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随着劳动力的日益紧缺,劳动密集型的名优茶采摘遭遇了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瓶颈,采用机械化采摘来解决此问题已成为业内人士普遍的共识。要实现机械化采摘,运用适宜的树冠培育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手采茶园改成可用于优质茶机械化采摘的茶树树冠是一个技术难题。修剪是树冠培育的主要方式,本文比较了不同的修剪组合方式在优质茶机采茶园树冠培育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芽梢是构成产量的基础,收获的对象。它们在茶树采摘面上是如何分布的?不同树冠形状的采摘面对芽梢的分布和产量构成有否影响?为此,我们把条栽福鼎种茶树树冠修剪成三种不同形状——水平型、弧型、屋脊型;将树冠中心至茶行两边采摘面划分成50×20cm~2的采摘小框,每次采摘时分别记载小框内的芽数及产量。茶树树冠经不同的整形后差异明显,由于修剪,水平型树冠较强地抑制了顶端生长优势,促使枝条侧面横向发展,表现为树的高度较低,而树幅最宽;弧型及屋脊型是顺树势修剪,顶端生长优势抑制较轻,尤其是屋脊型的屋顶更促使了顶端生长,因此屋脊型茶树最高而树幅最小。树冠采摘幅则由于弧型及屋脊型采摘面均有一个弧度,因此采摘幅的差距相对  相似文献   

3.
谈谈安溪乌龙茶采摘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队栽植茶树,其目的要获得低成本、高产优质的嫩叶。但茶叶是光能产物,必须有个宽大的树冠,深厚的绿叶层,理想的采摘面才能达到的。因此,茶叶采摘是否合理,对树冠的培养关系极大,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安溪茶叶由于采摘方法上忽视采养结合的原则,大部分茶树树冠不大,产量较低。一九  相似文献   

4.
基于适宜机械化采摘的弧形与平形茶树树冠,分析了两种形状树冠在树高与树幅变化、叶层分布、新梢生长及产量等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机械化采摘茶园树冠培育的基本方法,以及幼龄茶园、手采茶园改机采茶园的机采树冠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5.
深修剪与重修剪不同之点,主要体现在修剪程度上,深修剪一般适用于成年茶树,重修剪适用于未老先衰或衰老茶树。茶树经过定型修剪后,具有比较粗壮和一定数量的三、四级分枝,但由于投产前期偏重于采,忽视了养,未注意留叶采摘,导致茶园复盖度小,树冠面分枝稀疏,茶芽萌发不旺,单产小高;或经过多年采摘,树冠面  相似文献   

6.
茶树是多年生的叶用作物,影响产量、质量的因素很多,既有气温、日照、降雨量等自然条件,又有茶树品种,茶树生育的内因;还有茶树种植方式与密度和肥培水平等人为因素等等。茶树的群体结构,除影响茶园单位面积产量外,还关系着茶树个体植株的生长与发育。就茶树群体结构的合理性而言,又和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树冠培养方法及茶叶采摘制度等有密切相关。因此,在发展新茶园时,对茶园的种植方式与密度问题,必须持  相似文献   

7.
鲜叶采摘是茶叶生产过程中占用劳动力最多的环节。当前,我国名优茶的生产发展因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而受到制约,名优茶实施机采成为必然趋势。培育适宜机采的良好树冠对鲜叶质量的提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茶树树冠形成规律、机采茶园树冠特征及品种筛选、树型修剪、采摘制度与施肥水平等机采树冠培育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机采树冠培育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投产茶园轻修剪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轻修剪主要用于树体基本定型的投产茶园.通过轻修剪可调整树冠,使茶树体内的养分得以充分调整和分配,增加分枝层次,扩大冠幅,促进枝壮叶茂,同时使树冠平整,保持树冠旺盛的长势和一定发芽密度,培养良好的采摘面.  相似文献   

9.
卢世权 《中国茶叶》2011,(12):19-19
茶树要取得高产优质,必须具备良好的树冠蓬面,成年茶树经过不断采摘,茶树枝梢逐渐变细、鸡爪枝增多,此时只有进行适当深度的修剪,剪去“鸡爪枝”、细弱枝、病虫枝和突出蓬面的枝条、控制分枝层次、才能维持合理的树冠结构、平整的采摘面;才能提高分枝萌发系数、分枝萌发百分率和年新梢平均育芽轮数;  相似文献   

10.
《茶叶》1959,(1)
修剪是促进茶树分枝多,树冠紧密,采摘面大,达到提高單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安化云合山一帶是紅茶产区,向无修剪习慣,茶树任其自然生長和更新,在采摘过程中,习慣留蓄頂芽,一般茶园,植株高达4.5尺,个别土質肥沃茶园的茶树高达一丈  相似文献   

11.
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现行茶叶采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目前的茶叶采摘时期和采摘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兴茶区现行的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按照永兴茶区掌握的采摘期进行三种不同采摘方式比较,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单人采茶机与双人采茶机比较,双人采茶机采回原料的芽叶完整,破碎率低。永兴茶区的地势较平缓,推广应用双人采茶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机采茶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机械化采摘是解决"采工荒"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但机采茶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对机采茶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石朝友  覃启平 《茶叶通讯》2007,34(3):24-25,27
调查表明,古丈茶区采工不足对产量影响已十分明显,调整产品结构、推广机械采茶是解决采工不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优质绿茶生产的理论与实践 V优质绿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早春茶萌发增产春季名优绿茶,通过遮荫、喷灌等措施提高夏秋茶品质;合理采摘,采蓄结合培养树冠,加强培肥增强茶园抗寒、抗旱能力.提高全年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田间不同生产方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和一芽三叶)和氮肥施用水平(200、450 kg·hm-2)下茶树春季新梢产量、品质成分和15N氮素吸收利用等变化。结果表明,新梢产量主要受采摘标准影响,一芽三叶的产量是一芽一叶的1.8~2.1倍,氮肥用量对春季新梢产量影响不显著;采摘标准对氨基酸含量特别是对茶氨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以N2水平(N 450 kg·hm-2)下采摘一芽一叶的含量最高;成熟叶含氮量从初冬到春茶结束呈下降趋势,说明叶片内氮素在春茶期间发生再利用,但其肥料氮占全氮的比例(Ndff)在增加,可能是氮素吸收和再利用的共同结果;供氮水平对新梢Ndff的影响大于采摘标准,而新梢采摘的氮携带量主要受产量影响,低氮条件下新梢15N回收率最高。本研究表明,采摘标准和施氮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15N氮素的吸收分配产生影响,但两个氮肥水平都能基本满足不同采摘标准下茶树对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崂山茶区的生态环境和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本文提出一套适合本茶区应用的控制技术:在茶园间作紫花苜蓿、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或留草等生态恢复技术,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蓄养天敌,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加强对害虫发生情况的监测,结合采茶等农艺活动,对害虫实施点片防治或人工防治;秋茶结束后喷施化学农药,以消灭在茶园越冬的害虫,或用纱网覆盖茶蓬,阻止绿盲蝽回迁茶园产卵越冬。  相似文献   

17.
自走式采茶机液压系统的设计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设计简单、合理、可靠的自走式采茶机液压系统,首先进行了其液压系统原理与选型设计,并利用Sim Hydraulic对液压系统进行了功能数值仿真,最后进行样机试验。行驶液压子系统采用双泵双回路闭式容积调速方案,单个回路由双向变量泵与定量马达实现容积调速,系统设计压力为17.6 MPa。采摘子系统为一般开式回路,设计系统压力为10 MPa。系统压力的仿真结果与设计值分别相差2.78%和0.91%,试验结果与设计值分别相差为4.82%和14.3%,仿真、试验结果与设计目标基本相符,表明设计的液压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自走式采茶机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介绍小叶条形苦丁茶的采摘技术、加工技术的方法及关键。  相似文献   

19.
黄金茶生长及栽培管理技术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茶产地位于武陵山腹地,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黄金茶为地方群体,属小乔木,树姿半披张,植株较高大,新梢生长势强。黄金茶在栽培上存在种植密度偏小、没有进行系统修剪、管理较粗放、基本不施肥等问题。报告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丛茶香气及理化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春、夏、暑、秋四个茶季的重发酵型单丛茶进行分析,研究重发酵单丛茶香气组分与理化品质随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摘时期的重发酵单丛茶中,秋茶、春茶芳香物质种类相对较少(分别为41种和43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夏茶低;而夏茶和暑茶芳香物质种类多(分别为45种和48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秋茶高。夏、暑茶芳樟醇氧化物、杜松醇、律草烯等含量较高,而香叶醛、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比秋茶低得多。夏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占总挥发性成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的茶叶,达到69.77%,而春、暑、秋茶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50.98%、51.75%和51.72%。感官审评表明,秋茶、春茶单丛香气品质得分比夏茶、暑茶高,即秋茶、春茶香气品质要比夏、暑茶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