流行区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12.
锈病是德宏州小麦的主要病害 ,2 0世纪 5 0年代末、 6 0年代以秆锈为主 ,70年代后又以叶锈为主 ,80 ,90年代“三锈”发生面积不大 ,危害较轻 ,近年又有上升趋势。通过流行因素分析 ,菌源的大量积累 ,是锈病发生的先决条件 ;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 ,决定了锈病的发生程度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 ,利于锈病的蔓延。通过四次抗锈品种的更换 ,增强了品种的抗病性 ,遏制了秆锈病的猖獗危害 ;通过改革耕作制度 ,减少地麦种植 ,铲除自生麦苗 ,切断锈病的初侵染源 ;通过适时播种 ,避过锈病的危害 ;通过及时有效的药物防治 ,控制锈病蔓延 ,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3.
对甘肃省4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抗病的参试材料较少,在苗期感病的许多材料,在成株期抗病,并且反应型非常低,说明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抗性存在差异;而且成株期绝大部分品种(系)的严重度、普遍率及病情指数均低于苗期。并针对本研究结果对今后品种抗条锈鉴定、抗锈育种及现有品种的生产应用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 1990年我县小麦收获面积59.6万亩,主要品种有豫麦11(原许06)、陕农7859、豫麦13(原郑州891)、郑州871、冀麦5418、西安8号、西安9号等。这些品种虽然高产,但对条锈、秆锈、白粉病程度不同的感病,加上越冬菌源量大(冬前调查白粉病病田率85.2%、病点率37.84%、病叶率1.1%已形成中心病团;锈病病田率21%、病点率4.7%  相似文献   

15.
一、小麦锈病 1、危害症状 小麦锈病分条锈、叶锈、秆3种,俗称黄疽病,群众叫黄锈病,是小麦生长期的主要病害。不过在我县秆锈基本不发生,只在春麦区为害严重,以条锈为主,其次是叶锈。条锈病菌主要生于叶面(叶鞘、秆和穗上也能发生),顺叶脉方向整齐地成直线排列,  相似文献   

16.
<正>小麦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其发病特点为:条锈猖獗,叶锈普遍,秆锈成灾。1.发生特点。①为害症状。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黄斑,不久产生鲜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后期又  相似文献   

17.
姚强 《西北农业学报》2014,23(7):96-101
为了寻找新的条锈病抗源,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收集青海、西藏等地区春小麦品种120份,在田间接种混合菌种(CYR32、CYR33和中四-1)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品种(系)中各有3份资源接种后表现免疫和近免疫,占参试品种(系)的5.00%;13份资源表现抗病,占10.83%,28份资源表现中抗,占23.33%,其他73份资源表现中感或感病,分别占29.17%、31.67%。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培育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为青海小麦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四川小麦主要生产品种(系)分小种抗条锈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5年,用优势条锈小种条中29号,条中30,31号及混合菌种对我省60个小麦生产品种,进行分小种成株期锈性鉴定。结果表明,我省绝大多数小麦品种抗条中29号及其以前菌系;感条中30和31号新菌系。  相似文献   

19.
刘敏 《河南农业》2016,(19):25-26
正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生产的好坏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为确保小麦高产、稳产,务必搞好小麦田的病害防治。现将小麦田常见的几种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小麦锈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锈病俗称黄疽病,根据发病部位和病斑形状又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这三种小麦锈病在全国主要麦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植株枯死,不能抽穗,历史上曾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一般发病越早损失越重。(一)症状识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粟锈病发生严重,影响粟的产量和质量。1983—1985年对春谷839份和夏谷1021份,进行田间成株期及部分品种温室苗期抗锈性鉴定。结果是,春谷未出现高抗类型,中抗的仅有两个品种,占鉴定品种数0.24%;夏谷高抗锈病的品种18个,占鉴定品种数1.76%;中度抗病(2型)有33个品种,占鉴定品种数3.23%;并发现部分抗性品种36个,占鉴定品种数3.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