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5年来 ,农民收入有了一定增加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地方经济趋向良性发展 ,取得了“三赢”的结果。据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消息 ,包括试点期在内的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 5年来 ,已使 5 30 0多万农民受惠。陕西省统计局对农村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 ,2 0 0 3年以退耕还林还草补助为主的转移性收入和以土地征用补偿金为主的财政性收入 ,2项合计人均增收 1 30多元 ,比 2 0 0 2年增长 1 6% ,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 2 3 7%。黑龙江省仅在前 2年试点期间 ,就有 2万多农户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获…  相似文献   

2.
大通县青山乡退耕还草工作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 (草 )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实施退耕还林(草 )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种草种树 ,保持水土流失 ,逐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效益提高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 ,种养技术是关键 ,典型示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科技示范项目的选择上 ,能够进行产业化开发、经济效益显著、主要技术成熟可靠、适宜于在项目区示范、推广 ,同时兼顾技术成果的综合配套能力。笔者对大通县青山乡退耕还草工作进行重点调查 ,希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分类指导 ,为今后几年大…  相似文献   

3.
杨建设 《中国蚕业》2007,28(1):62-63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战略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但退耕还林工程年年搞,年年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往往是栽种了树木农民看不到直接效益,出现有栽无管的现象。由于国家的财力有限,退耕还林工程只有依靠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自觉地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选择栽桑造林既可实现退耕还林的目的,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还草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钢  王利 《草业科学》2002,19(9):62-62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张蕾说 ,目前中国大规模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直接增加了工程区的农民收入 ,并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广阔空间。张蕾介绍说 ,在中西部一些地方大面积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 ,既改善了生态环境 ,也成为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 0 0 1年 ,仅退耕还林工程一项就增加工程区农民人均收入2 0 0元。从长远看 ,发展林草业 ,治理生态环境 ,将是政府为增加不发达地区农民就业和收入所采取的长期措施。中国西部地区低收入农村人口多 ,耕地少 ,以城镇化、工业化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转移…  相似文献   

5.
2000年玉树县首次被列为青海省14个退耕还林(草)生态项目试点县之一,根据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省、州关于退耕还林(草)工作的安排意见,玉树县退耕还林(草)确定为 186.67hm2,周边荒山治理200hm2。全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共涉及3个乡(镇)。经县政府统一指导安排和技术部门协助实地调查,退耕还草点最后定在结隆、哈秀、下拉秀三乡。1实施方法1.1 深入宣传,积极引导:为了让群众了解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业务部门和乡(镇),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小论大,帮助群众算生态帐,效益帐,提高思想认识,解除后顾之忧,使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自觉自愿的接受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全县共举办培训班23次,培训人数1339人次,发放《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作问答》、《种草技术手册》等宣传材料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还草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钢  王利 《草业科学》2002,19(12):62-62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张蕾说,目前中国大规模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直接增加了工程区的农民收入,并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还草中牧草生产的优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 《四川草原》2003,(2):38-40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重点从牧草在控制水土流失、促进林木生长、发展畜牧业生产及所产生的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了在退耕还林还草中种植牧草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重点从牧草在控制水土流失、促进林木生长、发展畜牧业生产及所产生的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了在退耕还林还草中种植牧草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优质牧草“黔金荞麦1号”种草养畜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优质牧草"黔金荞麦1号"种草养畜项目实施的生态社会效益,选取项目实施重点区域大方县、威宁县、独山县为项目固定监测点,以2012年基础数据为对照,采取试验测定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项目实施对核心区植被覆盖率、土壤结构及土壤肥力、水土保持效益及参与农户经济收入、科技素质等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13、2014、2015年度项目实施农户总收入较2012年分别增长76.0%、204.0%、253.33%,项目的实施使参与农户收入显著增加,种草养畜收入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渠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农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控制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强了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黔金荞麦1号"种植地0~30 cm土层的p H值分别比黑麦草、玉米提高1.44%、9.11%;土壤容重减少8.46%、32.42%;孔隙度分别增加7.95%、30.49%;渗透速率提高13.79%、50.00%;毛管饱和含水量提高11.76%、32.20%;田间最大持水量增加3.39%、33.10%;有机质分别增加12.18%、40.00%;碱解氮分别增加5.45%、53%;有效磷分别增加7.38%、44.38%;速效钾分别增加12.07%、56.53%;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72.07%、93.25%,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其收入几乎占农民农业现金收入的一半,畜牧业收入增长对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发展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工程在青海省尖扎县的实施,使该县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也同时出现了林牧矛盾突出,农民经济收入下降等问题。分析认为,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只有与解决农牧民温饱、增收和农牧区能源问题及农牧区剩余劳力安置、牲畜舍饲圈养等相结合,才能得到顺利实施和巩固。  相似文献   

12.
牦牛养殖是门源县苏吉滩乡牧户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当地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牦牛养殖存栏量逐年增加,能繁母牛数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天然草原牧草已不能满足牛群需求,又因补饲、舍饲半舍饲养殖滞后、种公母牛比例不当及疾病等因素,造成能繁母牛空怀数量的增加,严重制约全乡牦牛养殖业健康发展。为了解苏吉滩乡空怀牦牛数量,找到空怀原因,给出养殖户解决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牦牛饲养效率,在全乡五村内随机抽取50户牦牛养殖户,进行了空怀牦牛数量的调查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3.
促进牧民收入增长是现阶段"三农三牧"工作的核心,因此,分析影响牧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探寻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为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锡林浩特市牧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年龄、草场面积和劳动力占家庭总人口的比重,对因变量——牧民人均纯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受教育时间、营业面积对牧民的收入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杨树幼林地种植紫花苜蓿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2003-2005年在2 001 hm2杨树幼林地内种植紫花苜蓿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紫花苜蓿既防止了林地水土流失,又可以利用林地内收获的牧草饲养家畜,养猪村民收入共计5 164元,养羊村民收入630元,养鹅村民2005年收入999元。同时种植牧草的林地,2005年测定,杨树的平均株高、周长、地径比2003年高258.56%、252.54%、252.13%,比2004年分别提高53.43%、63.91%、63.86%。  相似文献   

15.
鲁录 《中国奶牛》2014,(3):49-52
通过对临夏地区奶牛小养殖户、养殖大户、行了综合分析。数据表明,小养殖户养殖成本较低;小养殖户和养殖大户在鲜奶销售渠道上有竞争优势;合或组成合作社逐渐向养殖大户和养殖场过渡。养殖场的摸底调查,笔者对不同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进养殖场的奶牛单产高于小养殖户和养殖大户,养殖场较小养殖户在整个奶产业中处于劣势地位,今后应通过联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西繁东育"工程经济、生态效益核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民关心的经济收益问题,核算了"西繁东育"的经济收入;同时,参考Robert Costanza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以及谢高地等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青藏高原生态资产价值的评估,对"西繁东育"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估算.藏系绵羊羔羊、淘汰母羊和牦牛牛犊西繁东育为农民带来的经济收益分别为38.98,47.12元/只和212.6元/头,而因此产生的生态效益价值高达5 301.85元/个羊单位和15 953.31元/头,在青海实施"西繁东育"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牧户抗灾保畜能力,因此而产生的生态效益也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的导水和持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黄土高原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对土壤导水和持水特性的影响,以裸沙和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结皮)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定水头法和威尔科克斯法对其导水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生物结皮显著降低了土壤饱和导水率,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藓结皮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较裸沙分别平...  相似文献   

18.
Surveys of smallholder farmer 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 (KAP) and income were conducted in 2011 and 2012 in five northern provinces of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Lao PDR; n?=?200 farmers). Participating villages were classified as either from a livelihood development project (LV; n?=?80 farmers) or a livestock research project that contained both ‘high-intervention’ (HI; n?=?60 farmers) or ‘low-intervention’ (LI; n?=?60 farmers) villages. Farmer training plus a suite of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interventions were implemented in HI sites; only vaccination was implemented in LI sites, whilst various interventions and limited vaccination were introduced to LV sites. Farmer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survey questions on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and KAP of large ruminant health and disease risk management, enabling determ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dichotomous qualitative traits and comparison of results from HI, LI and LV villages. The average farmer income from sales of large ruminants in HI was USD 621, in LI was USD 547 and in LV was USD 225 (p?<?0.001). The predicted mean of total knowledge scores (/42) in the 2012 survey in HI was 28, in LI was 22 and in LV was 17 (p?<?0.001). We conclude that improved KAP of large ruminant health and production can be achieved by intensive training, although with some farmers yet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on husbandry and biosecurity practices, continued learning support and closed linkag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to improve extension capacity is recommended. This multiple participatory approach promoting biosecurity in addition to vaccination may provide a more sustainable pathwa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Lao PDR on the Progressive Control Pathway for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ontrol.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探索紫色土埂坎草本根-土界面摩阻特性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以紫色土埂坎常见稗草、马唐和牛筋草3种草本根系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土壤含水率(5%、10%、15%、20%和25%),通过直剪和拉拔摩阻试验测定草本根-土复合体的摩阻特性指标(黏聚力、摩擦系数、最大抗拔力和抗拔强度),分析了土壤含水率对不同草本根-土界面摩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含水率为15%和20% 时,根-土界面黏聚力达到较小值,而摩擦系数、最大抗拔力和抗拔强度达到较大值。2)3种草本根-土界面拉拔摩阻特性差异显著(P<0.01),牛筋草根-土界面平均最大抗拔力和抗拔强度分别是马唐的1.18和1.30倍,是稗草的1.14和1.10倍。3) 草本根-土界面间抗剪强度和垂直荷载的关系服从莫尔-库伦准则。当含水率为20%和25%时,根-土界面间抗拔力达到较大值。4)在相同垂直荷载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牛筋草根-土界面抗剪强度显著高于马唐和稗草(P<0.05)。由此可知,牛筋草根系能增强紫色土埂坎稳定性,其根系对埂坎的加固作用约在土壤含水率为15%时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紫色土埂坎固埂护坡草本植物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部分土壤养分和质量明显下降。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方面被广泛应用,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生物活性水平。然而,生物质炭是否可以通过改善土壤养分、腐殖质组成及含量来提高黄绵土理化性质尚不清楚。以黄土高原黄绵土为研究对象,依托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6个生物质炭添加水平(0、10、20、30、40、50 t·hm^(-2))的4年定位试验,测定土壤养分、有机碳组分、结合态腐殖质构成及组分变化。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添加量为20 t·hm^(-2)及以上时能显著增加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LFOC)、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全磷、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而高添加量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但降低速效磷含量,低添加量显著增加速效磷含量但降低速效钾含量;添加生物质炭20 t·hm^(-2)及以上时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LCH)含量显著增加47.50%~65.83%;生物质炭添加量超过30 t·hm^(-2)时,腐殖质组成成分富里酸(FA)的含量显著增加78.79%~133.33%;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和松结合态腐殖质是促进土壤总有机碳(TOC)增加的直接作用因素,其中LFOC和HFOC对TOC的解释率分别为72.55%和89.74%。本研究为生物质炭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土壤改良、肥力提升方面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