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麦条纹病发生轻重与各播期内的雨日、雨量、播种至出苗天数,播种至出苗的积温有关。在适期播种范围内提倡适期早播,同时施足基肥,后期适时适量补氮,能明显抑制病指的增长,提高成穗数,结实率,最终导致粒重的增加,药剂0.2%浸种灵25ml/100kg麦种处理,能行之有效控制其病害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盐碱土对红麻出苗和生长的影响,明确不同类型盐碱土对红麻的影响是不同的,以氯化钠盐土对红麻的影响最大,即使土壤中NaCl含量只有0.2%,红麻的出苗和生长均受到严重影响;其次是硫酸钠盐土和混合盐土;碳酸氢钠盐土的影响最小,即使土壤中NaHCO_3含量高达0.6%,红麻仍可出苗生长。在土壤含盐量0.35—0.76%的非氯化钠盐土上,通过采用灌水压盐、适当晚播,增施有机肥等栽培措施,每亩可获得红麻干茎0.45—1.15吨,比种植其它作物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适期晚播对弱春性小麦籽粒灌浆期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适期晚播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性能的影响,以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旱播10月17日、适播10月24日、晚播10月31日)下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性能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郑麦9023晚播的籽粒产量比适播低8.26%,比早播高4.68%;偃展4110和豫麦50晩播籽粒产量分别比适播和早播平均高14.38%和18.55%。灌浆期各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晚播与适播处理差异不大,但均明显高于早播,平均高出12.7%;郑麦9023和偃展4110旗叶叶绿素含量晩播高于适播和早播,尤其花后14 d后差异达显著水平;旗叶净光合速率晚播处理中郑麦9023一直较高,偃展4110在花后21 d后明显高于适播和早播,豫麦50花后0~7 d较高。3个品种的灌浆速率晩播处理也占明显的优势。因此,适期晩播能维持弱春性小麦品种灌浆期较好的光合性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1、适期早播,全苗匀苗。适期早播是短季棉早熟优质高产的基础。据连续三年播期试验,在5月20日至6月5日播期内,每早种一天,可亩增皮棉1.2~2.5公斤。全苗是密植的保证,匀苗是减少空棵的关键。短季  相似文献   

5.
适期早播双膜覆盖栽培菜用花生,可以有效地提早鲜果上市时间,提高花生种植效益。试验以不同播期处理研究提早播种对花生生长发育,鲜果产量、产值以及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初步明确、泰州及相近地区早春双膜覆盖栽培菜用花生,最早播期为3月14,安全播期为3月24日,适宜播期为3月20日前后。  相似文献   

6.
适期早播对大豆“满贯”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九洲  赵淑英 《大豆科学》1996,15(4):367-371
本文探讨了适期早播对大豆“满贯”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大豆叶面积指数增长和生物产量的累积动态有所不同,大豆适期早播使始花期提前,末花期不推迟,全花期延长,最终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准。  相似文献   

7.
所谓热量补偿是指通过多头整枝等技术措施,在6月底前充分发挥棉株个体生长发育优势,使棉花花铃期与6~8月高光、热期同步,多开花、多结铃,以伏桃构成产量的主体,避免或减少秋季阴雨低温造成的损失。该技术已经通过鉴定,专家认为,推广该技术对发展陕西省棉花生产有重要意义。1 多头棉栽培技术1.1 适期早播我省适期早播最佳时段为4月5日~12日,省东早1~2天,省西晚1~2天。此时日平均气温稳定达到或超过11~12℃,免受晚霜危害的保证率80%。采用穴播,每穴两株,密度6.0万~7.5万株·hm-2。播种时…  相似文献   

8.
适期早播是培育早大壮苗,夺取棉花高产的基础。目前我地棉花播期一般控制在3月25日至3月底,出苗安全可靠。那么,播期能否提前,近几年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建湖县冈西乡旗帜村彭圩组近7hm2棉花连续6年(1992~1997年)播期均在3月中旬,早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麦条纹病发生轻重与各播期内的雨日、雨量、播种至出苗天数、播种至出苗的积温有关。在适期播种范围内提倡适期早播,同时施足基肥,后期适时适量补氮,能明显抑制病指的增长,提高成穗数、结实率,最终导致粒重的增加,药剂0.2%浸种灵25ml/100kg麦种处理,能行之有效控制其病害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播期对高产小麦抗倒性的调控效应,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材料,设置早播(10月1日)、传统播期(10月8日)和适期晚播(10月15日)三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冬小麦抗倒性相关形态学指标、抗倒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冬小麦的抗倒性有显著影响,与早播和传统播期相比,适期晚播小麦的基部节间长、株高和茎秆重心高度显著降低;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壁厚显著增厚,充实度增加,显著提高了茎秆机械强度。相关分析表明,小麦抗倒指数与重心高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机械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9**)。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播期对小麦基部第二节间长和株高的调控均极显著影响植株的重心高度,并通过影响基部节间充实度影响机械强度。适期晚播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减少,穗粒数增加,千粒重维持不变,可获得与早播和传统播期处理相当水平的籽粒产量。因此,适期晚播可在显著增强小麦抗倒能力的同时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为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中筋小麦中任1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播期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旗叶展开后0~28 d,早播和适播的小麦叶绿素含量高于晚播,生育后期晚播比早播和适播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晚播比早播和适播旗叶平均含氮量分别高7%和4%,旗叶含氮量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播期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适播处理最高,在不同密度处理间除穗粒数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播期对清蛋白、醇溶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对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总蛋白含量以A2播期处理最高.除球蛋白外,总蛋白及其他组分舍量在密度处理问差异均不显著,以B1处理最高.研究结果说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A2B2处理最高,营养品质以A281处理最佳.旗叶展开后21 d时,旗叶叶绿素含量与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r=0.73**,r=0.57*).  相似文献   

12.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两优培九具有大穗优势,合理穗粒结构是有效穗240.0万~247.5万/hm^2,每穗总粒190粒左右。栽培措施应以壮秧和适宜密度保足穗;适期早播早成,在最佳时段抽穗结实;针对生育期较长、需肥量较大的生育特点,搞好施肥和水浆管理。  相似文献   

13.
刘超  王健康 《杂交水稻》1998,13(6):10-12
论述了杂交中粳9优138亲本的生育特性、形态特征、育性、开花习性及对肥水的反应等主要特征特性。高产制种主要技术措施有:适期早播早栽,确定双亲适宜播差期,建立高质量制种群体,合理施肥及有效的花期调节、辅助授粉等。  相似文献   

14.
甬优6号烟后单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甬优6号作烟后栽培产量高,3a示范平均产量达665kg/667m^2,最高产量754.9kg/667m^2。其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早播,稀播育壮秧,增施肥料,搞好水浆管理,利用“九二0”(赤霉素)控制无效分蘖,严防病虫危害等。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夏大豆的产量、光合特性和气象因子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播期对黄淮海地区夏大豆产量的影响,以大豆品种齐黄34为材料,设置7个播期,比较了不同播期大豆产量性状的差异,并分析了降水和温度与夏大豆生育进程、光合性能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地区,夏大豆花后阶段降水和温度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因子。适期早播可延长夏大豆的生育天数,增加花后积温,提高花后累积日温差,花后阶段获得充足降水,可使夏大豆后期衰老速度减慢,提高光合势, 增加干物质量,提高收获指数。降水和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来影响产量,产量表现出随着播期推迟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适期早播有利于大豆增产。该研究可为黄淮海地区大豆播期的科学设置以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对水稻禾田稻2号品种进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与总结,种植禾田稻2号品种适宜早播、稀播育壮秧,适期早插,密度适中,氮肥采用前重、中控、后巧的施氮肥方法,供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种植该品种参考.  相似文献   

17.
播期对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播期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中熟型大豆黑农48为试材,依托2017年哈尔滨农试站3个播期试验,分析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光合参数、气象和产量数据。结果表明:(1)不同播期大豆开花期和鼓粒期叶片的光合特性差异显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适播比早播、晚播有所增加,Pn、Tr和WUE适播比早播、晚播分别提高14.86%和15.67%、1.06%和1.35%、14.37%和14.83%;叶片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叶绿素含量(SPAD)随着播期推迟变化不同,与适播相比,早播、晚播条件下Gs变化幅度分别为17.72%和-20.35%、Ci变化幅度分别为9.53%和3.72%,随着播期推迟Gs呈降低趋势,而Ci呈先降后增变化;而在鼓粒期随着播期推迟SPAD降低。(2)光合参数间的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影响大豆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形成。Pn与Tr、WUE、光合有效辐射(PAR)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i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逐日气温(Ta)与Tr、Gs与Ci分别存在显著、极显著正相关,Ta、Gs分别通过影响蒸散和Ci起间接作用,在大豆生殖生长期,气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水分是影响Pn的主要气象因素。(3)适播有较高的Pn、WUE、干物质积累及向籽粒转化率,适时播期可充分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促进光合效率,大豆产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近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的生物学特性,在栽培上提出建立以促进早生快发、提高成穗率、提高结实率为中心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高产栽培技术关键有:适期早播早插.培育壮秧;根据不同组合类型,建立理想的群体结构;合理运筹肥料;科学管理水浆;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适期收割。  相似文献   

19.
淮北棉区直播地膜棉适期迟播与密度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播期与密度补偿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与密变有一定的补偿调节关系,找出了直播地膜棉在淮北地区适播期为4月15~25日,在适播期为迟播产量提高,同时还发现,棉花有效果枝总量的发生相对稳定,以一定的有效果枝数为群体起点控制参数,对指导大田生产有积极的意义。淮北棉区;适期迟播;密度补偿;直播地膜棉  相似文献   

20.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下降,早播(10月5日)的最终成穗数较少;最大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孕穗后早播的叶面积指数衰减较快;就花后干物质积累而言,播期间适播(10月12日)>晚播(10月19日)>早播(10月5日).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期.3个播期中,适播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但与晚播的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以中密度(195万/ha)产量最高,低密度(120万/ha)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中密度与高密度(270万/ha)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豫麦49-198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9.5和干物质积累量21 000 kg/ha左右时,籽粒产量可以突破9 000 kg/ha,相对应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中旬和195万~270万/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