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花黑麦草DUS测定中SSR标记品种鉴定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多花黑麦草是具世界栽培意义的牧草,但因异花授粉特性,育种材料的频繁交流导致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越来越小,传统农艺性状进行品种鉴定变得越来越困难。高效、快速有效地鉴定品种对实现育种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辅助多花黑麦草品种DUS测试和品种鉴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SSR标记具有稳定性强、多态性高和共显性特点,对6个国审骨干多花黑麦草品种采用30株混合取样策略,每个品种以不同单株构成的30株混合样本量进行3次重复试验,以重复试验中至少出现2次的频率高的强带进行统计,从165对多花黑麦草SSR引物中,筛选出20对引物用于多花黑麦草品种鉴定。并采用30株单株样本扩增与30株混合样本扩增相结合的方法,加之扩增结果的比对,进行品种的鉴定分析。【结果】利用13-07A、01-06D和15-08C引物对6个多花黑麦草品种进行30株单株和30株混合取样对比性分析表明,混合株的某些条带相对于单株条带更为明显,且条带数更多,但也易出现一些弥散带,单株扩增中出现频率在40%及以上的条带则会在混合样本中出现;3组混合取样结果表明,20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43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7条,多态性条带的比率为88.81%,每对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5-11,平均为7.15条,平均多态性条带为6.35条,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71,有的引物虽多态性信息含量较低,但稳定性好,3组混合样本扩增结果几乎一致;6个多花黑麦草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755-0.7552,遗传相似系数最大的为邦德和阿德纳,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的为长江2号和特高。在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15时可以将6个多花黑麦草品种划分为三大类:第Ⅰ类包括安格斯1号、邦德、阿德纳、达伯瑞;第Ⅱ类是长江2号;第Ⅲ类是特高。20对引物中有9对引物可以直接进行6个品种的鉴定,而其余的引物只能鉴别其中的3个或4个,则可通过不同引物的组合提高鉴别能力。【结论】对于异花授粉植物,多态性并非衡量引物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引物稳定性也是衡量引物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相对于单株取样法,采用混合取样法进行品种鉴定更为有效;筛选出的20对SSR引物可以明确区分供试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多花黑麦草进行品种鉴定分析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草莓是我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栽培后当年见效,具有上市早,栽培管理容易的特点。针对部分农户利用蔬菜地繁苗(有些种过茄科作物)移栽到大田后病害发生严重的情况,我们于2002~2003年的两年间,在红塔区农业局的温带水果示范园——研和堰塘,对本地主栽品种:鬼怒甘、丰香进行高山繁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沛县充分利用河堤、沟坡、渠沿等引种美国多花黑麦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习性株形直立,植株高约130cm,分蘖多,再生力强.根系发达,须根多密布在20cm的地表土层中.一般亩产鲜草5000~7000kg,高产栽培条件下可达10000kg以上.营养丰富,粗蛋白质占9.2%,是畜禽和鱼的好饲料.喜湿润气候,宜于夏季凉爽、冬季不太寒冷的地方生长,在昼夜温度12~27℃时生长最好,播种早的可于当年越冬前供草,供草期主要集中在3~5月底.  相似文献   

4.
蓝天堂多花黑麦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形态特征蓝天堂多花黑麦草是一年生或越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须根强大,茎秆直立,光滑,株高80~120厘米。叶片长22~30厘米、宽0.7.1厘米,柔软下披。穗状花序,长10~20厘米,有小花10~20朵。种子外稃有芒,芒长0.4~0.8厘米,这是区别于多年生黑麦草的主要特征。种子梭形,千粒重2.0~2.2克。  相似文献   

5.
多花黑麦草是一种优质牧草,适宜饲喂牛、羊、猪、兔、鹅等畜禽.一般亩产鲜草可达8000~10000kg,可饲喂10头羊、300~400只鹅.其干草蛋白质含量达18.6%,饲喂奶牛可提高13%~19%产奶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多花黑麦草在肉牛育肥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经济效益试验组头均盈利170.64元,比对照组80.47元多90.17元,2组差异显著。可见多花黑麦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优质高产牧草,可用于普通牛、肉牛育肥,经济效益可观,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不同干燥强度对多花黑麦草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抗倒酯对多花黑麦草生长与倒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抗倒酯用于牧草化学调控的可行性,以多效唑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抗倒酯对多花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并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抗倒酯对株高和倒伏的控制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抗倒酯能显著降低植株高度,抑制作用随着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强,处理后21 d,220 g/hm2抗倒酯处理的多花黑麦草株高抑制率为52%;抗倒酯处理后叶长缩短,叶绿素含量提高,但叶宽增加效果甚微。大田条件下抗倒酯对株高的抑制效果同于盆栽试验,处理后25 d,564 g/hm2抗倒酯处理对多花黑麦草株高的抑制率为66%;抗倒酯能够有效控制多花黑麦草倒伏,并且随着施药量的增加,倒伏率逐渐减小,当施药量为423 g/hm2时只有部分植株微微倾斜,并无明显倒伏现象。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多花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基肥(过磷酸钙3g/盆、复合肥(W(N)=0.15,W(P205)=0.15,W(K2O)=0.1 5)3g/盆)和追施尿素(0、1、2、3g/盆)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幼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肥作基肥较好,可促进幼苗生长,分蘖早,植株较高,叶片较长且宽,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可溶性糖含量低;过磷酸钙作基肥追施尿素增产;过量追施尿素,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10.
多花黑麦草栽培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多花黑麦草2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并从栽培、利用、管理3个方面总结了多花黑麦草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玉米叶斑病菌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Exerohilum turcicum)、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alaria lunata)、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孢子萌发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抑菌圈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菌落生长对各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病菌孢...  相似文献   

12.
玉米灰斑病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引起的,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1991年陈刚在辽宁发现该病,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区均有发生。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玉米品系进行灰斑病抗性鉴定,其中常用的方法有病害发生率(DI)和病害严重度(DS)两种,两者相比各有优缺点。对玉米品系进行灰斑病抗性鉴定时,不仅要注意方法的选择,而且还要注意时间的选择和在整个玉米生长期内等级划分的次数。同时选择好一个适合鉴定的环境也是很关键的。国内外现已鉴定出一系列抗性品系,其中抗性品系主要存在于自交系中。玉为灰斑病的遗传属数量遗传,且主要受累加基因控制,并可以通过回交和轮回筛选转移。玉为灰斑病病原菌种群中致闰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苹果抗斑点落叶病基因的一个RAPD标记的SCAR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苹果抗斑点落叶病相关基因的一个RAPD标记成功转换为重复性和特异性更好的SCAR标记。由序列特点设计特异SCAR引物,并用所设计引物对两亲本和抗病、感病基因池及F1代单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秦冠×富士F1代群体在抗病后代个体中扩增出470 bp条带,而在感病后代个体中无此扩增条带,故将该标记命名为SCAR470。同时,分析分离群体的扩增,重复率为4.69%,表明该标记可以用于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茄子菌核病、棒孢叶斑病、拟黑斑病、赤星病、煤斑病和褐色圆星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指出防治这些病害应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以铲除菌源和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减轻病害危害,提高茄子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玉米灰斑病菌培养性状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玉米灰斑病菌的不同菌株在玉米叶煎汁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不同,但多数菌株菌落为黑色、有白色絮状菌丝、液体培养的孢子球为黑色具绒毛。不同菌株在同一培养基上或同一菌株在两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均有显著的差异,说明灰斑病菌的分化或多态性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有明显的反映。首次在自然条件下分离到灰斑病菌的白化菌株(20-46)。白化菌株在菌落性状和生长速率上均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白化菌株的发现证明玉米灰斑病菌存在遗传变异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玉米灰斑病发生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灰斑病在黑龙江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2005~2007年调查的玉米品种中未发现对灰斑病免疫的品种;三个年度绝大多数品种的发病率都是100%,无年度差异;三年间病情指数大多数集中在10%~30%,属轻度发生,年度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寄主鉴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灰斑病现已严重威胁中国北方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苗期鉴定、成株期鉴定、温室鉴定和田间鉴定等方法,利用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用于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鉴定,两者鉴定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利用成株期进行鉴定比较好,因为接种比较容易;利用自交系或品种均可进行抗性鉴定,从效果上看,利用自交系较好,因为利用成株期自交系鉴定法,不同自交系一菌株组合间病级差异较明显,变异系数为47.32%,能有效地区分不同菌株间致病性分化的程度,但是由于成株期品种鉴定法与成株期白交系鉴定法比较。变异系数差异很小,所以成株期品种鉴定法可以作为抗性鉴定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引起中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广泛采集玉米灰斑病发生地区病样,用单孢分离方法获得大量菌株,采用病菌形态学、培养特征和种特异性鉴定技术,准确鉴定中国不同地域的玉米灰斑病致病种。【结果】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云南和湖北大量采集的玉米灰斑病病样中分离获得136个菌株,经过系统鉴定,确认其中65个菌株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71个菌株为玉米尾孢(C. zeina),未发现以往有记载的高粱尾孢玉米变种(C. sorghi var. maydis);引起中国北方地区玉米灰斑病的是玉蜀黍尾孢,而引起云南和湖北玉米灰斑病的是玉米尾孢,但在2008年前分离的云南菌株中有玉蜀黍尾孢。【结论】在中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有2个种: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前者存在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山东,在云南2008年前也有分布,后者分布在西南玉米区的云南、湖北。  相似文献   

19.
与苜蓿褐斑病(CLS)抗性基因连锁的SRAP标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寻找与苜蓿抗褐斑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方法】以褐斑病中等抗性亲本杂交组合(YL0602M×SH0602M)的F1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结合BSA法筛选与抗褐斑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SRAP引物对Me3/Em3在抗、感病DNA池以及建池20单株中产生特异片段。测序结果显示,目标片段大小为169 bp,将该标记命名为M3E3-R169。【结论】标记M3E3-R169在20个建池抗、感单株中出现的符合率为80%,初步确定其与苜蓿抗褐斑病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