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从1980-1982年,我们在孔集公社旱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对土壤盐分高,改造难度大,以钠镁为主的氯化物盐土(群众叫万年湿)进行淋盐种稻试验和示范,特别是雨季种稻,对改良"万年湿"盐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孔集公社位于宁陵县东北,黄河古堤南侧背河洼地,土壤母质为石灰性黄泛沉积物.全社有盐碱耕地18080亩,占总耕地55.3%,另有盐碱荒地7740亩.盐碱类型主要有臭碱(苏打盐化潮土)、盐碱(硫酸盐氯化物盐化潮土)和瓦碱(表层碱化潮土),各种类型和轻重不同的盐渍土呈云状复区分  相似文献   

2.
<正>次生盐碱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灌溉措施及植被的变化而使好的耕作地变成“盐渍化”的过程。盐碱地根据土壤盐分含量和p H值高低分为盐化土与盐土、碱化土与碱土两种盐碱土壤类型,可溶性盐类(氯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得过多,盐分含量太高,  相似文献   

3.
经盐化或碱化过程形成的土壤称之谓盐渍土,包括盐土、碱土及各种盐化和碱化土壤.盐渍土是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含盐地下潜水位高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或土体中积聚过多的可溶性盐类而形成的.盐渍土一般呈碱性反应(部分滨海酸性硫酸盐盐土有酸化现象),盐基呈饱和状态,腐殖质含量低,典型盐渍土剖面地表有白或灰白色盐结皮、盐霜或盐结壳.划分盐渍土的表层含盐量下限指标,因盐分组成而异,以氯化物为主的下限指标为0.6%左右,氯化物和硫酸盐混合类型的盐土下限指标为1%左右,含石膏较多的硫酸盐土下限指标为2%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化草原微域内草甸盐土和草甸碱土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现场观察测定了土壤发生层次的形态特征,室内分析了土壤各发生层次主要理化性质。结果表明:2种土壤剖面表观形态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理化性状差异大,尤其表现在土壤盐化碱化强度的悬殊。剖面土壤各发生层次的pH、电导率(EC)、碱化度(ESP)值均较高。ESP与总盐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含盐量越高,其碱化度值也越高。剖面土壤盐分组成主要以中Na+、CO32-、HCO3-为主,垂直方向上土壤各发生层次变异较大,反映水盐运移速度强度不同,形成微域内2种苏打盐碱土类型。  相似文献   

5.
盐碱地种植春小麦对盐碱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在含盐量为0.3~0.4%的硫酸盐苏打盐化潮土上,连续种植春小麦可使土壤含盐量降到0.1%以下。在4种主要阴离子中,0~10厘米土层的SO_4~(2-)减少99%,Cl~-减少96%;11~30厘米土层的SO_4~(2-)减少72.7%,Cl~-减少42.9%。而难淋溶的CO_3~(2-)和HCO_3~-相对增加,导致了土壤的苏打碱化,土壤pH值大都在8.5以上,需及早采取改碱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棉粕对盐碱化土壤改良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提高作物产量提供支持。【方法】以新疆现在主要栽培作物棉花为试验材料,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田间控制试验,设计在不同的盐化和碱化土壤施用棉粕,取样不同生育期土壤调查土壤中的理化性质,结合棉花产量,分析棉粕改良盐碱化土壤。【结果】施加棉粕处理,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pH、EC,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表层中度盐化土壤容重下降最高为16.1%,轻度以及重度碱化土壤pH下降明显,盐化土壤EC下降比碱化土壤下降明显,土壤阳离子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棉花产量有效提高。【结论】棉粕对盐碱土改良效果明显,添加棉粕改良能够降低盐碱化土壤容重、pH、EC、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可有效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对盐化土壤和碱化土壤的效果不同,棉粕对盐化土壤的改良措施在于降低土壤EC,对于碱化土壤的改良措施为降低土壤pH。盐碱地土壤pH、EC过高是抑制棉花产量的主要原因,添加棉粕能够缓解盐碱胁迫下对棉花的伤害, 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7.
四翅滨藜耐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观察叶片和枝条的生长状况,测定生长期内生物量的增加情况,研究四翅滨藜在不同含盐土壤中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四翅滨藜可以在一定含盐量的土壤中正常生长,但较高的土壤含盐量会抑制其生长,土壤含盐类型不同,抑制作用的强弱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巴彦淖尔市现有耕地1072.8万亩,其中484万亩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次生盐碱化,占总耕地面积45.1%。其中:轻度盐碱化耕地257万亩;中度盐碱化耕地148万亩;重度盐碱化耕地79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总干渠、总排干两侧及乌梁素海等自然湖泊周边。盐碱类型以硫酸盐盐化土(蓬松盐化土)、氯化物盐化土(黑油盐潮湿盐化土)、苏打盐化土(马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西辽河平原盐碱地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碱化特征分布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7个采样点,2种农田(玉米地、水稻田),4种草地(米蒿、马莲、虎尾草、羊草)和盐碱荒地,对0~5、5~15、15~30、30~50 cm不同深度土壤剖面pH值、水溶性盐总量、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量(CEC)、碱化度(ESP)等碱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剖面的碱化特征均有明显差异。从0~30 cm耕层来看,西辽河盐碱荒地、虎尾草、马莲和水稻田为碱性土壤,米蒿、玉米地和羊草为中性土壤。盐碱荒地与马莲地在3~5 g·kg-1之间,为中度盐化,虎尾草地、米蒿地、玉米地和羊草地均在3 g·kg-1以下,为轻度盐化。盐碱荒地、虎尾草、马莲和水稻田的ESP值均大于40%,为极度钠质土,米蒿、玉米地和羊草为重度钠质土。与盐碱荒地相比,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盐化程度和碱化程度均有所下降,农田玉米地盐碱化指标下降最为显著(P<0.01),表明苏打盐碱地经农田玉米地利用后更有利于土壤脱盐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pH值、水溶性盐总...  相似文献   

10.
渭南盐渍土有盐化塿土,盐化潮土和草甸盐土3类,属氯化物硫酸盐或硫酸盐氯化物盐土;其周年水盐运动可明显分为雨季脱盐(6~11月)和旱季积盐两个阶段;是“旱、涝、盐、瘦”相伴共存的一种低产土壤。改良中需综合运用水利、生物、农业措施,主要是开沟排水;种稻洗盐;淡水灌溉;引洪淤灌;种植绿肥;麦糠覆盖;因地种植;合理耕作及轮间套种等。  相似文献   

11.
2002年5月对昆明近郊水稻土、菜园土、大棚土136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了解昆明近郊水稻土、菜园土、大棚土3种土壤肥力现状。结果表明:有机质、全N、全P、碱解N、速效P在耕作中不存在缺乏现象。全K3种土壤全层都缺乏。速效K在水稻土、菜园土的20~40cm、40~60cm土层中缺乏,其余土壤的土层不缺乏。  相似文献   

12.
选取湘东丘陵区4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花岗岩红壤、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酸性紫色土),分层次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深层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组分(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的数量分布和分配比例,探讨POC及其组分与土壤有机碳、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2.63-11.59 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其次为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和酸性紫色土相对最低。4种土壤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1.5%-13.9%,花岗岩红壤POC/SOC随剖面加深而升高,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则降低,紫色土POC/SOC在40-6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在4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花岗岩红壤和紫色土保存有数量可观、比例更高的POC。第四纪红土红壤POC储量相对较少、POC/SOC也在表土层较高。花岗岩红壤POC中以CPOC为主,而紫色土以FPOC为主,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中CPOC和FPOC比例接近。所选4种土壤POC组分中,FPOC数量更能代表SOC数量的变化。SOC储量和质地是影响不同母质土壤POC及其组分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林地开发利用中也应重视深层土壤(40 cm)中储藏的活性碳组分。  相似文献   

13.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前后四种处理(CK、NPK、M、MNPK)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探讨搬迁的特定条件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搬迁前后5年各处理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四种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均高于20~40 cm土层;2每年在两个土层中MNPK处理的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CK处理均最低,而每年在两个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CK和M处理均明显高于NPK和MNPK处理,而磷酸酶活性CK和M处理则低于NPK和MNPK处理,脲酶活性在4个处理中差异不大;3比较搬迁前后5年间各项微生物指标变化发现,各项指标年际间虽存在变化但程度不大,搬迁后2011年和2012年相对较高,同为小麦茬的搬迁前2010年和搬迁后2013年各项指标较为接近。研究说明,土壤深度和施肥对土壤各项生物指标影响较大,年际间变化也受到轮作方式的影响,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扰动影响远小于施肥和耕作方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乾安县苏打盐碱土为例,探讨了不同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不同恢复程度苏打盐碱土中的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基本呈现随恢复程度不同上、中、下层明显增加的规律;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盐碱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营养型上壤改良剂施入3种不同理化性状和不同肥力水平的酸性土壤进行恒温培养,20和40d后,测定土壤的pH值以及交换性酸总量、H^ 、K^ 、Na^ 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营养型土壤改良剂提高了土壤的pH值,降低了土壤中交换性H^ 和AP^ 含量。说明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沸石改良土壤结构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木文研究了沸石改良土壤结构性状的效果。试验表明,沸石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的改良效果,特别是对滨海盐化潮土效果更为显著,沸石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导致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容量降低,利于农作物生长,为改良低产土壤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8种土壤类型之间磷素含量差异较大;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速效磷普遍升高。  相似文献   

18.
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周转对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对水田和旱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探明水田和旱地有机碳周转差异的来源。【方法】在标准培养条件下(25℃,100%空气湿度)培养100 d,研究了5个水分梯度下(45%、60%、75%、90%、105%WHC,WHC为土壤饱和持水量)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并测定了培养期内3个水分梯度下(45%、75%、105%WHC)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方式(水田和旱地)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DOC和MBC均有显著影响。水田(45%-90%WHC)和旱地(45%-75%WHC)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量)随含水量增高而增高,有机碳的周转半衰期随含水量的增高而缩短(水田为5.23-7.57 a,旱地为6.79-12.87 a)。100 d的培养期内,水田和旱地土壤分别有2.33%-3.94%和1.66%-3.33%的有机碳参与了矿化。淹水条件下,水田和旱地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均高于好气条件。同时,淹水条件还使水田土壤的DOC、MBC含量显著降低,对旱地则无影响。【结论】在一定水分范围内(水田:45%-90%WHC;旱地:45%-75%WHC),提高含水量可以促进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有利于养分的释放,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DOC和MBC)无促进甚至有抑制作用。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率(量),在淹水条件下和水田土壤中比在好气条件和旱地土壤中高,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取样制样过程中土样经历的干湿交替过程促进了有机碳的降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调查湘西南石灰岩区一个苗木基地红壤的利用状况,发现苗木生产7~8 a后土壤问题较为突出,包括表土质地粘重化,有机质含量偏低;强烈的土地整理和坡地整地造成部分地块的基岩裸露,表土中石块混杂,土壤肥力不均;地面覆盖差,易旱,水土流失较为突出;苗木施肥量不足、施肥方式和有机肥生产工艺有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石灰岩红壤的苗木生产中,加强深耕松土,有机物肥土,增加覆盖度,改进苗木施肥技术及增强土壤管理人员的技能。  相似文献   

20.
农业利用和人为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剑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特性,探讨了农业利用和人为活动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的影响以及森林对湿地的涵养作用。结果表明,湖滨带围垦造田,集水面上毁林开荒以及流域范围内的土壤利用对湿地土壤的发生发展产生显著影响。50年间湖面积减少了33.44%,蓄水量降低了62.95%,土壤养分呈现下降趋势。施肥影响下的农耕地包括水稻田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森林破坏后引起的表土养分流失和水土流失,是导致湖泊水质变劣、面积萎缩,引起剑湖湿地退化的潜在因素,对澜沧江下游及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