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土保持技术集成创新与乡村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专题研讨会深入贯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探讨了福建省近年来在山地水土保持与流域综合治理及其乡村循环农业等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效。该文总结梳理了研讨会的主要研究进展与技术推广成效,主要研讨内容包括福建省主要地理特征与区域气候要素、福建省山地农业开发与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的主要模式与防控成效、长汀县水土流失特点与主要治理经验、典型崩岗区特征分析与生态恢复模式、福建省水土流失防控与技术、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实践证明,山地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集成创新技术,而且要创新管理机制,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注重绿色优势发挥,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尤其是要注重因地制宜地推动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防控与流域循环农业开发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植物资源在水土保持中的功效,要遵从适地适树原则,强调树种的多样化,尽量搭配乔灌草结构,促进生态群落的长期稳定,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在治理水土流失时要尽量挖掘和利用本地原有的植被资源,在树种选择上要充分利用植物茎、叶、花营造色彩斑斓的画面,使搭配的植物不仅具有保水保土功效,还能美化生态环境。本文从水土保持植物的特点入手,详细阐述水土保持植物的类型,以期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认知与选择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婷  张东向  田勇  阎爽  李伟  吕晴  袁梦瑶  赵越 《安徽农业科学》2023,(14):120-123+191
齐扎公路沿线湿地观光绿道规划设计依托扎龙湿地的优势资源,坚持系统性原则、人性化原则、生态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及经济性原则,从绿道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两方面入手,结合区域内的风景资源、居民区和旅游资源,突出地域性的景观风格表达,旨在丰富扎龙景区交通多样性,带动途经村镇发展,构建特色,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风景旅游绿道,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服务和促进旅游发展,为自然保护区绿道规划设计探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喜荣  蔡艳蓉  赵晶  高照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76-15781
黄土高原地区的面积为64.27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km2,占总面积的70.9%,每年向下游输沙量约达12.8亿t,占黄河向下游输沙量的80%。其主要产沙区在六盘山以东地区,东部侵蚀度北强南弱,西部北弱南强;黄土高原存在几个高强度侵蚀中心,水蚀风蚀形成侵蚀强烈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是破坏土地资源,生产能力降低;农田破坏严重,削弱土壤肥力;降水少而平均,干旱灾害不断加剧;林草地比例严重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总结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要通过加强宏观控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基本农田、逐步退耕造林种草、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等措施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5.
南方红壤区草被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草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方水土流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具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前人的研究,阐述草被发生水土保持作用的主要部位,介绍现阶段草地、牧草套种(间作)、草篱的水土保持应用情况与成效,提出南方红壤区草的水土保持应用研究的若干思考:(1)广泛收集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资源;(2)加强水土保持草种选育与评价体系构建;(3)开展严重侵蚀劣地草被建植关键技术攻关研究;(4)加快侵蚀果茶园水土流失治理与示范;(5)开展水土流失区草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山地风电场在建设过程中具有扰动土地面积大、水土流失危害大等特点。本文以辽宁省朝阳县杨树湾风力发电项目为例,通过布设表土保护、边坡防护、截排水设计以及植被恢复等防护措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环保型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护措施体系,合理有效地缓解了山地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也为山地风电场水土保持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与USLE的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前后水土流失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得到牡丹江市退耕还林前后水土流失量,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得到退耕还林前后各侵蚀等级的转移矩阵、地形要素的分布指数以及各用地类型的侵蚀强度指数,全面、科学地揭示了退耕还林前后水土流失的演变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退耕后剧烈侵蚀面积大量减少,由退耕前的3161.52 km2减少到退耕后的672.38 km2;极强度侵蚀面积大量增加,由退耕前的691.32 km2增加到退耕后的2822.72 km2.(2)退耕后,中山地带因植被覆盖增强其水土流失大大减弱;山前平原因耕地资源减少,人为加大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而导致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3)>15°坡度是退耕还林的主要发生范围,因林龄较低,其水土保持能力较弱,在强降雨等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极强度和剧烈侵蚀.(4)退耕后,水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增加,旱田、林地和建设用地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减少.总体来讲,退耕还林有效遏制了研究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但退耕后轻度、中度和强度侵蚀还不稳定,容易向负向生态环境方向演化,且山前平原地带以及>15°的退耕幼龄林区更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不容松懈.  相似文献   

8.
对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考察表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输沙模数为4000t/km~2a多,河水含沙量3.41kg/m~3。土壤侵蚀以基岩侵蚀为主,侵蚀类型主要有鳞片状面蚀,沙砾化面蚀,岩石泻溜、滑坡,泥石流及沟道侵蚀等。并提出了水土保持林配置的原则和造林措施。  相似文献   

9.
尝试运用定量方法对山岳型旅游地旅游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在确定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质量评价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山岳型旅游地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结构模型,建立了一套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评分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的方法,并对安徽的黄山和天柱山的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实际评价与比较。  相似文献   

10.
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旅游资源的质量规模、旅游地经济环境、旅游地政策环境、旅游地可进入性、客源地收入水平、客源地与旅游地距离6个方面对旅游地吸引力进行了建模研究,同时也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