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行了金龟子绿僵菌Ma1291-2菌株无纺布菌条的制作和萧氏松茎象防治试验。结果表明,Ma1291-2菌株无纺布菌条最佳接种量为1∶3,产孢量为(1.11±0.08)×108孢子.cm-2;该菌条对萧氏松茎象室内感染试验,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64.25%和62.25%,LT50为14.43 d;林间防治试验,2个试验区效果分别达(53.80±1.74)%和(51.54±1.35)%,林间无纺布菌条上含孢量15 d前为107-108孢子.cm-2,以后急速下降,30 d后为103孢子.cm-2,孢子萌发率变化较小,30 d内在80%以上。结果说明Ma1291-2菌株无纺布菌条对防治萧氏松茎象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应用金龟子绿僵菌Ma1291-2和MaWP-01菌株油剂进行林间感染和防治萧氏松茎象试验。结果表明,室内培养48 h后,2株菌株的分生孢子在油剂中的萌发率达80%以上;感染试验中,2种处理后的萧氏松茎象死亡率都极显著高于对照;Ma1291-2和MaWP-01菌株防治处理,1 a后萧氏松茎象虫口密度极显著低于对照,防治效果分别为(46.71±1.28)%和(37.57±1.26)%,2 a后萧氏松茎象虫口密度仍然显著低于对照,防治效果分别为(45.47±1.70)%和(36.69±0.90)%。说明该2株菌株的油剂对萧氏松茎象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且Ma1291-2菌株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喷雾法测定8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以浓度(1±0.5)×107孢子·mL-1的绿僵菌孢子悬液接种12 d后,各菌株对假眼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致病力,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43.08±0.76)%-(76.92±1.72)%和(40.67±1.25)%-(76.67±1.55)%,LT50为6.76-11.48 d。其中,Ma1775菌株对假眼小绿叶蝉致病力最强,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76.92±1.72)%和(76.67±1.55)%,LT50为6.76 d,6 d的LC50为4.156 3×107孢子·mL-1。通过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参数估算,Ma1775菌株对该虫致死效应较强的时间段为3-5 d,该菌株在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防治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萧氏松茎象幼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萧氏松茎象幼虫空间格局,在2 m×2 m的样方下分别建立了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并应用克立格插值法对其种群密度进行估计.结果表明:球状模型对萧氏松茎象幼虫种群在2个方向上的理论变异函数均有很好的拟合,萧氏松茎象幼虫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变程即相关距离分别为7.654 7 m和7.467 2 m,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为0.513 9和0.453 7,表明其空间格局为中等强度的聚集. 相似文献
5.
从田间感病的椰心叶甲虫尸上分离所得病原菌,经逐步筛选获得最优的绿僵菌M etarhizium anisopliaeBM a-9菌株.其菌落生长率为6.14 mm/d,平均产分生孢子量3.91×109mL-1,孢子萌发率87.32%.1×106mL-1孢子悬浮液处理椰心叶甲时,对3龄幼虫具很强感染力,第3 d平均感染率61%,第8 d平均死亡率97%.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桐城市湿地松栽培,主要包括:造林地选择、整地、造林、幼林抚育、轮伐、病虫害防治等,并提出了萧氏松茎象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萧氏松茎象发生成因及生态控制对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萧氏松茎象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严重危害国外松的钻蛀性害虫。通过对萧氏松茎象在江西6年来的发生动态及其发生区生态地理结构特征的分析,认为萧氏松茎象是一直生存在马尾松林的本地种;湿地松十分适宜萧氏松茎象的生存和繁殖。湿地松的大面积栽种改变了萧氏松茎象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再加上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天敌.导致该害虫生态调控失衡,种群数量上升.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8.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是危害松科(Pinaceae)植物的主要钻蛀性林业有害生物。对萧氏松茎象受害林分进行注射法、包扎法、涂干法、诱捕法和人工捕杀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包扎法的效果较好(72.2%),涂干法可以使松树受害率减少40%,1只诱捕器1年可以引诱成虫10头,人工捕杀可以使松树受害率降低87.5%,因此人工捕杀是当前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11.
分别测定了4株球孢白僵菌和5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以(1.0±0.5)×108个·mL-1的孢子悬液接菌8 d后,白僵菌B187和绿僵菌Ma1291-2菌株对该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3.21±3.20)%和(94.70±0.68)%,僵虫率分别为(84.76±1.47)%和(88.06±1.75)%,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5.57和5.33 d.通过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参数估算,2株菌对该幼虫致死效应较强的时间段在接种后4-5 d.2株菌对该虫6 d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6.41×106和8.49×105个·mL-1.这说明2株菌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喷菌法接菌,测定5株金龟子绿僵菌对不同龄期椰心叶甲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浓度为(1±0.5)×10~7孢子·mL~(-1)的孢子悬液接菌10 d后,各绿僵菌菌株对该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一定致病力。其中,以Ma1775菌株对椰心叶甲致病力最强,成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67.96±3.66)%和(60.59±1.31)%,LT_(50)为(7.11±0.52)d;5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78.53±2.73)%和(73.55±3.22)%,LT_(50)为(5.77±0.38)d;4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82.59±2.48)%和(77.86±3.44)%,LT_(50)为(5.80±0.14)d;2~3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73.46±4.60)%和(69.50±3.87)%,LT_(50)为(6.49±0.12)d。Ma1775菌株对该虫各发育阶段6 d的LC50分别为:3.52×10~8、7.13×10~7、2.48×10~7、7.69×10~7孢子·mL~(-1)。时间-剂量-死亡率(time-dose-mortality,TD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各发育阶段幼虫死亡高峰期均为3~7 d。因此,Ma1775菌株在椰心叶甲生物防治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金龟子绿僵菌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5种不同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进行室内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在5种金龟子绿僵菌菌株中,Ma1291-2菌株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感染效果最佳,校正死亡率达76.67%,其LT50值为5.4 d。不同浓度M a1291-2菌株悬浮液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的感染试验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致病力加强,10 d内的LC50为1.98×105孢子.mL-1。该菌株的致死中时间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缩短,5.05×108孢子.mL-1浓度处理下的LT50最短,为1.8 d;而1.05×105孢子.mL-1浓度处理下的LT50最长,为8.7 d。该菌株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9株台湾黑僵菌菌株,筛选出对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具有高效防治的菌株,并开展林间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浓度为1×108孢子·m L-1的条件下,不同黑僵菌菌株对海榄雌瘤斑螟幼虫具有显著不同的致病力,其中黑僵菌F061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在12 d的累积死亡率达98.75%,校正死亡率达97.56%±1.24%,均极显著的高于其他处理组(P<0.01),且对海榄雌瘤斑螟幼虫的致死中时最短,为7.25 d。在林间应用中,以1×109孢子·m L-1和2×109孢子·m L-1黑僵菌F061菌株处理对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90.03%±1.74%和90.55%±1.21%,均极显著的高于其他处理(P<0.01)。从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治效果结和应用成本考虑,选取1×109孢子·m L-1黑僵菌F061菌株可达到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5.
橙斑白条天牛是福建省杨树的一种新害虫,应用不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对橙斑白条天牛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旨在筛选出感染该虫的高致病力菌株,为生物防治提供新的资源。结果表明,接种后,该天牛幼虫的累积死亡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接种绿僵菌Ma1291-2和Ma1775菌株14 d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69%和86.50%;接种白僵菌BbDp-06菌株14 d后,幼虫校正死亡率达71.05%。绿僵菌Ma1291-2和Ma1775菌株对该幼虫的LT50分别为5.73和5.39 d,白僵菌BbDp-06菌株的LT50为8.02 d。Ma1291-2菌株对该幼虫的LC50为3.82×104孢子.mL-1,白僵菌BbDp-06菌株的LC50为3.88×104孢子.mL-1。说明绿僵菌对该幼虫的致病力较强,尤其是Ma1291-2和Ma1775菌株,在橙斑白条天牛的生物防治中将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