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日前,黎平县茶业局刚收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寄来的"2014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证书,这是黎平县自2010年来连续收到的第五本同称号不同年度的证书。黎平县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是黔东南最大的产茶大县,获得过"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贵州产茶重点县"等荣誉称号。目前,全县茶园达1.65万hm2,分布25个乡镇,注册有茶  相似文献   

2.
我县地处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是驰名中外的“屯绿”的主要产区,也是著名全国的“黄山毛峰”和“老竹大方”的原产地,另外还有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及被港澳同胞及国外侨胞视为珍品的各种花茶。近几年来,茶叶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产量大幅度上升,今年在去年大丰收的基础上,又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干茶量高达194000担,品质也比往年明显提高,在全国九百多个产茶县中,遥居首位。现将茶叶生产概况及主要措施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3.
英山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是湖北省重点产茶县之一,产茶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英山著名的“团黄”、”蕲门”和霍山的“黄芽”同称“淮南三茗”作为贡品。但到解放前夕,全县茶园面积不足2千亩,产茶不到3千担,而且大多为黄大茶。  相似文献   

4.
湄潭茶产业逢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生产茶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眉尖”茶就被列为贡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茶叶抓质效”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湄潭翠芽”品牌。目前,全县茶叶产业规模在贵州产茶县中名列第一,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和“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为这个产茶大县增添了一道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5.
信阳历史上产茶,均见论叙。《县志》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忐》载:“义阳土贡品有茶”。但近代确很少见报导。为此,搜集调查现有明清以来的部分茶叶史料,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6.
安徽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是全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的原产地。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全省上下的努力,我省茶产业连续7年实现增产增收,茶叶收入已成为产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从全国茶区的发展比较看,我省茶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于长期缺乏政策扶持,投入严重不足,茶产业在全国的位次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第3位,滑落到第7位。  相似文献   

7.
一、“纳雍仙茗”有机茶简介 纳雍县是贵州省的老茶区,生态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所产的“姑箐茶”就已成为贡品茶。纳雍县茶叶产品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的内在品质,有机、无公害的优势,经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品牌,2009—2012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0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_一’:’网一卜(一…/产断川}-巴一一一目二一竺-卜兰燮一斗一竺二一共一一兰竺一一}};生一一一,一擎}一二竺生一一阵~里毕一一卜一兰上一}「旦一一一二一座}一一三毛生一一-{一i里互些一卜一三i型一一一}}竺匕,甲,草圳一里竺一斗一止竺—}--里翌止一一}!巴基斯’旦}.悠91.二补0 ....……~.l吧?-....!“胜”为1 954年材料。几个主要产茶国家茶园面积茶叶(干茶)产量及单位产量表~~  相似文献   

9.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大巴山腹地,是陕南的重点产茶县,产茶历史悠久,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久负盛名。尽管民间流传着“雌鸡岭上茶,白河井中水”的佳话,历史上镇巴县并无名茶,与紫阳县并称“中原茶区”,以紫阳毛尖为历史名茶。1984年陕西省首只名茶“秦巴雾毫”研制出来通过鉴定,随后一时间市场名茶林立,品质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0.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约有一千七百余年。索有“茶乡”之称。“婺绿”是我国主要传统外销茶之一,品质优异,驰名中外。了解“婺绿”的历史,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茶叶生产是大有裨益的。一、“婺绿”溯源婺源早在唐代以前就出产茶叶。据唐力新《茶的传布》所载:“汉朝茶叶传到江苏、浙江一带,江南初次饮茶始于三国”。陈椽教授指出:“在公元二世纪时,饮茶和种茶已流传到江苏,浙江和皖南茶区(婺源属皖南)。以此,婺源产茶当始于三国两晋之间。至  相似文献   

11.
平江地处湘、鄂、赣边区,产茶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道光末年,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十万金”。据考证1886年曾产茶6万担,从十九世纪末之清末民初,因政治腐败,茶叶生产遭到了破坏,至1949年全县仅留下茶园34000亩,产茶15000担。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茶叶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4年定为全国一百个年产五万担茶叶基地县之一。1987年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了65520亩。产茶50300担,产值比1950年增加24.6倍。  相似文献   

12.
汉中称大西北的“小江南”,自古产茶,具有发展茶叶生产的优越生态条件。至2001年,全市拥有茶园2.19万hm2,比安康市的1.86万hm2超过3333hm2,成为陕西省第一产茶大市。茶区遍及镇巴、西乡、城固、洋县、南郑、勉县、略阳、宁强8县。茶园多座落在汉江南岸和巴山北坡之间的半山丘陵。现有茶园面积80%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茶叶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速度再加快”的号召下,大搞“群众运动”建设起来的,已成为产量的主体。汉中的茶叶市场,已由30a前的计划供应到现在的茶叶市场完全放开,由“供不应求”到茶商茶贩比比皆是的“卖茶难”,从卖方市场到…  相似文献   

13.
舒城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城是中国绿茶出口基地、全国茶叶百强县。2010年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2011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2年被省农委、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评为“安徽茶产业十强县”。“舒城小兰花”久负盛名,早在唐宋时期就被列为贡品,  相似文献   

14.
一、宁国名茶历史宁国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宋时代即盛产茶叶。据宋代李心传公元1162年著《建炎杂记》载:“宁国府产茶120万斤,宁国县鸦山茶为贡品”。在宋代宁国不懂生产大量商品茶叶,而且茶叶品质优良能作为贡品。据考证,鸦山即现在宁国县东岸区方塘公社高峰山  相似文献   

15.
陕西汉中古称“天汉”,这里出产贡茶已有3000多a历史。汉中茶园生态优越,茶树品种优良,茶叶品质优异,因此汉中被誉为“中国著名茶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按照“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茶叶生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茶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1产业现状1.1茶产业基础建设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凸现汉中市辖十一个县(区),其中产茶县有西乡、勉县、宁强、南郑、城固、镇巴、略阳、洋县8个县,产茶乡镇113个(占全市乡镇…  相似文献   

16.
霍山向为著名茶区,茶叶为传统特产。《县志》有“山货以茶为冠”之说。现在霍山是全国一百个、全省十四个重点产茶基地县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我省种茶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早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已种植茶叶。解放以前,茶区广大劳动人民长期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一九四九年全省只有茶园三十万亩,产茶十三万二千担。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巩固提高老茶园,同时大力发展新茶园,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产茶县由解放初的  相似文献   

18.
朱学存 《茶业通报》2000,22(3):39-40
舒城是产茶历史悠久 ,名茶倍出的著名茶区 ,也是毛泽东主席亲临视察 ,并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伟大号召的唯一茶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 ,供求形势发生变化时期 ,应充分发挥“伟人效应”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实施全县茶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湄潭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县,2008年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9年,又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特色产茶县”称号,成为全国十大重点茶叶生产县和特色产茶县之一。湄潭物产富饶,是久负盛名的“黔北小江南”,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绿色生态茶乡。截止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8万hm2。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湄潭建成的茶场和茶叶研究所,为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茶产业由简单的一产向二、三产业的成功延伸,富了种茶百姓、活了涉茶企业、强了县域经济。近年来,黔北“小江南”湄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使湄潭进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湄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茶、米、烟、畜等特色农业产业,全县走上了富有湄潭特色的富民强县道路。湄潭作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县之一,茶叶产量从2001年的2346吨猛增至2008年7660吨,增幅达70%,建成了农业部定点茶叶市场。全县主打“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旅游品牌,2009年,共接...  相似文献   

20.
柴阳是陕西省大巴山老茶区的产茶中心地,很多人都知道“柴阳茶”是“陕青茶”的极品,是适销西北五省区的传统商品。特别是回族同胞聚集地区,喜爱饮用,已成习惯,通常留作节日饮用和招待宾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