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场从1963年起开展了家蚕育种工作。用了二年多时间,培育成二化白茧品种“东34”,它和苏12组成的一代杂交种,经过评比、示范、推广,深受蚕农、丝厂、外贸界的欢迎。1971年在我省全面试养后,1972年就成为我省当家品种之一,当年东34×苏12一代杂种二化性白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40%以上,创造了我省二化性白茧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同年被引入浙江、江苏主要蚕区,经试验、示范、评比后,由于该种抗逆性强,丝量比“306×华十”多,从1973年一直到现在,这个品种仍是华东主要蚕茧产区的夏  相似文献   

2.
1972年以来,我省大面积推广了东34×苏12、东34×603两对夏秋蚕品种,取代了华10×306,对于稳定夏秋蚕生产、提高夏秋茧的产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两对品种还共同存在着茧层率低、茧价低、丝短、丝量少的缺点。最近东34×603净度下降,东34的抗逆性逐步减弱,苏12原蚕体质差秋繁困难。因此,生产上迫切要求培养更优良的新品种。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3.
我区春秋兼养的二化性品种“东34×苏12”推广以来,曾经对稳定春秋蚕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苏12原种比较难养,秋季繁种比较困难,而且其茧层率、茧丝量、出丝率与“桂夏二号”相仿,再提高有一定局限了.一九七七年我区通过鉴定试行推广的秋蚕新品种“两广一号”(新九×7532)虽然体质比较强健,茧质、丝质比“东34×苏12”高,但因出现再出卵,在未解决前一些蚕种场怕制种没有把握,不愿扩大繁育,因而扩大生产也受限制.为了解决适应我区饲养的秋蚕品种,我所于1978年又育成了九白和539两个品种,配成九白×7532、539×7532并进行了试养鉴定.  相似文献   

4.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党中央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决策和党的“十一大”路线指引下,我场胜利完成了今年的蚕种生产任务.蚕种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多化原种生产十八批,饲养量八百七十克,全年平均死笼率1.1%与七六年的1%不相上下,茧层量平均达0.17克比七六年平均0.155克提高9.6%,茧层率平均达15.4%比七六年平均14.7%提高0.7%.多化普通种生产八批,批批及格制种,平均死笼率2.1%避免了往年后期大批死蛹现象.更可喜的是秋蚕种生产,苏12原种的死笼率只有1.3%,茧层量达0.33克,打破了我场历年来最高纪录,茧层率达21.1%比七六年20.2%也有所提高.东34原种死笼茧率0.5%比七六年2.3%有很大提高,211原种死笼茧率1.2%比七六年2.2%也有提高,201原种茧层量达0.18克比七六年0.165克提高9%.7532,932原种也取得好成绩,没有死笼茧、原来计划制200张原种,结果制出481张,超2.4倍完成任务.普通种苏12东  相似文献   

5.
1991年,是广东省全面实现“全年二化白茧化”的一年,饲养多化性蚕种已成为历史,这是我省养蚕业的重要里程碑! 解放后,广东省的蚕桑生产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蚕茧产量1990年比1949年增加4倍多,亩桑产茧增长3.8倍,养蚕技术革新也取得很大成绩,但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实现“全年二化白茧化”。本文就涉及全年二化白茧化问题,结合当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继续向新的台阶攀登。一、历史的回顾“全年二化白茧化”是广东养蚕业的一个特殊问题,是指改革过去饲养多化性黄茧  相似文献   

6.
从国外或省外引进经济性状优良的蚕品种,经适应性试养鉴定,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是推产优良蚕品种的有效途径。我国省区问相互引种,无论是夏秋用品种或者是春用品种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我省育成的抗高温强健性品种“东34”与“苏12”配成的一代杂交种“东34×苏12”,曾先后引入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作为夏秋蚕当家品种而大面积推广。在春用品种方面,江苏、浙江、河北、湖北等省从安徽省引入“华合×东肥”,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为加快我省蚕品种改良步伐,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我们于1991年结合桑蚕新品种品比鉴定工作,从外省引入优良蚕品种在曲  相似文献   

7.
1978年春期根据浙农大蚕桑系蚕种组的简化蚕种催青温度试验,我们对卵圈发育开差比较大的东肥苏12二个品种进行了简化催青温度对比,结果如下: 一、方法: 苏12、东肥原种各8张,与大批东肥、苏12原种作对照,同于4月20日出库,上午10时同时升温,简化催青前期温度72—73℉,后期77—79℉,对照区按蚕种生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立以来,广东桑蚕育种取得了卓越成就,先后育成了许多桑蚕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广东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获得了全年饲养二化白茧种的成功,实现了我省蚕业工作者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广东桑蚕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
科7×康2经1983和1984两年全省实验室共同鉴定,成绩符合审定标准,1983、1984年农村试养,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对照种东34×苏12和浙农1号×苏12,是一个综合经济性状比较优良的新品种,1985年进入农村生产鉴定,为使种场和农村了解该品种的原种及一代杂交种性状,特作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本省夏秋蚕主要当家品种之一是东34×苏12,到八十年代初逐步由浙农1号×苏12替代,这两对杂种都具有好养、稳产、高产的特点,对稳定本省夏秋蚕产茧量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两种杂种的共同原种都是苏12。苏12原种丝质优良,特别解舒较好而且稳定,作为春制秋用种,各蚕种场有  相似文献   

11.
实践证明,因时因地制宜,积极引繁和推广新蚕品种是提高蚕茧产量和品质,夺取蚕茧丰收,提高养蚕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我们于1976年夏率先引繁和试养二化白茧种成功,实现了全年白茧化,使单张蚕种产茧从多化的14.5kg提高到24kg,增长65.5%,从1976—1993年止,累计推广夏蚕二化白茧种99.3万张,增  相似文献   

12.
双宫茧的形成,既与环境有关,又与品种遗传性有关。按本省蚕种检验办法双宫茧不得制种,理由是双宫茧与品种性状有关,并且茧形不整无从选择。我们带着以上问题,1976年春期在德清县庆丰蚕种场将大批生产的东34、苏12作材料,试验设区是:双宫×双宫,双宫×单宫,单宫×双宫,单宫×单宫。所制的一代交杂种于同年秋期在嘉兴县马桥公社国庆大队第3生产队饲养。9月4日收蚁,10月1日上簇。各区都是混合普通育,5龄起蚕每区清  相似文献   

13.
桑蚕品种“新九×7532” 从1980年开始已在我省扩大试养,1982年饲养量可达三十万张左右,占二化性白茧种饲养量70—80%,但由于这两个品种都是二化×多化血统的杂交固定种,在广东高温条件繁育年数的增加,遗传性状有些分离现象和发生了自然变异,如新九的再出卵发生;7532的生命力下降,丝质不稳定等都给生产部门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从1981年开始我们对这两个原种进行了提纯复壮工作,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于后,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注)  相似文献   

14.
我省解放前的蚕业生产均饲养大造及轮月黄茧本地种,解放后在党政的关怀领导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与群众的配合下,蚕品种不断更新,成绩显著。我省现在一、七造已全部饲养二化性白茧种,高温造除佛山市老蚕区仍有一部分饲养多化性白茧种外,新蚕区绝大多数均饲养二化性白茧种。二化性白茧生产的比重由50年代占10%左右,1985年提高到89%。但如以全国高质量蚕茧标准  相似文献   

15.
<正>75新×7532蚕品种,是我场育成的体质强健、好养、匀正度较高的一对夏秋用品种,自80年代我省开始推广,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1996年起、品种75新在原种繁育过程中连续二年出现异形茧,主要表现蚕期中蚕儿无大差异,但结茧后约有5%的特小茧,茧形分长纺锤形(有的还带浅束腰,与品种7532茧形接近)及球形二种,与大批茧子差异明显.当时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因75新富含多化性血统,每年必须进行春、秋二次繁育,推广10多年相当于其它品种使用了20多年,由于长期使用,导致品种退化  相似文献   

16.
我省蚕茧生产具有悠久历史,在全国生产中具有一定比重。解放后我省家蚕品种选育工作,经过科研、教育、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的日夜辛勤劳动,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四十年来,先后育成并在大田推广的蚕品种有解放一号、南农七号、南农六号、东_(34)×系_(12)、广农三号、广农四号、群育七号、两广一号等品种,从而改变了我省原有生产黄茧后进面貌,缩短了我省和全国蚕茧质量差距,提高了我省生丝出口竞争力。在选育出的蚕品种中有两对品种,即南农六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新九×7532(两广一号),自从八○年在我省佛山地区农村扩大试养以来,经过生产验证,抗逆性能比广农五号较好,是适合我省二、六造饲养的二化品种.但经过几年的繁育实践,在蚕种生产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同一品系的7532,在同一环境处理下制种,7532×新九比7532原种担茧制种量低,单蛾产卵量少,遗腹卵多,不产卵蛾多,不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家蚕新品种华·东×春·晨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特性和饲养技术要点;实验室鉴定成绩和农村鉴定成绩表明:该品种体质强健、耐氟性强、眠起齐一、好养,茧形大、茧层厚、产量高、丝质优、繁育系数高,深受蚕农、丝厂和蚕种场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夏秋茧产量又占总产量的55%左右.但由于夏秋原料茧品质较差,同时,现行推广用种苏12秋繁困难,生产不稳定,影响蚕茧产、质量的稳定和出丝率的提高.在影响蚕茧产、质量的诸因素中,蚕品种优劣是其主要原因.因此,积极利用蚕品种资源培育适合我省气候条件的"好养、优质、高产"的夏秋用新品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不结茧蚕的发生因品种而有显著的差异。在现行品种当中,以体质最弱的东肥,苏12最易发生,其次是苏16、华合、苏17,其他品种很少发生。除品种因素之外,环境条件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各种环境条件中又以上簇环境特别是低温闷湿最易诱发不结茧蚕。兹将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及防止简要措施归纳如下: 1、高温(华氏七十九度以上)催青,三至四令高温(华氏八十一度以上)饲育、不结茧蚕增加。因此,易发生不结茧蚕而化性稳定的东肥,苏12两品种,戊3后的催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