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为西藏相关地区青饲玉米生产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了覆膜对青饲玉米生育期、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对杂草的作用。[结果]覆膜能够促使青饲玉米各生长期提前7~16 d,使植株高度、茎围、叶面积等增加,使产量提高了75.9%,按2008年市场青饲玉米价格可增收22 500元/hm2;青饲玉米田中共有13种杂草,分属于8科13属,其中禾本科杂草共6种,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为该研究区优势杂草;覆膜可完全防除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和中华野葵(Malva verti-cillatavar.chinensis),并对除稗以外的其他杂草具有一定防效。[结论]覆膜青饲玉米对西藏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区干旱条件下覆膜栽培对玉米的增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英  胡志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26+12051-12026,12051
[目的]探讨干旱气候下覆膜栽培对四川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覆膜与不覆膜(对照)2种栽培方法对川单428、正红311和川单418 3种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覆膜栽培条件下生长,3种玉米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等农艺性状均具较大优势;3种玉米覆膜栽培产量及千粒重均高于无覆膜栽培方法,且两者间差异性极显著。[结论]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栽培技术生产的玉米农艺性状更好,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3.
青饲(青贮)玉米是最好的饲料作物,能大幅度地提高饲料产量,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本文论述了青饲(青贮)玉米的概念、类型及我国青饲(青贮)玉米的发展优势,同时指出了我国青饲(青贮)玉米的市场开发前景,对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发展畜牧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饲玉米是最好的饲料作物之一,其在西藏的推广种植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选种、耕地、播种、施肥和灌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对西藏农区青饲玉米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以期提高西藏农区的青饲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适合冀西北地区的优质高产青饲料作物品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6个青饲料品种(农大108(CK)、巡青518、乐食高丹草、墨杂1号青饲玉米、墨西哥玉米和百绿001青贮玉米)进行比较试验,筛选适合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的青饲料作物新品种。[结果]墨杂1号青饲玉米和百绿001青贮玉米的鲜草产量最高,分别为49 830和46 620 kg/hm2,比对照增加42.1%和32.9%。百绿001和墨杂1号的青饲性状明显优于其他品种,其生育期也较长。除墨西哥玉米外,其他品种在生育期内均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干旱性。墨杂1号青饲玉米干物质产量最高,达12 510 kg/hm2。[结论]墨杂1号青饲玉米和百绿001青贮玉米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种植,而墨西哥玉米不适合在该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适宜阿勒泰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方法]2013年在阿勒泰地区挑选5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品比试验,比较各品种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参试玉米品种的生育天数为113~134 d,除新饲玉12号生育天数为134 d、新贵1号生育天数为125 d外,其余3个品种生育天数相差不大;参试玉米品种株高从高到低依次为新饲玉12号、隆牧1号、新贵1号、新青1号、SC704;参试玉米品种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新饲玉12号、隆牧1号、新贵1号、新青1号、SC704;新饲玉12号、隆牧1号以及新贵1号产量均在100 500 kg/hm~2以上。[结论]隆牧1号品种适应性较强,产量较高,表现较好,适宜在阿勒泰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海南省青贮青饲玉米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国内6个专用青贮玉米品种和3份饲草玉米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研究其在海南种植的适应性和饲用价值.[结果]各参试品种生物学特征、产量和营养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新饲玉14号和桂青贮1号春、夏、秋季节种植均产量较高、营养品质较好、饲用营养价值较高,且适应性强.玉草4号适合在春季种植用作青饲.[结论]新饲玉14号、桂青贮1号和玉草4号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郭家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635-1637
[目的]探索花生苗期田间杂草的化学防治效果。[方法]应用15%精喹禾灵乳油和11.8%精喹·乳氟禾乳油对花生苗期田间杂草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的防治效果、安全性和增产作用的试验。[结果]在花生苗期喷施900ml/hm^2精喹禾灵乳油对稗草、狗尾草、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具有100%的防效,但对一些阔叶杂草防效较差,而喷施600和720ml/hm^2精喹·乳氟禾乳油则除了对稗草等禾本科杂草有特效外,还对马齿苋、剌儿菜、鸭跖草等阔叶杂草具有显著的防效,均达80%以上。2种除草剂均对花生叶片局部产生一些轻度的接触性药斑,药斑在1~2周内可恢复,不影响花生的中后期生长及产量,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结论]供试的2种除草剂是理想的花生苗期(杂草芽后)选择性除草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种除草剂对罗布麻田杂草防除效果。[方法]采用专杀禾本科杂草的盖草能、精喹禾灵乳油和专杀阔叶杂草的白阔净进行了2年生罗布麻田杂草的除草试验。[结果]高效盖草能对禾本科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其对稗草和狗尾草的杀灭效果均在35.0%以上;精喹禾灵对稗草和狗尾草的杀灭效果分别为14.8%和28.6%;白阔净对藜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防治效果达到30.8%,且未对罗布麻造成药害。[结论]为完善罗布麻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降解膜在滇东北玉米生产中的适用性。[方法]在滇东北选择15种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开展了暴晒、埋土和玉米覆膜栽培试验。[结果]参试降解膜的诱导期最长为56天,降解进程不能进行有效控制,诱导期的可控性差;降解地膜对作物的保温性和增产效果与普膜接近,覆膜强度、拉伸度和韧性能满足农事作业要求,能抑制杂草;降解膜在玉米收获后残留很少,能达到消除地膜残留污染的目标。[结论]降解膜除具有明显的保温功能与增产作用外,还可有效解决普通地膜的"白色污染"问题,对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农业等意义深远,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秸秆、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为覆盖材料,研究了连续覆盖2季条件下,玉米田间杂草的种类组成、生长状况,以期为陇东旱塬区玉米田间杂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陇东旱塬区连续2季覆盖玉米秸秆条件下,田间优势杂草为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藜(Chenopodium album)和龙葵(Solanum nigrum);覆膜条件下优势杂草为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覆盖黑膜较覆盖白膜杂草数量减少28.25%;覆盖黑膜2季的杂草数量比覆盖1季增加41.44%,干重则增加22.03%。连续覆盖2季对杂草的防效依次为黑膜(58.73%)>白膜(49.70%)>玉米秸秆(19.90%)。  相似文献   

12.
田间测定了氯·乙·莠对玉米的安全性及其除草效果,结果表明,40%氯·乙·莠可湿性粉剂3375~3750g/hm2防除玉米田禾本科杂草稗草、狗尾草、马唐效果较好,株防效为74.4%~99.2%;对阔叶杂草中的反枝苋也有很好的效果,株防效为91.4%~100%。在推荐剂量下,氯·乙·莠防除玉米田杂草对玉米安全,且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比空白对照增产9.9%~16.2%。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东南部稻区有机水稻栽培的除草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与探索有机稻田的除草新方法,提高有机稻田的除草效果,采用水稻插秧前覆盖可降解膜、插秧后6个时期分别在行间覆盖稻草等措施消除和控制有机稻田的杂草数量,筛选有机稻田最佳的除草措施与时期。结果表明:有机稻田插秧前覆盖可降解地膜对杂草防除效果最好,既达到高效防除本田杂草的目的,又可在不影响有机稻米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水稻分蘖前期(6月13—18日)和分蘖末期(7月3日)行间覆盖稻草可以有效防除稗草、菵草和野慈姑;秧苗移栽后或分蘖始期(6月8—10日)覆盖稻草可以提高萤蔺的防除效果。插秧前覆盖生物降解膜,缓苗至分蘖末期根据杂草种类分期在行间覆盖稻草,不仅对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而且还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并且对稻米品质没有明显的影响。行间覆盖稻草还可以达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调查玉米大豆轮作区翻耕和免耕2种耕作模式下大豆田0~30 cm土层土壤杂草种子库组成及特征。[结果]2013—2015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翻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6科28种,免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5科26种,有22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大豆田均有分布。翻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铁苋菜、龙葵、藜和委陵菜,免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龙葵、铁苋菜、稗草、藜和马唐,杂草类型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248.2粒/m2,主要分布在0~5、15~20、20~25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181.5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龙葵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0~5、10~15、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龙葵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5~10、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结论]免耕和翻耕对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影响不大,不同耕作模式对杂草相对优势度和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研究翻耕和免耕模式下玉米田杂草种子库的组成和特征。[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将0~5、5~10、10~15、15~20、20~25、25~30 cm 6个不同土层的土壤样本分别装盆,在自然条件下生长60 d后调查杂草种类和数量,计算种子库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结果]翻耕玉米田共有杂草15科24种,免耕玉米田有15科23种,其中19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玉米田均有分布,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藜、铁苋菜、龙葵和马唐,杂草类型上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玉米田杂草种子库总密度为4 292.4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玉米田总密度为3 337.0粒/m2,主要分布在15~20、20~25 cm土层,其中藜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的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较大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25~30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0~5 cm土层;藜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cm土层,而在翻耕田各土层呈较均匀分布。[结论]明确了不同耕作模式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组成和特征,为农田杂草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类杂草危害对水稻产量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常年稻田中设置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阔叶类杂草以及混合杂草自然发生区,研究不同种类杂草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本科杂草区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为主,密度为102.8茎/m2,产量损失为65.09%;莎草科杂草区以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为主,杂草密度为240.2茎/m2,产量损失为56.82%;阔叶类杂草区以节节菜(Rotala indica)为主,杂草密度为183.6茎/m2,产量损失为31.84%;混合杂草区杂草群落主要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节节菜(Rotala indica)为主,总密度为253.2茎/m2,产量损失达70.51%。禾本科杂草区、莎草科杂草区、阔叶类杂草区水稻产量差异显著;以杂草单茎危害率衡量不同类型杂草对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依次为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阔叶类杂草。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主棉区棉田杂草草害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江苏省主棉区棉田杂草有 1 2 4种 (含变种 ) ,隶属于 37科、 93属 ,其中恶性杂草有马唐、铁苋菜、稗、鳢肠、狗尾草、马齿苋、牛筋草、千金子和刺儿菜等 9种 ,区域性恶性杂草 1 3种 ,常见杂草 2 0种 ,一般杂草 82种。发生优势度最大的为马唐、铁苋菜、稗、鳢肠 ,是江苏各棉区杂草群落的优势种。由于棉花耕作栽培方式的不同 ,导致杂草的发生有差异 ,在水旱轮作棉田 ,稗、千金子、牛繁缕等喜湿性杂草的发生优势度较大 ;而在旱连作棉田 ,狗尾草、牛筋草、刺儿菜、波斯婆婆纳、香附子、苣荬菜等旱生性杂草种群发生较多。江苏棉田的杂草危害基本上以 1~ 2级为主 ,3~ 5级出现的田块相对较少。各棉区发生的杂草种类亦有差异 ,沿江棉区的杂草危害最严重 ,沿海棉区和淮北棉区次之 ,里下河棉区又次之。就江苏各棉区棉田总体情况来看 ,旱 旱连作棉田杂草的危害程度比水 旱轮作棉田略高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棉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地膜覆盖棉田和露地棉田杂草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措施。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的杂草种类差异不大,地膜覆盖棉田杂草主要发生在5月初-5月上中旬,露地棉田杂草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20日左右、6月15日和7月中旬左右,地膜覆盖能抑制棉田杂草的发生和生长。地膜覆盖棉田的杂草防除以土壤处理为主,露地棉田采用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防除杂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